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电脑] 传言明年三棒、镁光、东芝西数NAND减产5%-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居然不利用成本优势把中国的闪存早早掐死?
之前那波增产我还期待能让中国放血个10年的呢。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荀彧  于 2019-3-30 08:37 发表
你说掐死就掐死?京东方,华星光电咋活下来的?
这几年屏幕进步太慢的结果,如果能早两年进入mled保证京东方持续放血毫无生机。
储存同理,花几年把闪存这种缺陷明显的电量技术技术压榨到极限,然后跳车走向电阻记录或者赛道磁记录路线,让中国就像当年买显像管一样血本无归。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Davidsesd  于 2019-3-30 09:45 发表
玩把市场做烂作死你球你国是无敌的存在,只要奇参与进来就没有做不烂作不死的市场
多得是,不如说只要别人不偷懒,就没有tg能占优的市场。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u571  于 2019-3-30 10:26 发表
3dxpoint技术应用范围有限,现在三棒和东芝西数在研究高性能3D MLC,性能耐用性不比3dxpoint差很多,每GB价格要低太多
电量技术跟电阻记录比可靠性在原理上就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mlc,哪怕slc寿命都不及3dxpoint。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u571  于 2019-3-30 10:30 发表
没有说要取代,而是可以某些场合下大大削弱3dxpoint优势,其实现在大部分云计算厂商对傲腾都很不感冒

intel白送都用的少,根本问题还是需要速度的地方傲腾不够快,需要容量的地方傲腾容量又不够大,处境十分尴尬
要论成本下限,那不要忘记还有ibm的赛道技术,那是磁记录,平面赛道单位容量的成本就是温盘级别。
更不用说赛道比任何储存技术都适合做垂直,因为哪怕垂直了,逻辑电路也只有单层,其他层只要垒赛道管就行了,所以赛道多层和单层工艺成本差异极小。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Wiedzmin  于 2019-3-30 10:49 发表
这不就和只要是中国能生产的东西就是过时的,落后的如出一辙么。有意思。
当然,无论显示还是储存甚至华为叫得很好听的通信,里面有任何是中国发明的技术么?现代中国工业本来就是西方文明的寄生虫。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19-3-30 10:55 发表
京东方,紫光那些纯属国家队,想搞死?
反正之前都亏了这么久才算有出头天,还怕再亏?
不怕亏就继续亏呀,一个国家能有多少血可以放?
不如说多开几个口子放血更好,又补贴消费者,又能激励技术进步。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Wiedzmin  于 2019-3-30 10:59 发表
看来华为几万个专利都是假的?没有任何卵用的东西?那为什么华为和苹果高通这些还要交叉授权?看来他们都傻的不行,没啥卵用的东西还要给钱
工程专利而已。
华为也就是一个做整合的,只不过组件比小米更原始一点罢了。

本帖最后由 卖哥 于 2019-3-30 11:02 通过手机版编辑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19-3-30 11:04 发表
我意思是他们亏得起,当年三星血亏战也是韩国补贴的
三星最终证明了自己,中国如果能证明自己我也会对他它改观。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lewx  于 2019-3-30 17:49 发表
液晶面板,太阳能,高铁你都瞎了看不到中国市占率?
充其量工程进步,没有新技术。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lewx  于 2019-3-30 17:46 发表
中等容量mlc的实际寿命可以接近人类寿命,研究更高寿命的不是为了民用市场吧
日数据吞吐量不会维持不变的。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eizu M9
引用:
原帖由 @u571  于 2019-3-30 19:42 发表
一般民用NAND就算是TLC都很不容易坏,TPU做过调查,SSD绝大多数都是坏控制芯片,真正颗粒坏的很少

三棒860 250GB写入寿命150TBW,一天写50GB得要8年,目前TLC NAND真正缺点在于容量到80%以上容易掉速,所以各家都在开发新一代3D MLC
为了避免80%跌速于是造同样成本容量66%的?
显然mlc本身的性能和可靠性才是原因,而不是什么避免80%后减速。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