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剧透醒目】我承认我很乏味之《色戒》观后感

李安自说 这是一部很女人的电影

你不能理解,也属于很正常

你非要抱着那种很迈克尔贝的观影习惯能看出里面什么道道?


TOP

只看浮华表面,不做代入感

人家mm本来就不想做什么英雄,跟风,还不小心差点成了“英雄”

你非要一开始就把mm想做是个英雄,把人物拔高到大陆宣传的爱国志士传奇故事的话
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不起,读读张爱玲的小说吧

电影版中的人物,与张爱玲的小说很统一,他们的角色都拥有“戏子”性质。不过,操作角色的,不是张爱玲,也不是李安,而是那个时局所造就的命运。

我唯一不满的是王力宏的角色有着非常严重的舞台台词腔,表现角色用力太猛



TOP

张爱玲的小说里,不要说性爱细节,连提到类似内容时,都是很隐晦的:“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瞧瞧,“在一起”,多么和谐的字眼啊。

张爱玲的这句话,只是更明确地表明,王佳芝同学是个没心没肺、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幼稚家伙,以至于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电影中的易先生,是与小说中有很大不同的。他比文字版要深化得多。一方面,电影着力刻画了他阴暗的一面,关于易先生工作的场景虽然不多,但隐隐透露的信息和梁朝伟阴狠的神情一起,构成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黑暗气息。这样的他,虽然与小说版角色一样,觉察到战局和前途的不乐观,但李安镜头下的易先生,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可笑的得过且过的“自我陶醉”,而有一种疯狂挣扎却有无可奈何的绝望。

电影中日本会馆一段,就很明显地表现了易先生的这种心理,因为他自知和即将战败的日本兵一样如丧家之犬。前途的渺茫,汉奸的恶名,工作内容的残酷与生活环境的险恶,无疑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需要发泄的途径。也许,途径之一是工作中更严酷的拷问,但那只是更加促进恶性循环而已。王佳芝的出现,提供了第二种途径。

诚然,他对王的感觉,是因色而起的,无论是量衣服还是吃饭的场景里,他在意的更多还是与性有关的曲线……也许,这个阶段的“猎艳”,相当于转移一部分狠劲,只不过对象从犯人变成了王佳芝。自然的,他与王的第一次“在一起”,也就沿袭了他性格中被压力催化了的黑暗元素,是充满征服欲的虐待性质的。和王佳芝的情形一样,在压力释放过程中,易先生的心里也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情愫。电影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种情愫的根源,但按照常理推断也不难理解:由于两人奇怪地在性爱中脱去了伪装,表现了真实的一面(不管这真实的一面多么脆弱而古怪),因而具有了相互依赖性,晕轮效应也由“性”的真实,扩展到“心”的真实;同时这种延伸反过来又修改着性行为,从而进一步巩固“心”的联系。在珠宝店的时候,与小说中王佳芝幻想的不同,电影中的易先生,在那一刻是真的爱王佳芝的。

然而,命运注定要剥夺他们短暂的欢乐。更可悲的是,他们各自都清楚这一点,王佳芝是因为“暗杀任务”(成不不成都不能在一起),易先生则是因为时局,所以,他们又都是绝望着的,并且因为有了可以温暖的心的联系而更加绝望,是那种眼睁睁看着一点点美好走向灭亡的绝望。电影中的性爱场面,其实是对这种绝望的真实再现。不管从体位变化来看,他们是如何从动作上的“侵略”走向“和谐”,那份“最后的偷欢”的感觉,始终是挥之不去、而且是越来越浓的。这就使得《色戒》中的性爱场面,成为我所见过的、最有压力的场景:那不是刺激,更不是淫靡,而是两个濒死者的垂死挣扎,仿佛只有在那“和谐而激烈”的运动中,才能证明彼此还活着。

因为有这样的悲情设定,电影中的王佳芝——从她吐出“快走”两个字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结局了。而一直处于控制状态、只是因为在感情上被王佳芝反控制了一下的易先生,到最后也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工作决断。李安在最后编排的这个情节,不仅交代了王佳芝没有背叛组织和同志,更重要的是将人物那种无可奈何的身不由己推至令人齿冷的境地。


TOP

引用:
原帖由 sneezingbee 于 2007-12-27 16:06 发表
艺术家没有导人向善的义务,文艺作品也不承载教化人们灵魂的功能。
这句我很赞同

电影是最为只面表现人性的文艺作品
银幕中的东西是对生活和人性的刻意放大

好与坏,善与恶,本来就是世间共存的东西

TOP

挂着几个原因

1,为了提高国产片的市场份额,“削减”今年变形金刚超乎想象的“过多”进口片市场份额

2,华语电影人的骄傲

3,“表面”的主旋律电影,干掉特务为目的(虽然结局是。。。但至少为国捐躯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