»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Sony CEO:遊戲機連接網路、OLED電視 明年發展方向

引用:
原帖由 爱游戏得人 于 2007-12-12 12:39 发表
索尼的技术和创造力还是不错滴!!!
SONY的技术实力那是不用丝毫怀疑的!这不前不久刚以:3,500万日元的天价(约合:233万人民币)发布了 35mm 全幅CCD的 数字电影摄影机: CineAlta F35-Cinema!






TOP

引用:
原帖由 Vimrise 于 2007-12-12 16:21 发表
快点加大产量把价格降下来,另外不知道O:ED寿命到底怎么样。
SONY发布的 OLED寿命是 3万小时。这对一般家庭应用来说绰绰有余了!就算家里电视看得多的,一天 8小时已经很长了。按 3万小时计算可以使用 10年多!!!



TOP

引用:
原帖由 萝卜 于 2007-12-12 15:33 发表
449   EASTMAN KODAK CO
417   SAMSUNG SDI CO LTD
28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213   SAMSUNG DENKAN KK
165   AU OPTRONICS CORP
130   SEIKO EPSON CORP
1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99   LG PH ...
专利和面板的核心技术有冲突吗???

LCD的专利多数属于美国 RCA(现在的 RCA已经被汤姆逊收购)。但实际上真正将 LCD技术发扬光大的是 SHARP!现在提到 LCD技术谁还会记得其专利的持有人 RCA啊......!

同样的例子, PDP开发之初,大部分专利均来自:富士通。 但你看看现在,真正为 PDP面板技术的领头羊的非:Panasonic莫属!(有谁还会记得:富士通?)

在推广到 CRT上,特丽珑 为美国一家小公司发明,但真正将 特丽珑技术发扬光大的是 SONY(现在最初发明 特丽珑的那家小公司连名字都已经被人淡忘了):D

再推广到软件领域,微软 最初成名是靠 MS-DOS。现在的 Wiondows的雏形都是从 DOS演变而来的。但实际上 DOS的专利属于美国一家创新意识的小公司。86-DOS架构只不过是比尔.盖茨花钱买来的。但你看看现在它的推广。

照 XX人的理论,是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着 Windows还要想着 DOS专利的最初持有人那家连名字都记不清的小公司啊......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2-12 17: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planar 于 2007-12-12 16:59 发表

根本不是一回事,,难道造一个天价游戏机?sony有实力,我工作平常用的广电设备基本是sony的。。。。。。但是这代表sony的游戏机也天下无敌?
您理解能力有问题!我哪里说 SONY游戏机天下无敌了(老实说,我不玩视频游戏,整个电子领域游戏机可能是我最不关心的电子产品)

我只是透过 SONY发布的的 F35全幅数字摄影机来赞许 SONY技术产品的研发实力!(这没啥问题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超越神的牛肉人 于 2007-12-12 18:43 发表


相机???
你让sony去和造大和舰舰炮光学瞄准镜的叫板?
这相机有几项技术是SONY的……
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连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分不清楚!!!

高档摄像机机身是机身,镜头是镜头!(你懂不懂广电行业啊,广播级摄像机的机身是单独买的,然后电视台再根据机身去配镜头)。

摄像机机身从:CCD、DSP、D/A转换、数字彩色矩阵控制电路 所有的核心技术全部是 SONY的。(当然另外购买的镜头配备的是 Canon 或是 富士能的)。

我上面贴的那个:3,500万日元的东东是“相机吗”?(相机敢卖这个价?莫非是钻石打造的相机?目前最顶级的 35mm全幅单反相机:Canon的 EOS-1DS Mark III也不过 80来万日元而已[只相当于 SONY这个数字电子摄影机的  1/40的价钱]

对相机来说, 5、6万人民币已经是最顶级了,但对于广播级和数字电影级的摄像机来说, 5、6万人民币连入门级的资格都不够!

TOP

引用:
原帖由 planar 于 2007-12-12 20:42 发表
对相机来说, 5、6万人民币已经是最顶级了.....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数字后背"......

···sony不过是用betacam格式垄断了电视行业标准,大家没办法只好用他的摄像机。
您这话有问题,数字后背相比 135规格的单反是贵不少(因为数字后背的传感器通常都是:2000-4000万像素的中幅[幅度4 x 6cm])。但再贵价格也就那个样(和广播级摄像机那种杀人的价钱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广播级摄像机即便最便宜的 1/2英寸的系统,通常都是 10多万人民币! 一般的 2/3英寸规格的高清机身造价都在 30万人民币以上。

目前数字机背的整机系统中,价格最昂贵的应该是瑞典 哈苏的 H3D系列。整机卖价(后背搭配中幅机身):25,000---30,000美元左右(但与CineAlta F35这种 30来万的数字电影摄影机相比只不过 1/10的价钱而已,差远了)

http://tech.sina.com.cn/digi/dc/2007-01-30/14461360820.shtml


即便像瑞士的 seitz推出的 6 x 17规格尺寸的 1.6亿像素的特殊用途的超级相机,其价钱也就 29,000欧元左右(数码相机做到这种像素和尺寸基本已经到头了,和和广播档的摄像机相比,依然小巫见大巫而已)

http://fabu.beareyes.com.cn/2/lib/200609/21/20060921273.htm

TOP

引用:
原帖由 planar 于 2007-12-12 20:42 发表
···sony不过是用betacam格式垄断了电视行业标准,大家没办法只好用他的摄像机。
SONY在广播级摄像机上的有时并不完全是格式标准的制定者这个角色!而更多的是因为在高档的广播档的 Power HAD FIT CCD上的垄断地位!(这才是摄像机真正的核心动力来源)

TOP

引用:
原帖由 萝卜 于 2007-12-12 21:55 发表



你说的和我说的有冲突么?你自己话里话外说的是技术推广能力,我说的是技术研发实力,有什么问题么

技术推广实力看什么,要看研发投入/盈利比,这个值我记得前年的时候索尼还是同类型企业之末,现在不知道了 ...
你懂不懂啥才是 OLED面板核心技术???

就三星的 OLED也敢拿出来说事!

OLED的发光材料方面,世界上最领先的是“出光兴产”!而出光兴产刚好是 SONY在 OLED开发上的合作伙伴。

OLED面板说白了,就是以合适的驱动技术来激发 有机电致自行发光。

电致发光要靠发光材料,在发光材料方面,出光兴产为目前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决定 OLED寿命的也主要是发光材料)。

但发光材料需要合适的驱动技术来配合, OLED最成熟的驱动技术是:LTPS(低温多晶硅)。世界上 LTPS技术最强的三家企业是:Toshiba、SONY、Sanyo!

你现在明白了,为何 SONY在 OLED的面板开发上总是快人一步了吧!因为 SONY整合了自己的 LTPS和出光兴产的发光材料工艺,所以无论是尺寸、寿命、量产工艺上,SONY目前都远远领先于其它竞争对手!

你说的 OLED最初的专利不等于 OLED面板,那些空有专利的厂家是不可能开发出真正成型的面板来的,作为最初的专利(比如 柯达的小分子 OLED专利; 高分子的专利属于 CDT),这些专利交纳了相关权利金所有企业都能使用,并没有啥特殊的。但专利持有并不表明能在具体的形成产品的面板工艺技术上领先!

拿 OLED持有人:柯达来说,它在真正的面板工艺方面比 SONY落后的多了去了!

你知道 柯达虽然是 OLED基础专利持有人,但它想开发 OLED面板必须去和 Sanyo合作吗? 1999年柯达为了开发 OLED的面板,找到三洋合作建厂,因为柯达虽然拥有 OLED的基础专利,但没有成熟的硬件架构的驱动技术,所以根本无法顺利开发OLED面板。所以它必须借助Sanyo的 LTPS技术进行面板的开发。

它与Sanyo合资在 1999年建立了 SK-OLED显示技术公司,sanyo的股份占到了 66%,而柯达只占 34%的股份(所以实际上柯达虽然是 OLED基础专利人,但它们合资的公司真正的话语权是被 Sanyo控制的)。只不过 Sanyo由于财政困难,在 2006年 1月,退出了 OLED领域,将合资公司的股份又卖给了柯达!

所以 OLED基础专利的持有,并不等于能在真正形成产品的核心技术:面板工艺上占有先机!!!

至于三星更别提了,三腥本身没有 OLED最成熟的驱动技术 LTPS,所以三腥的 OLED是以传统的 a-Si-TFT来驱动。但 a-Si-TFT在驱动效能上,要比反应速度快很多的LTPS差得远了去了!

所以三腥的 OLED面板弄到现在,都基本上是在各种展会上露露脸的展示样品,真要让它像 SONY那样立马就量产 10英寸以上的面板根本想都别想!(所以到目前为止,三星在技术上能达到量产的面板统统都只局限于:1--2英寸的微型面板。比 SONY落后得多了!!!)

有种你让三腥也像 SONY那样马上量产 10英寸以上的面板(说句不好听的,你打死它都做不到)。当 SONY说要量产 11英寸 OLED的时候,三腥是不是第一个跳出来说:目前的技术绝对办不成的?(的确,三腥目前的技术是办不到,可不等于 SONY办不到):
D :D :D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2-12 22:3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萝卜 于 2007-12-13 09:43 发表



先说发光材料这块,技术分析机构公开承认出光兴产是最强的oled发光材料研发单位不过是来自日经年初的一篇分析,据我所知,那篇分析仅仅是局限在日本国内,虽说现在公认oled的技术份额最大的是日本,但是那篇分 ...
还在嘴硬!怎么,一看自己大力推荐的三腥顶不住了,又上 Toshiba了!

去查查吧,你就别Toshiba。12月2日,Toshiba已经对外宣布无限期搁置在 2010年量产 OLED的计划(所以 Toshiba所谓的 OLED只不过在之前给我们吹了个很大的汽泡)。

我上面少说一点你的无知就显露无疑!

总体来说, OLED 是以驱动底板来激发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面板的关键是发光材料 和 驱动底板。

但并不是说拼凑出来就能形成面板了。开发面板关键还是看工艺!这方面 Toshiba差得远了!

SONY目前的工艺是最成熟的,这个是因为 SONY在SID 2007发表了,利用微结晶(μC-Si)(Micro Crystal)的TFT基板(同样属于 LTPS类),和利用LIPS(Laser Induced Pattern wise Sablimation)激光转写法的工艺两项技术,在2007年CES首度公布的27.3英寸OLED电视试作机型,就是采用这两项技术,已经量产的 11英寸OLED也是利用这两项技术的产物!

另外 SONY在 OLED面板上,最先开发出了“顶部发光”方式(其它 OLED技术都是“底部发光”),顶部发光的好处是相同功耗下发光效能要比底部发光高得多(可以实现更小的发热,从而大大延长 OLED面板的寿命,同时能将色彩的饱和度大幅度提高)。 SONY量产的 11英寸 OLED为何能轻松在色彩表现上超过 NTSC 的 100%,顶部发光工艺是一个关键。

总之,目前 OLED面板的开发技术上,SONY远领先与其它竞争企业。

TOP

引用:
原帖由 planar 于 2007-12-12 20:42 发表
···sony不过是用betacam格式垄断了电视行业标准,大家没办法只好用他的摄像机。
您在电视台是管采购的吗?不过我估计您主要负责的是中、低级的 ENG系统!从您的发言我看出您真正接触 EFP、ESP的大型系统比较少!

您说的关于记录格式的问题,那是 ENG摄录一体机才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 ENG系统才将记录单元和机头做在一起。

大型的 EFP系统是没有记录单元的,是通过 HD-SDI(标清是:SD-SDI)输出链路以同轴电缆的方式将机身与记录 VTR(可以是磁带的,也可以是第三方硬盘的)连接,拍摄信号是通过 HD-SDI直接输出到记录服务器。

给您上张图,这种系统就是演播室标准尺寸的 EFP系统(是必须上架的,人扛不动,同时不带记录部分)。这种系统要比 ENG贵得多了去了,高清的 EFP系统的机身基本没有低于:50万人民币的。

而高清高速超级慢动作 EFP系统就更NB了,比如像 SONY的三倍速(1080/90p/720/180p)高清超级慢动作系统:HDC-3300这样的顶级 EFP,25--30万美元的价位!我在 2006 BIRTV上看到的 HDC-3300,国内价格要 250多万!!!





您之前提到的 Betacam,那是模拟时代的事情了, SONY是靠模拟时代的 Betacam-SP开始统治电视台的广播级格式的交互标准的。后来在数字时代推出了:Digital-Betacam、Betacam-SX 及 MPEG-IMX(但这些都是记录格式,和摄像机关系并不大,通常的 ENG系统只是用摄像机的机头接上了这些记录格式的 VTR)。

不过现在已经是高清时代了,统治电视台高清格式的是 SONY的 HDCAM, Panasonic的 DVCPRO-HD也占有一部分市场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2-13 13:05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