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21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新版西游记:中国特效行业蹒跚“取经”1500万投入意味着什么?




蝎子精是新版《西游记》中比较出彩的特效。图为实拍(小图)和后期合成效果对比。

    新版《西游记》开播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60岁的张纪中穿着休闲夹克,顶着白、黄、黑三种颜色的长发和大胡子亮相。听到有记者质疑新版《西游记》引以为豪的特效“太坑爹”,张纪中眉毛一挑:“是有遗憾的地方,你都看出来了,难道我看不出来?只能说,在现有的投资和中国特效制作水平下,我们已经尽力了。”   这番话,和新版《西游记》背后“21700多个镜头、12家制作公司、1500万元特效投入”的一连串数字,引发了观众更多的不解——钱不够,是否能解释质量的粗糙?既然要做特效,为何不能多花些钱来做好?对于一部70集的魔幻电视剧来说,1500万元的特效投入意味着什么?这12家特效制作公司水平究竟如何?透过新版《西游记》,中国特效行业显露出冰山一角。

特效有多烧钱?
  《唐山大地震》仅一场四分多钟的地震戏就用去2000多万元。对全长70集、特效镜头长达10万秒的新版《西游记》来说,1500万元太少了。
  张纪中抱怨“差钱”不是空穴来风。特效是个烧钱的活计,收费精确到秒,越专业的公司、团队,越精细复杂的效果,就越花钱。
  当年冯小刚拍摄《唐山大地震》时,曾想去新西兰找《指环王》的团队来做特效,但最终因为太贵而作罢。电影大片尚且如此,电视剧更加望“洋”兴叹。“《纳尼亚传奇》光做那头狮子就要几百万美金,我们怎么掏得起?”谈到特效成本,新版《西游记》的视觉统筹、环球视效公司负责人陈正锋摇头叹息。
在国内,想做出优质的特效同样不便宜。由美国Technicolor集团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视点特艺”是目前国内顶级的专业特效公司,曾先后为《夜宴》《集结号》《金陵十三钗》《2012》《哈里·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等多部大片制作特效。他们五年前为《集结号》制作特效的费用就达到2850万元,《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总投入增加到3000万元,其中仅那场四分多钟的地震戏就用去2000多万元。
“主流的好莱坞大片,特效的费用普遍要占到制作成本的1/3以上,像《变形金刚》这样投资数亿美金的视觉特效大片,2/3的制作费用都花在特效方面”,视点特艺的特效制片人员谷平湖告诉记者。
尽管不能与电影大片的要求相提并论,但对于全长70集、特效镜头长达10万秒的新版《西游记》来说,1500万元的特效费用显然还是太少,分摊到12家制作公司,每家只有几十万至两三百万不等。不过,抱着“搏一把”的态度,北京卓影时空及北京正通亿和两家公司仍然各自为新版《西游记》完成了三四千个特效镜头。

时间紧,任务重
  新版《西游记》制作周期只有两年多,集中给特效的只有半年。而剧集的销售收入决定了该剧成本每集不能超过200万元。
  特效固然烧钱,但既然打算把特效当成招牌看点,为什么不能多花点钱和时间,做得像样一些呢?北京正通亿和公司的经理张升认为,这是由中国电视剧的行业环境决定的:“老版《西游记》是官方主导的,只要拍完了,电视台可以随时排期播出。而新版《西游记》是民营公司投资的,和电视台签好了合同,必须在固定的周期里完成、播出,商业规律就是如此。”
去年视点特艺为《金陵十三钗》制作400多个特效镜头,几十人的团队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而整部新版《西游记》从签约、筹备到2011年首轮播出,整个周期只有两年多,真正用来集中制作特效的时间只有半年,其中北京正通亿和制作4000多个特效镜头只用了3个多月。
此外,每年各大卫视、地面电视台的电视剧版权采购预算都有上限,新版《西游记》在2009年就已与卫视签订预售合同。按当时的行情,卫视采购价最高是每集100万元,海外版权每集30万元,算上地方台的首轮采购费用,该剧的成本每集不能超过200万元。
事实上,总制作费1亿元,除去片酬、制景等开支,新版《西游记》还能拿出1500万元来做特效,在国内电视剧行业算得上是空前的大手笔,比200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高出了10倍,张升透露:“以前的神话剧很少涉及复杂的特效制作,比如做一个十条龙翻云覆雨打斗的镜头,很多制片人觉得太贵,直接就砍掉这个镜头。一般情况下,两三百万元就可以把一部电视剧全部打包做下来。”
   张升承认,尽管电视剧的品质要求不能和电影相比,但太过紧张的费用和周期免不了影响特效品质:“比如水、火的镜头,渲染的周期越长,效果就越好。1秒钟镜头有25帧画面,每帧画面要达到中等渲染品质,需要8小时,达到最高品质需要40多小时。按国外的标准来看,周期至少需要8个月,但《西游记》没这个条件,很多时候只能退一步,现在看来,某些镜头稍微有点糊。”
  陈正锋透露,新版《西游记》的1500万元大部分用于后期特效制作,但前期购买蓝布、特效化装、与外籍团队研发实时合成画面的设备等也花去不少钱,“按照国外团队的要求,孙悟空的头套要每天换个新的,一个就1万多块钱,一个月就三四十万进去了!还有猪八戒和那么多妖怪呢!谁受得了?”为了省钱,孙悟空的头套没有使用最好的进口材料,而且只能反复使用,因此孙悟空被观众诟病为“表情僵硬”,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差钱”。

 联合作战良莠不齐
  “组合出击”的国际惯例在特效刚刚起步的中国遇到了问题。缺乏行业标准,大家都是靠关系、经验来判断,多数小公司的水准值得怀疑。
  新版《西游记》的特效部分由12家公司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四家与张纪中长期合作的公司,张升和他的正通亿和公司从2010年7月份开始介入,蜘蛛精、青牛精、人参果、荆棘岭打斗等几个单元的特效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事实上,多个公司“联合作战”是特效行业的国际惯例,例如《2012》的特效部分便由13个公司共同完成,其中视点特艺制作了其中的160个镜头。
 “这样分工,是因为每个公司、团队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的团队擅长做水、火,却不一定能做动物或者爆炸场景,任何一个团队都不能够全面地把一部影视作品做到极致”。视点特艺首席执行官蒋燕鸣告诉记者,美国电影的分工特别细,一道CG工序可能就有七八个工种,多个公司一起工作,可以很好地保证速度和质量。
  不过,这样的“组合出击”往往并不适合国内特效的行情。据业内咨询公司艺恩总裁郜寿智透露,国内号称“专业”的特效公司大大小小好几十家,但除了视点特艺、中影华龙、水晶石等几家较大的正规公司之外,多数小公司的专业水准值得怀疑。“一部作品同时交给好几家国内公司制作时,往往出现水准参差不齐的现象”,张升告诉记者。
  新版《西游记》便遇到这样的障碍:片中的“蝎子精”共有500个特效镜头,戏份重,负责的团队比较用心,所以“蝎子精”的形象颇受认可,成为第一批宣传片中的亮点,而剧中的“天宫”则因太过粗糙而饱受观众苛责。剧组视觉统筹陈正锋透露,“天宫”特效镜头由上海一家公司来制作,特效团队与剧组的沟通很不流畅,出了问题,对方每次只派一个人来沟通,“派过来的人还不是视觉方面的负责人,不如北京公司的效果好”。
   相比之下,国外特效公司的合作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蒋燕鸣透露,视点特艺有90多人,可以完成日常的小范围工作,有大项目来的时候,会根据情况从国外的兄弟公司调派人手,“像《集结号》就由我们分包给英国、南非、加拿大的兄弟公司”。
  关于如何挑选合作的特效公司,张升认为,目前国内没有成型的行业标准,“国内特效行业刚刚起步,大家都是靠关系、合作经验来判断某个团队是否能完成一个项目”。这在蒋燕鸣看来,也是国内特效行业最要命的掣肘:“一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创造力、流程工艺到底怎么样?我们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标准,也很难定价,只能看你的代表作。我们现在只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审查、每个人都能对技术质量把关,出了问题及时改,把自己公司的标准先做起来。”

 实拍特效磨合不足
  新版《西游记》曾出动专业的航拍组实景拍摄了很多镜头,但做特效合成的时候,发现很不合拍,只能把航拍的实景换掉。
  实拍和特效的磨合经验不足,让新版《西游记》走了不少弯路。张纪中曾透露,剧组曾出动专业的航拍组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实景拍摄了很多镜头,画面效果很棒,但做特效合成的时候,发现天宫和海底的效果在一起很不合拍,最后只能把一部分航拍的实景天空换掉。
  对此陈正锋表示,当初航拍团队出动的时候,整个剧组的实拍还没有开始,具体的镜头细节都不清楚,直到后来了解了导演的想法,才知道究竟要什么样的画面和效果,“关键在于电视剧不像电影,70多集的内容,不可能把所有的分镜头都画出来”。
    而据记者了解,真正成熟的剧组,会在开拍前半年或10个月就开始与特效团队接触,导演针对剧本提出特效部分的需求,再由特效总监来全权把关,组织技术团队、报出成本预算,并与剧组全程配合,负责执行特效部分的工作。
像《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特效大片,特效团队会在剧本创作阶段就介入,参与场景、故事、人物、造型的设计和创作,“特效总监分两种,一种是创意型的,一种是执行型的。基本上只要拥有一名合格的特效总监,特效这部分导演就不用管了”,蒋燕鸣告诉记者。
    从美国回来的资深特效制片人谷平湖曾担任《饭局也疯狂》的特效总监,他透露自己的首要工作是把握影片特效的艺术感和风格,以及特效制作的周期和预算。在影片开拍之前,他已拿到分镜头剧本,掌握影片所有的流程、周期和细节,“开拍、选景、搭景我们全程跟随,比如美术组的置景周期不够,我们就想办法去帮他们搭棚,采用绿屏拍摄,从哪里开始拍、从哪里开始剪接,我们都会沟通好。”

 特效总监人才稀缺
  当大多数导演、主创对特效都不在行,一个靠谱的特效总监便显得尤为关键。这样的人在国内很稀缺。
  国内特效行业正在起步。中国公司的收费相对低廉。据悉,国外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的周薪平均是1500美金,比国内人员贵四五倍,相应的设备、流程等费用也更高。郜寿智透露,过去大部分导演倾向于去中国香港、泰国、韩国做特效,近两年随着国内的视点特艺、华龙等大公司的崛起,冯小刚、张艺谋等导演都选择在国内做特效。
    也正是因为特效行业刚刚起步,大多数导演、主创对特效都不在行,一个靠谱的特效总监显得尤为关键。他既要懂电影,又要懂特效技术,“像美术、摄影的功底都是基本的。他要负责挑选特效制作团队、还要负责验收镜头,替导演承担与特效相关的一切,这样的人在国内很稀缺”,谷平湖表示。
蒋燕鸣则感叹国内特效行业中存在着太多不专业的做法:“比如一部作品的特效到底要花多少钱,需要科学计算出来,但国内很多剧组都是一拍脑袋,随便估计一个数据,也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事实上,陈正锋承认,新版《西游记》剧组最初在特效的预算上的确非常没底。1500万元到底能做出多少镜头,是2万秒还是10万秒,谁也不知道。他透露,当时12家公司普遍都在贴钱制作,“不到最后结算,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能拿多少钱。这个过程很漫长,我的大部分钱都是前几天才拿到的”。
张升则表示,整部电视剧10万秒的特效镜头一半以上采用虚拟拍摄,“西游有胆量去尝试从来没做过的东西,不躲避,这就是在积累经验。”他透露,“蜘蛛精”一场戏中,唐僧站在桥上,身后和桥下的背景都是合成的,“我觉得这个画面效果还是不错的”。
  记者 牛萌 勾伊娜

[ 本帖最后由 还珠楼主 于 2012-2-22 14:1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不就四个字“ 草台班子” 嘛
另外如果知道钱不够,就要有重点的画,拍西游记,把闹天宫做砸了,那就是张胡子的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skyxia 于 2012-2-22 18:41 编辑 ]



TOP

败就败在这特效上啊~


TOP

一个制片人,不能统筹分配预算,那有什么用?
把钱投在某几集中做宣传,其他的拍成屎,这压根就不是认真的拍电视剧的态度。你的电视剧是70集不是4集,5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Nokia (E5)

别不要脸了,抠蓝抠成那样怪钱少啊,喷了,洗钱就洗钱,大方点

TOP

其中一千万都花在预告片上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TOP

做好了,是导演制片人的功劳,做砸了,就是行业规则的弊端。

TOP

这种事情搞不定要你制片人干什么

吃回扣吃的很开心嘛

被人骂几句又怎么样呢

TOP

就猴子那个面具还要一万一个?还一天一换?洗钱也不能这么夸张。

TOP

没钱就要少而精,现在是多而烂

TOP

按当时的行情,卫视采购价最高是每集100万元,海外版权每集30万元,算上地方台的首轮采购费用,该剧的成本每集不能超过200万元。

两家卫视就回本,也不肯多下点本。

TOP

没钱难道就能成为你恶心人的借口么?没钱你还拍个p啊,或者直接用这些钱拍个大闹天宫电影版好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以前那个老版的怎么算,比这个还要好多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狒狒 于 2012-2-23 13:0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以前那个老版的怎么算,比这个还要好多了
老版是没有特效


就像为啥连续剧拍大场景的不好看,香港拍的那种小场景人物感情戏多的好看

TOP

整个前期和后期根本组合不到一起去 不光特效总监缺少 特效导演都少 虽然现在每个片都挂了个特效导演 但是 尼玛能用实景的地方你拉什么绿幕 要贴标记点的地方 你干嘛不贴 总体来说就是素质跟不上 导致前期后期脱节
附带 说是这么多公司 这么多公司还会向外分包那么多
国内做过好莱坞一线电影的公司不是没有 问题你给的起那个价吗 你给的起时间吗
后期团队最大的梦想就是 充足的配给 充分的时间 这样在不加班的前提上还能保证质量 可尼玛的这样的环境存在吗?
归根结底 中国在5年内还是会维持这样的现状 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体制原因
尼玛 不跟这玩了 老实把英语补起来 出去玩 做东西不是这么做的

TOP

 21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