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手机数码
|
汽车资讯
|
游戏硬件
|
评测专题
|
手机壁纸
|
海淘值得买
|
度假
|
求职招聘
|
广告联系
»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TGFC Lifestyle
»
影视专区
» 年末电影乱战之时来提高下个人修养 2010年度十大华文电影好书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年末电影乱战之时来提高下个人修养 2010年度十大华文电影好书
atankin
混世魔头
帖子
3776
精华
0
积分
29471
激骚
391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6-6-24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12-27 17:22
显示全部帖子
2010年度十大华文电影好书
来自妖灵妖 我曾伺候过上海观众 2010-12-26 10:20:19 查看原文
书接上回
虽然在2010年里购买的各类华文电影书籍的金额超过了四位数,其中也不乏名字和目录都非常吸引人、实际读下来却较为空洞的作品(这种情况似乎在2011年会更多),但在阅读这些电影书籍的时候,却从未有过买票进戏院看了一部在网络上被交口称赞国片但结果是垃圾的空虚感和悔意。
阅读这些电影书籍,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帮助每个用自己正当劳动挣来的钱买票进戏院的中国观众,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国片在画面与声音技术上的马虎、剧情与叙事上的愚蠢、表演上的夸张与浅薄、摄影美术上的粗鄙,假如你因为无聊或者必要的社交需要而付出你的金钱与时间的话,那不妨在等待开场的时候阅读一些电影书籍,可以让你和那个与你进戏院的朋友多一份有趣味的谈资,或许在你们下一次花钱的时候,会想到原来自己上一次看国片其实不是娱乐行为,而是慈善行为。
以下言论均为个人观点,除了第一是有确切排名之外,其余九部均为随意编排。在介绍这些书的时候,也提到了书中的一些小瑕疵,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就不能列入推荐之列,因为在那些未入选的书籍中,还有更多的啼笑皆非甚至恶劣的错误。
10、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2010年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急坏了很多国内的媒体,它们纷纷为米高梅公司提前开了追悼会,各类文章也暴露出了作者和编辑对美国电影产业文化的无知。曾耗费了半个小时才说服一个知名周刊的编辑:这种文章的撰写,至少要两周的时间(因为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需要这些时间,因为中国关注美国电影产业新闻的资深记者根本不存在),而现在你要两天交出三千字的文章,你愿意给钱也没用。当然,问题最终被解决了,因为写字的人多了去,所以那些报刊看上去就像是一本本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出于对美国电影产业与文化的多年误解和自我想象,那些动笔不一定动脑的评论者、在大学里教电影课的老师们,首先需要先买一本《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来补补课,把一些基本的内容搞清楚了再发言会是较为正常的流程。而对于电影有兴趣的读者、电影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就进入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都应该买来看一下。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是美国高等院校影视文化课程的重点教材,与入门级的电影书有两大不同,首先它只针对了好莱坞电影介绍而非整个电影史,全书讲述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片场体系、明星制、类型片以及好莱坞电影史。第二个不同是,在讲述这些技术性和学术性内容时,将电影与美国文化结合在一起来,通过电影阐释美国文化以及其对电影的影响。所以,虽然有些内容看上去似曾相识,但却类比与总结了美国经验,比如谈喜剧片的时候与1950年代的消费主义、1980年代的青春片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容易让读者理解某些经典影片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背景、卖座片之所以卖座的文化背景等。每个章节后还附录了一个相关的参考影片清单,中国观众自然可以心领神会地在网上按图索骥,深入理解所说的内容。
此书的翻译水准尚可,但有些译名未能采用通行译名,如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被翻成了《迷魂阵》,而有些数据也令人不解,比如p330上把《逍遥骑士》的票房写成了60亿美元(原著如此吗?),另外还有一些翻译错误,如p332上把《飞越疯人院》的导演写成了Ken Kesey,但其实他只是此书的原著作者,在第一稿改编剧本的时候就被迈克尔·道格拉斯请出了局。听说此书已开始加印,看来在第二版里把一些错误纠正过来是不可能了。
9、飞越好莱坞(中信出版社,2010年5月)
2010年底,中国网民兴奋地在下载着一部好莱坞新片《黑天鹅》,这部影片在我们打不开的网站IMDb上有8.7的高分评价,《村声》的影评大佬赫伯曼更是赞叹它“是《红菱艳》加《冷血惊魂》加《魔女嘉丽》,再厚厚的加上一层阿金托”。
应该很少影迷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制片公司叫凤凰影业,监制名叫迈克·麦德沃,他曾经在2010年夏
天来过上海,不仅因为他监制的《上海》在国内公映,也因为他就是出生在上海的。麦德沃于1960年代进入电影业,他在联艺公司任制片主管的4年内(1974-78),创造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三连霸(《洛奇》、《飞越疯人院》、《安妮霍尔》)的佳绩,此后又创立Orion电影公司,出品过《第一滴血》、《终结者》、《野战排》等经典作品,随后担任三星公司总裁,监督制作过《虎克船长》、《一代情枭毕斯》等影片。1995年起,他创立凤凰影业公司,制作了《细红线》、《十二宫》、《禁闭岛》等一系列大片。麦德沃还是克林顿与奥巴马的公共关系顾问。
《飞越好莱坞》就是这位辈份极高的好莱坞传奇人物2002年出版的回忆录的中文版,此前中信出版社曾以商业文丛的方式出版过多本关于好莱坞高管级人物的争斗内幕,麦德沃也属这个级别。全书回顾了他从好莱坞的第一份工作——环球公司收发室的收信员,做到八大公司高管、个人创业、与好莱坞明星之间的恩怨、众多经典影片的制作起源等,同时麦德沃也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好莱坞的片场制、制片人中心制、融资策略、如何吸引观众等现象与问题做了个人评述,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他的个人经历。
不过,这本书的翻译令人觉得有些奇特,比如p2序言里的1940年出生日期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在凤凰影业的官网上,麦德沃的出生年份是1941年(维基也是1941年),而在关于《细红线》的长篇叙述中,时间线的逻辑也非常混乱。比如p312里提到麦德沃给福斯公司的人打电话,“福斯公司因为《泰坦尼克号》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获利颇丰”就决定投资《细红线》云云,这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细红线》前制的时候(1997年4月),《泰坦尼克号》甚至都没上映(1997年12月19首映),而且业内普遍唱衰,根本谈不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因果关系从何而来?
p317,先写了“12月23日,《细红线》在纽约和洛杉矶上映”,这里漏掉了“1998年”的字样,因此
与下面的“然而,当《拯救大兵瑞恩》在7月上映之后,《细红线》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会让人误
解《拯救大兵瑞恩》是次年的7月上映的,但其实《拯救大兵瑞恩》的上映时间是1998年7月24日,因此这里的“然而”这种用词实在是误导读者。
8、等云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野上照代(Teruyo Nogami)1927年5月24日出生于东京,因观看了伊丹万作的电影《赤西蛎太》而成为其忠实影迷,并有缘进入电影业。自1950年野上照代担任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作品《罗生门》的场记开始,与黑泽明长期合作,此后更在黑泽明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德尔苏·乌扎拉》里担任导演助理和在黑泽明晚期作品《乱》等中担任制作经理,合作时间长达四十多年。
《等云到》是野上照代于2001年出版的随笔集(由野上照代于1991-1997年陆续发表的随笔结集而成,并增加了《黑泽先生与动物》、《黑泽先生与音乐》两章),亦可看作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电影人口述史。书名“等云到”指的是早期电影工作者拍摄外景时为了拍出一个漂亮的、光线适当的镜头而等待云散日出或乌云密布时的短暂休息,此时电影人就会聊一些无伤大雅的八卦来打发时间,用来作为本书的书名实在恰当不过。
全书的第一第二章与黑泽明无关,写的是野上照代成为伊丹万作影迷、初入电影这行,在大映公司担任场记的回忆。第三章开始详细描写初识黑泽明,《罗生门》现场拍摄的情景以及后期制作时的种种险情。随后的章节则不按照线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各样事件和人物分别展开,其中提到了与黑泽明有过重要合作的演员、配乐的故事等。另有一章单独撰写黑泽明远赴苏联拍摄《德尔苏·乌扎拉》的详细幕后,包括野上照代差点离开剧组等秘闻。
野上照代还为全书手绘了几十幅插图,这些插图谐趣风雅,形象地展示了当年的工作场景和剧组成员的百态,尤其是《罗生门》对着太阳拍摄接吻这场经典戏的插图,几乎是复原了当年的拍摄现场,令影迷对影片的实际拍摄多了一份栩栩如生的视觉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吴菲还特意翻译了原著所没有的“黑泽明年表”,以便读者将黑泽明的生平与本书做一个对照,是相当贴心的补充。2010年3月是黑泽明导演的百年诞辰,《等云到》中文版的问世是对这位电影大师最好的纪念。
7、华语电影2008/2009(花城出版社,2010年5月)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举办,至今已有十年历史,这是华人世界唯一一个将同一年内公映的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置于同一竞技场进行评选的电影奖项,每一次的评审均为两岸三地的媒体从业人员、影评人、电影文化工作者、电影人等组成,按照有关章程进行初审、复审、终审,是笔者见过了华语电影中最为公正、最有前瞻性的一个电影评奖活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自2006年起出版《华语电影》系列影评丛书,先后发行了《华语电影2005》、《华语电影2006》、《华语电影2007》以及这一本《华语电影2008/2009》(花城出版社)。
由于出版和组稿上的困难,因此《华语电影2008/2009》其实是一个合集,将两年的华语电影影评,集合在一本书内,作者为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和影评人,包括赛人、舒琪、张伟雄、黄国兆、家明、朗天、林奕华、木卫二、闻天祥、张小北、老晃、麻绳、毛尖、曹保平、高群书、李宏宇、魏君子、孙孟晋、卫西谛、崔卫平、钭江明、虞晓毅等。
全书收录2008、2009两年的三地电影市场综述、焦点影片的影评,几乎每一部在2008、2009上映的值得关注的华语电影都被真实记录,由于供稿者往往会在片目上撞车(比如写《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影评可能收到好几篇),因此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影评均是竞争上岗的一时之选,可视为华语影评界的年度最高水准作品。
书内除了附录历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获奖名单、2008、2009三地华语电影票房十大之外,还收录了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内容:2008、2009两届华语传媒大奖的二审、终审记录。秉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初审、二审、终审都进行了录音(希望将来可以录像),其中公开发表的二审、终审记录,代表了各位投票人在选择提名时的理由以及意见相左时的讨论,影评人之间的笔战很多,但面对面直接对谈的,绝对是仅此一家。
特别推荐2008的二审和2009的终审记录,前者除了有从来不写影评的著名女影评人奶猪(《我呸》)打酱油客串之外,还有多段触及娄烨电影《X和园》的讨论,防止了2008年华语电影的某项留白。而后者的讨论精彩之余,甚至还有吐槽二审的言论,二审的同学们要加油啊。从中亦可看出每个人的电影观念和方法的不同,比单看影评来的更为有趣。
6、必要的静默(kubrick书店,2010年4月)
多年来一直在电影配乐上有研究的学者罗展凤曾在大陆出版过两本关于电影配乐的专著《流动的光影声色》、《电影X音乐》,她的最新著作《必要的静默》由香港kubrick书店(北京也有分店)出版发行。与前两本书不同的是,这次虽然仍关注电影配乐,但却是罗展凤对电影配乐大师的访谈集。
全书收录的是自2003年起,罗展凤对12位电影配乐大师和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的12篇采访,由于罗没有任何媒体身份,因此采访往往是托关系或直接沟通安排,时间较为有限,每个访谈的内容不算长篇(除了第一、二篇外),有些话题也看似随意(比如菲利普·格拉斯谈起自己家里有几千张DVD),但大抵都是筹备良久的求证。比如在前两本书中,罗展凤曾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贝拉·塔尔、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配乐做过评论,这本书里与配乐大师Zbigniew Preisner、Eleni Karaindrou或塔尔直接对话,不仅一解了作者多年来的疑问,也给读者带来不少释然的答案。
每一篇访谈,都详细记录了采访时间与背景(可以感受罗展凤当时的复杂心情)、被访者的简介和重要作品推荐,作为电影配乐的参考书来看,也是有相当实用价值的。另外,全书的装帧简约、精致,是这个榜单里最有设计感也是最漂亮的一本书,从事专业平面设计的朋友也应该会有兴趣拿来一观。
5、迷影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曾出版过影评集《陷落的电影江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黄文杰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于2010年创立了一个名为“迷影”的电影书品牌。这个品牌的主打书籍分为三类:a、原创电影书籍;b、港台优秀电影书籍的简体字版;c、填补空缺的电影翻译书籍。
“迷影”系列的首批书籍包括《许鞍华说许鞍华》、《香港电影血与骨》和《迷影文化史》,其中前
两者是港版书籍的简体字版,后者则是李洋(网名:大旗虎皮)撰写的关于迷影文化的专著。
何为“迷影”(Cinephilia)?“迷影”不仅仅是因电影而产生的迷恋,甚至是触发电影诞生的关键。保存过某个影星的照片、在不同的夜里反复观看同一部电影、在VCD和DVD兴盛期每天下班都要去碟市转一圈、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压成不同的格式上传到网络、在翻译字幕的时候加一句“请注意,这里是此片成为神作的关键”、喜欢闻电影院里的爆米花香味、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与陌生人一起为电影鼓掌……,每一个影迷,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上述的某个时刻,这些都是“迷影”文化的一部分。
《迷影文化史》是一封影迷写给影迷的情书,李洋以自己对电影的赤诚,将电影史上13个重要的迷影事件的前因后果如同说书一般勾勒出来:让·雷诺阿是如何败家产拍电影的、安东尼奥尼短暂的影评生涯、法国电影资料馆争夺战、巴赞给工人放电影并创立《电影手册》、特吕弗等《电影手册》小将为希区柯克翻案……所有的这些真实发生的迷影故事充满了传奇性与令人神往的炙热情怀,每个影迷看罢此书必会热血沸腾,而当你感觉到热血上涌,那也正是迷影文化通过文字进行时空交汇的美妙时刻。
李洋借这些传奇故事的梳理,更进一步指出了“迷影”文化才是电影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苏珊·桑塔
格直言:若电影迷恋死了,那电影也就死了),而当代中国在D版文化、网络视频等多重影像文化的
冲击下,也已延续迷影精神,产生全新的迷影群体与文化。不过,这本书虽然名为迷影文化史,但着力点主要围绕法国电影文化史展开(其中只有一篇是讲法国之外的),另外,由于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因此文章虽浅出却未深入,希望李洋将来有相关的拓展写作计划。
书中还附录了两篇极有价值的文章,一篇是李洋对《电影手册》前主编让-米歇尔·傅东的访问,一
篇是李洋翻译巴赞的《论作者论》。这也是李洋在2010年一口气出版两本电影书的一大特色:附加内容(如同DVD和蓝关附带的花絮一样)相当超值。另外,戴锦华与舒琪双双为此书作序,无论对于一本关于迷影文化的书或一个迷影作者来说,这都应该算是最高荣誉。
“迷影”系列在2011年将推出香港影评人、也是戴锦华之外的华人世界又一位优秀女影评人黄爱玲的
影评集《戏缘》、卓伯棠编著的《香港新浪潮电影》、《好莱坞电影类型性:历史 经典与叙事》、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以及关于台湾电影和日本电影的多部电影书。
4、剥削好莱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7月)
罗杰·科曼(Roger Corman)今年84岁,1950年代进入电影业,监制的电影超过300部,自己执导的电
影超过50部,从来没有读过电影专业的他,做了那么多年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电影亏钱,严格控制成本、玩命挤榨时间工作,罗杰·科曼被誉为B级片之王。
他的最快纪录是两天一夜就拍出了Cult片经典《恐怖小店》,也因此他的公司被戏称为科曼电影学校
。因为,在这里你能学到所有你在电影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科波拉(《教父》)、斯科西斯(《禁闭岛》)、卡梅隆(《阿凡达》)、乔纳森·德米(《沉默的羔羊》)这些大导演们都给科曼打过工,学到了受益终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剥削好莱坞》是科曼出版于1990年的回忆录,书的原名是《我如何在好莱坞拍了一百部电影并从没赔过一个子儿》,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了此书的中文版,更名为《剥削好莱坞》,剥削两字既与科曼的剥削电影特性相符,又显示了其反抗好莱坞法则的经历。
本书的译者是出没于DVD和蓝光论坛的资深影迷黄渊(网名:Yves),他此前曾翻译过一批质量上乘电影书籍,包括《这只是一部电影:希区柯克》(上海译文出版社)、《我生命中的电影:特吕弗影评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文汇出版社)、《施拉德论施拉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剧大师班》(文汇出版社),因此译文流畅准确,有一口气读完的快感。黄渊还对书中的大量电影术语做了注释和背景介绍,这也是他的译作的一贯风格。不过,粗心大意也是有的,比如在注释中把孔祥熙的“孔”打成了“孙”(五笔输入法?)。
全书由科曼口述,吉姆·杰罗姆整理,另外还穿插了与之合作过的影人的访谈,包括三项奥斯卡表演
奖得主杰克·尼科尔森、朗·霍华德(《阿波罗十三号》)、彼得·方达(《逍遥骑士》)等,每个
人的口述都幽默风趣,可看性极强。科曼在书中谈及了自己作为一个小制片公司老板,如何发掘好莱坞食物链中的漏洞,通过对社会游资的整合,拍出一部又一部低成本却又赚到钱的电影,既能启发热血的电影青年,也可以给国内的小成本制作公司带来一定的启示。
2010年,科曼与Shout! Factory合作发行了自己过去作品的DVD和蓝光,根据科曼此前监制的Cult片
《食人鱼》翻拍的3D新版也于2010年上映,这些都可以与此书对照起来,实际了解科曼以及他的疯狂团队的制作内幕。
3、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大卫·波德维尔是美国最优秀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作者,此前他的著作《世界电影史》、《电影
艺术:形式与风格》、《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现代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香港电影的秘密》等均曾发行过中文版,受到过读者的喜爱。波德维尔的治学方法相当严谨,而且老老实实用一个个的画面来说话,文章比一般的影评人都要有技术含量,《电影诗学》是他2008年的最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发行了中文版,将之收入到其“电影馆”系列中。
《电影诗学》是波德维尔的电影学术文集,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了理论研究、叙事研究、风格研究三大部分,从多个角度来对叙事建构、认知理解、幻觉奇观等电影问题提出观点,书中有两章谈到了日本早期电影的视觉风格、以及单独一章谈胡金铨电影美学(“胡金铨是一个基于剪辑的导演,《大醉侠》、《龙门客栈》的平均镜头长度都在5.4-6秒之间,而《侠女》的平均镜头长度在4.5秒左右,《忠烈图》是他节奏最快的作品,平均镜头长度在3.3秒左右”)和好莱坞动作片。
全书包含了五百多幅电影截图,借以一针见血地影说明问题。假如说《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是电影基础课的话,那《电影诗学》就是进阶版教材。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第一部分颇为艰涩,而后两个部分由于通过大量的截图来说明问题,因此可看性较强,而且易被人记住。
2、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秀威资讯,2010年4月)
作者启之,就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迪,也即是《南方周末》报道过的学术打假勇士吴迪(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784
)。这本大作研究了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此前一直被含糊地统称为“17年电影”,而且关于这个时期的电影史著作,叙述都大同小异、谨小慎微。这种混沌的称呼和评价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彻底的厘清。
启之将这一时期内的电影定义为“人民电影”,并详细地对这一时期电影的形成、生态、题材、审查
做了分析,同时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将这一时期分了3大部分进行详述,其中1949-1955主要谈《武训传》和电影界的第一次调整、1956-1959谈双百方针与大跃进中的电影“实验”:纪录性艺术片(就是《海上传奇》里出现过的《黄宝妹》,并直接、首次指出了周在这个方面是外行)、1960-1966谈第三次调整和激进文艺思潮等问题。
与一般的电影史著作不同的是,全书不仅有严谨的叙事逻辑,更有冷静大胆的批判,比如提出了一元论和一体化是导致电影萎顿和对电影规律破坏的关键,另外,对于一些历史暗礁,如电影界的反右,也有长达四万字的专门章节进行论述,配合大量当事人的口述和当年报刊的原始物证,读来触目惊心,堪称是2010年最具震撼力的中国电影史著作。
非常遗憾的是,这套书没有能在大陆出版(虽然其中一些章节曾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过),而是由台湾秀威资讯出版了繁体字版,可能因为台湾读者对原书名《被改造的艺术:人民电影的兴衰》不熟悉的关系,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书中提到启之正在撰写此书的续集《文革电影》,衷心希望他的书早日问世,并能够被更多的中国人看到。
1、莱昂内往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2010年夏,在上海影城大厅旁的真锅,等待电影开场的时候,影评人卫西谛说起刚在南京做的一次关于意大利电影大师塞吉翁·莱昂内的讲座活动,当活动结束时,居然有听众上前询问是否可以以硬盘拷贝的方式向主办者拷贝一套莱昂内的片子带回去看。这多少说明了虽然莱昂内的电影启发了库布里克、昆汀塔伦蒂诺和姜文,但他在年轻观众群里的知名度,似乎远没有想象中的高。
但对于任何一个男性影迷来说,塞吉翁·莱昂内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名字,你总是会被他执导的《美国
往事》打动、或迷恋着他执导的《独行侠决战地狱门》,他的电影,有那种你一看了片头就不无法放弃的魔力,而且看完之后还会反复重看。库布里克曾说过:没有莱昂内,我就拍不出《发条橙》。萨姆·派金帕说:没有莱昂内,就没有《日落黄沙》。
若那个听众有心的话,他应该自己回家上网搜一下莱昂内的电影,非常容易找得到。而当他看完了莱昂内的电影,就可以去看一下华文电影书籍里唯一的一本关于莱昂内的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影馆”系列之《莱昂内往事》。
此书译自1999年法国《电影手册》出版的《莱昂内对话录》,访问者是影评人诺埃尔·森索洛Noel Simsolo和让·纳波里Jean Narboni,莱昂内在书中妙语连珠,讲述了他从影的过程、经典大作《镖客三部曲》、《往事三部曲》的拍摄内幕。除此之外,此书还附带了:
西部专家弗雷林(他也是镖客三部曲DVD的评论音轨主讲人)对莱昂内的访谈
马丁斯科西斯回忆莱昂内
莫里康你回忆莱昂内
恐怖片大师阿金托回忆莱昂内
贝托鲁奇回忆莱昂内
彼得·波丹诺维奇回忆莱昂内
以及长达50页的代后记:《莱昂内的电影与风格》,这其实是本书的译者李洋(网名:大旗虎皮)的博士论文(李洋除了奉献出令人赞叹的优美流畅准确的译文之外,还把他的研究心得一并送给了读者)。
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除了了解莱昂内的创作心得、聆听他的奇思妙想之外,还能感受到那种原始的、天然的对电影的热情,而附录的内容,则叫人钦佩李洋对电影的热诚,这种电影人与迷影人通过一本书互相感染出真情实感、如饮美酒般的电影书,在2010年的华文电影书籍中,实在是买少见少。
所以,假如你在2010年只买一本电影书,那我推荐的只可能是《莱昂内往事》。
附
1、2010年6月出版的《韩国电影史》(上海译文出版社)由于是笔者参与的电影书籍,因此自动出局年度十大
2、多谢笔者在豆瓣的多个友邻以及纸上看电影小站,因为大部分新书的出版信息都是从他们这里获
得的
UID
57822
帖子
3776
精华
0
积分
29471
交易积分
0
阅读权限
40
在线时间
227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6-24
最后登录
2025-1-2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控制面板首页
密码修改
积分交易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基本概况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