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KOEI醒目]论光荣公司对三国志系列和信长系列之间的设定差异。

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三国故事和武将的英雄事迹数千年来在人民群众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但是,想要详细了解三国人物的故事,只有通过《三国志》一书才行。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叙述事件很简单,基本是平铺直叙,没有花言巧语的修饰,没有更多的资料。例如蜀汉核心大将之一的赵云子龙的事迹,只有短短的几段话而已: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瓚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别传载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这几段话就概括了赵云的一生,相对于三国演义那连篇累牍的描写,简直是九牛一毛。虽然总算还有裴松之作注,但是还是嫌太过粗略。而且,裴松之是南朝宋人,他接触到的史料,到今天基本都不存在了。比如他所引的蜀记,魏书,英雄记,典略,曹瞒传,九州春秋,随便揪出一卷书,基本都失传了,让后人对三国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在某地发现某批三国古简,都能让专家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比如:“长沙出土十万余枚三国吴简,文字均为隶书。”。。。

反之,日本战国时代的存世史料就很丰富,因为时代距离近,还有也是因为日本文化传承比较顺利,没有遭到太大的动乱。比如关于统一日本乱世的关白丰臣秀吉的书,就有一大堆传世:信长公记、绘本太阁记、甫庵太阁记、天正记、秀吉事记等一堆。且不说这些资料是否准确可信,它们的确丰富了历史研究的素材,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

就算年代不同。
日本人的文化传承是很强的。岛国心态,顽固思维。但是其文史材料比较丰富。比如更早的太平记,等等。
有的我国古代绝版书我国没有,人家日本有,这点不得不服。

三国史料就只有三国志一枝独秀,就算是夸张的野史,没有了,难道不觉得可惜吗?本人觉得很可惜,太可惜了。如果某些人说不需要野史的话,那么不要裴松之的注好了。

反观三国史料,本人只能一声叹息,可能不知多少正史不载的武将籍籍无名,含恨千古,这简直太可惜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就是这种情况。这都要拜历次动乱、兵火所赐,把优秀的史书都灭绝了,诚为惜哉、惜哉。

中国的正史往往只注重描写人物,比如军事史料就很缺乏,只知道打了一场大战,不知道如何战的,具体情况如何。西方史书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详细记载了战斗的过程。
那些野史如果留到现在,我们对三国的认识会更深入也说不定。

今天我们后人要研究三国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史料不能凭空蹦出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哪一天从某墓地或什么地方掘出一批绝版的史书,但是这可能性太小了。竹简和布料纸张又能存在多长时间啊。

在光荣公司的历史游戏设定里,对信长系列设定详细至极,光城就有好几百座,武将上千号人,其他的细节设定不计其数。

而三国志游戏就十分粗略,城只有几十座,武将数百人,传略也很简单。战斗设定更是差的天与地的区别,这就是史料不丰富让三国志吃的亏,尤其是军事史料,三国尤其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本人所提到的那些史书都在,即便是野史也好,那么三国志游戏设定将比现在强几倍,几十倍。

可惜众三国英雄,其动人事迹,史所不传,奈何奈何!

[ 本帖最后由 chaosking 于 2007-11-22 01:18 编辑 ]


TOP

我就说几句吧。高顺的出生地,正史没有。典韦的字,正史没有。等等等。。。这些可能本来野史里有的,但是现在全都泯灭了,你们不觉得可惜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sectionboy 于 2007-11-22 01:40 发表
见鬼了,水区贴改个题目就发到主区。骗分没有这样骗的。
You are very smart, boy.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Ashley 于 2007-11-22 14:29 发表
光荣的三国游戏绝大部分设定都是按照三国演义来的,你别看游戏叫三国志,在日本,三国志=三国演义

要说到对历史的考证,中国人如果骨子里面剔除了热爱焚书和掩盖历史的成分,从秦始皇到和谐天朝,留下来的资料绝对 ...
我国的文化本来是伟大而辉煌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焚书,兵火,战祸,河蟹,把文化都割掉了。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的金室石匮里面的书传下来几本,竹书纪年传下来没有,诗经、尚书传了几卷下来,周王朝的正史都被击灭了,更不要说传说中的夏史,商史。。。
为什么搞个断代工程那么难搞,确定个武王伐纣的年代要费半天劲。为什么一发现个带一点点金文的青铜器,专家们就能眼睛闪出光来。。。
三国那么多野史泯灭了,你觉得不可惜吗,你以为就一本三国志就能代表一切啊?幸亏松之兄还给我们留下点东西,管中窥豹,否则就陈寿写的那么点东西,够干什么吃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极品三红 于 2007-11-22 14:38 发表
这文发到游侠也比发到TG好。TG众只对诺曼底登陆有兴趣。
早发过了,早就被锁了,据说是“与游戏无关”。

TOP

引用:
原帖由 coolswan 于 2007-11-22 14:54 发表


中国小兵:报~~~~曹操大军83万已在江北驻扎!
日本小兵:报~~~~织田军4000人已杀到城下!

倭国虽然就是一个岛夷,但是他们没有五胡乱华,没有河蟹,没有那么多兵火。。。惟一一次蒙古人的入侵还失败,哦是两次还失败了。虽然小日本让人不爽,但是其文化传承确有一套。日本刀不是从唐传过去的?怎么到了明就逆输入到天朝了呢?

宋史定安国渤海国日本国党项传:

  “太宗召见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

  其国多有中国典籍,然之来,复得《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十五一卷,皆金缕红罗标,水晶为轴。《孝经》即郑氏注者。越王者,乃唐太宗子越王贞;《新义》者,记室参军任希古等撰也。然复求诣五台,许之,令所过续食;又求印本《大藏经》,诏亦给之。二年,随台州宁海县商人郑仁德船归其国。”

TOP

引用:
原帖由 788414 于 2007-11-22 15:06 发表
文化传承有一套?

我乐啦

既然你前面指出小日本为什么文化传承有一套

后面还拿出来说中国文化传承没一套



甚好,甚强巨
要怪就怪中国文化兴旺的太早了,连印刷术都没有,连纸都没有,只能在竹简上刻字。。。所以那么多文献失传掉了。这你没法否认。日本人当然也丢掉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有的方面他们做的确实比我们好一点,难道一句对小日本的敬意的话都不能说?

TOP

引用:
原帖由 Ashley 于 2007-11-22 16:08 发表
那位抱着日本人大腿的主,你倒是说说日本都流传了什么历史资料下来了?保留了哪些文化遗产下来了?

哦,我又想起来了,话说日本历史最早的纪录还存在于我泱泱大国古代的史书里面,日本在遣隋遣唐之前还没啥文字要 ...
谁抱小日本大腿了?就说一句我在少数某些地方佩服一下日本人都不行了?你不知道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吗?倭人虽历史短,但在保持文化传承上还是很强的。我对其是又敬又畏,难道你不许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Ashley 于 2007-11-22 16:31 发表


如何个强?

没有论据直接就结论? 可发一笑!
选择性失明?你没看我引的宋史?宋太宗在感叹什么?虽是岛夷,但是小日本的贵族血统源远流长,世代为官,没被灭族过。贵族不是随便哪个爆发户就能称贵族的。袁绍四世三公,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小日本那些官多少世都是官儿,当然历史文化积淀强大了。有人说小日本什么都学了中国,只有科举不学中国,既是他们要保持做官的传统这一道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