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奥斯卡最可笑的地方,就是欠希区柯克一个最佳导演

最佳影片《蝴蝶梦》,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排不进前四

希区柯克最好的影片,应该是《眩晕》《后窗》《西北偏北》《精神病人》。

最后给了老头一个终身成就奖了事。

喷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jahaman 于 2011-3-3 08:46 发表
蝴蝶梦不错~
西北偏北个人认为砍了最后半小时不成问题
什么?雕像山追逐战你认为可以砍掉?



TOP

引用:
原帖由 猫猫猫 于 2011-3-3 08:29 发表
最近正在看希区柯克的老老老远古黑白电视连续剧
(如果人名我没记错的话)
不古老,50年代的,比大多数希区柯克的电影都晚,除了第一季第一集是希区柯克导演(主演是VERA MILES,精神病人的女配角),其余都不是希区柯克导演,算是他提携后辈的剧集。

希区柯克的创作巅峰是40-60年代。


TOP

希区柯克可以算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在电影界的实际应用。

《后窗》是“偷窥癖”。

《夺魂索》是尼采的“超人理论”。

《精神病人》就是恋母情结和人格分裂。

《辣手摧花》是恋父情结。

《爱德华大夫》也是精神分裂。

《眩晕》就是力比多大泛滥,所以是希区柯克最高杰作。

[ 本帖最后由 1945 于 2011-3-3 09: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爬行动物 于 2011-3-3 10:06 发表
诺兰……诺兰能让法国艺术电影工作者对他的电源如此推崇备至么……
弗朗索瓦特吕弗拍的电影我还真看过一部,还就是模仿希区柯克。

TOP

引用:
原帖由 爬行动物 于 2011-3-3 10:09 发表


你这么说看起来是没啥错,但是也太小看电影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了。

而且,你把拉康置于何地呢?
拉康是谁?

TOP

引用:
原帖由 狮子歌歌 于 2011-3-3 10:34 发表

又来了 好像一说诺兰就掉价了
拍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 奥斯卡不受待见不是挺像的么
别把以前的导演就看得多高多高 诺兰这正当年呢不好评价 等拉开几十年后再看看吧
你可能没看过多少希区柯克的电影,或者你不清楚希区柯克对于电影界的影响力。

大多数一般影迷,就知道他是个拍悬念片的大师。

其实他是很多不拍悬念片的大师的精神导师啊。

西科塞斯之前几十年也没拍过悬念片,希区柯克的DVD出了最新版,老马丁亲自解说,为什么,忠粉啊。

太多导演都在自己拍片时,借鉴过希区柯克的手法了。

所以希区柯克在电影界,其实是个立规矩定标准的人。你要说我是导演,但是我从来不借鉴希区柯克的手法,你躲得开吗?

诺兰到目前为止,只是个商业片的名导,但是说到地位,和希区柯克还差得远。

TOP

引用一些吧

-------------------------------------------------------------------------------

希区柯克无疑是一个推销的大师,他准确地掌握了观众的心理:在那个没有电视采访的时代,人们是无法看到一部电影的幕后操作者的形象的。而每个人都有窥探的心理,总是想要知道一些隐藏的东西,于是他就亮相给大家看看。到了后来,观众已经被他的身影深深吸引,谈论希区柯克这一次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已经成为看完希区柯克电影后的固定节目。

  希区柯克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家庭阴谋》一片中,这次出现的,是一个侧面的剪影,巨大而黑暗,就象希区柯克心理中的阴影。

  从童年时期开始,希区柯克就对于权势有着巨大的恐惧,即使在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导演之后,他也一如既往地害怕警察和一切穿制服的人。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充满了焦躁不安和恐惧感,表面上最亲切和彬彬有礼的人,往往就是最危险的敌人。这一套东西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希区柯克就是这种模式的开创者。他发掘出自己心底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通过电影将这种恐惧不安投射到每一个人身上,以此获得成功。

  希区柯克的身影不仅仅属于他的时代,他那巨大而黑暗的身影,在他消逝之后的岁月里一再地出现,每一个电影导演都会揣摩希区柯克的电影,从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像一群武林后辈捧着一本古老的秘籍,希望从中发现绝世武功的线索。昆汀•塔仑天奴可能是其中最坚决的一位,他不但象希区柯克一样在自己电影中露面,而且在《好来坞有间怪酒店》这部片子中全盘照搬《希区柯克剧场》中的一个故事,以此向希区柯克致敬。去年在美国票房排行榜前列的电影中,至少有两部可以清晰地看见希区柯克的身影:一部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蛇眼》,前面的20分钟情节用一个镜头拍成,导演宣称是想要模仿当年希区柯克用一个镜头拍成整部电影的《绳索》(《ROPE》)。另外一部是由迈克尔•道格拉斯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奎妮斯•派德洛主演的《超完美谋杀案》,整部电影翻拍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DIALM FOR MURDER》)。

  1966年,环球电影制片公司的摄影棚里,一个20岁的年轻人激动地张望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希区柯克执导《破碎的幕布》(《TORN CURTAIN》)一片,一个场记走过来告诉他:希区柯克先生觉得,你在这里会让他心里不安,请你出去!年轻人只好怏怏地走出摄影棚。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斯蒂芬•斯匹尔伯格。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一位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的电影导演,被人们称为“悬念大师”。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纯电影”表现手法:借助摄影机的移动和变位,辅之以视觉和音响效果,制造出紧张气氛,让观众永远置身于故事情节的悬念中。希区柯克的知名度无论是在电影界,还是在广大观众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某些政治活动家和国家元首。   

制造悬念。

悬念一般被理解为给观众提供一些为剧中人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在观众猜测其结果时产生的戏剧张力。希区柯克特别注重悬念设置,但不像别的电影那样,将故事中的真实情况对观众保密,而是注重心理上的震撼效果,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命运的转机上,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和剪接的画面加以实现。如在《精神病患者》这部被视为西方第一部现代恐怖片里,其中的恐怖来自人类本身,来自人性之恶。浴室杀人场面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刀、人体、喷头、浴缸等特写镜头组成”。《蝴蝶梦》中曼德利庄园,不断地出现“R”字母,这是吕贝卡的标志,到处都是吕贝卡的身影。但影片却从不出现吕贝卡的形象,给观众一种莫名的内心恐惧。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纯电影”手法。

按希区柯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电影应有自己的语言形式”,“为了帮电影方法表现同一个内容,必须用摄影机的语言来取代对白”,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主要构思。例如《后窗》一开始,便摇拍室内,墙上挂满了照片,桌上有一架带望远镜头的照相机,最后一幅大照片拍的是车赛事故——车体飞向镜头,接下去拍摄到主人公打了石膏绷带的腿。这个镜头说明此室的主人公是摄影记者,因拍摄车赛受伤。画面初看简单,但却不需要一句台词便交待清楚主人公的身份及环境。  

色彩。

希区柯克非常重视影片中的色彩运用。他总结出:“彩色摄影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其中包容着许多中间色,我绝不会将颜色填满银幕,色彩的运用必须经济,只能在需要之时,方可添加任何色彩。”为此,他引证了一个例子:“一部彩色片可以有这样一个开头:一间布置朴素的会议室,与会的人都穿着黑衣白领,主席的妻子走进来,头上戴着一顶红帽。观众于是立刻将注意力聚集在她的身上,只因为颜色引人注目。”在影片《蝴蝶梦》中,色彩比较朴素,但却完全符合男、女主人公的心境,符合情节的发展和剧情的推动。新的女主人因不适应庄园环境整天穿着灰色的衣服。女管家总是身着又长又黑的裙子,仿佛就是吕贝卡的幽灵遍布在庄园的每一千角落。色彩不仅能带给观众感观刺激和视觉冲击,而且对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调节节奏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声音。

希区柯克对声音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将声音当成语言加以发挥。他说,“为了准确描写一种音效,你必须想象它在对话中相当于什么语言”。在《后窗》中,丽莎多次来访,杰弗里都未听到车声和上楼声(没有录音)。但当那位杀妻者来临时,杰弗里却一步一步听得清清楚楚,因为大祸将要临头。在《群鸟》中,莉迪亚去鸡农福西特家,同样都是远景,去的时候声音很小,回来的时候却震耳欲聋,这个声音是为了配合她的恐惧心理。当然,也有评论家认为,“希区柯克的声音与意象绝少重复,而往往互成对比。在典型的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观众眼观某人某事,耳边又听着其他声音。希区柯克分离声音与意象,因此使电影变化多、密度高、紧张悬疑,偶然也达到反讽之效。”可见希区柯克成功地将声音引入自己的电影中,并起了不可替代作用。  

希区柯克电影的真正意义:他的惊险片多是取材于人物犯罪心理、精神变态以及两性冲突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地揭示出人类心灵深处最阴暗、最险恶的一面。通过他的影片,观众可以获得欣赏的快感,评论家们可以透过影片表面获得深刻的内涵。希区柯克凭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在电影史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同时,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风格对年轻一代导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罗尔、美国的斯蒂 芬·斯皮尔伯格、大卫·里奇都受其影响。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列英国火车上,面对面坐了两个男人。一个问另一个:“你头上行李架上的东西是什么呀?”另一个回答说那是MacGuffin,一种用于在苏格兰高地捕狮的装置。问话的人于是指出:“可是在苏格兰高地并没有狮子啊?”对方就回答说:“那么,MacGuffin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MacGuffin事实上成了电影大师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讲故事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常常在一开始就得知存在着某种形同MacGuffin的可怕机关,比如在《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1945)中,我们很早就知道格里高里•帕克扮演的爱德华大夫是有精神病的,因此当康丝妲斯(英格丽•褒曼饰)和他一同上路时,我们就会为她担心,尤其是当他俩到了康丝妲斯的老师家,晚上爱德华大夫拿着阴森森的剃须刀一步步神情恍惚地走下楼梯时,我们就更加确信MacGuffin的危险性了。不过,一旦爱德华的梦被破译,而我们亦知道他原来并不是罪犯时,他就不再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说,MacGuffin消失了。   

应该说,在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里,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或大或小的MacGuffin,从他早期的《房客:关于伦敦雾的故事》(The Lodger: A Story of the London Fog,1926),《戒指》(The Ring,1927),《勒索》(Blackmail,1929)到他后期的《玛蕊涅》(Marnie,1964),《家族阴谋》(Family Plot, 1976),包括他最著名的几部影片,像《三十九级台阶》(The Thirty-nine Steps,1935)《眩晕》(Vertigo, 1958)和《惊魂记》(Psycho,1960),希区柯克就一直在恐吓他的主人公和观众,他半真半假地说他自己小时候受了这个世界的很多惊吓,现在轮到他来恐吓世界了。而这个MacGuffin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导演用来作为讲故事的策略,最为流行的世俗版本就是007系列,只可惜邦德们遭遇的MacGuffin都被坐实了。MacGuffin一旦真的被用来捕狮,故事就剩下体格搏斗,想象力从此瘫痪。

[ 本帖最后由 1945 于 2011-3-3 13:10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