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19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关于镜头的讨论……

引用:
原帖由 planar 于 2006-9-23 13:09 发表
同一个135/3.5的镜头,tele-tessar就是望远结构的,而sonnar就是人像结构的了。长焦貌似zeiss只才用tessa和sonnar.

今天在无忌上看见2手的sonnar 100/3.5(真罕见的镜头)..真想买.没用过sonnar和tessar,有机会都 ...
PLANAR兄,SONNAR称之为人像结构是不准确的,所以我才强调为什么所有摄影教材会把85-135的中长焦望远镜称为人像镜是个常识问题,并不是什么人像结构或者望远结构,而是因为85-135焦段的透视效果造成的,85-135焦段的透视效果最符合半身或者大头人像照的时候,人的面部各细节的比例是最恰当的,所以才把85-135焦段的镜头称之为人像头,是因为焦段,而并非结构特点。
SONNAR 135/3.5和TELE-TESSAR 135/3.5从焦段透视意义去说,都可以属于教材的定义头,而他们结构区别则是两码事.

至于SONNAR和TELE-TESSAR,这两种结构的镜头都源自于早期著名结构Triplet

TELE-TESSAR源自于4片3组的TESSAR结构,最初是源自TEASSAR的超望远(250MM以上)设计,其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变形极低,失光极轻微,而且镜片组成少,TELE-TESSAR不同于TEASSAR的是,它大胆地改变了镜面间的设计距离,并通过优化使得从镜头第一面到焦平面的距离比实际焦距还短,有时甚至可以减少到25%的长度。这大大缩短了镜身的设计长度,使长焦镜头更便于携带。但由于天塞结构的先天缺陷,远摄天塞镜头无法实现更大的光圈。TESSAR结构最大光圈只能到F2.8,而且因为设计一开始就非常完美,后期并没有改进空间,除了使用更高级的光学玻璃.
TESSAR结构一直都被认为是TRIPLET结构的一种改进型,天塞结构诞生于1902年。

下面是TELE-TESSAR的结构



我们再说SONNAR
SONNAR结构也是TRIPLET结构的改进型,但ZEISS最初选择开发SONNAR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突破TEASSAR结构的瓶颈,是为了增大光圈提升快门速度的需要,ZEISS和LEICA两家公司在经历了TESSAR的竞争后,都将目标瞄准了高速大光圈镜头的开发上,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路线,莱卡选择了将双高斯设计放在SUMMARON及SUMMARIT之上,而ZEISS选择的路线则是SONNAR.
ZEISS在1926年收购了ENREMANN公司,而该公司的著名设计师,也就是以后被称之为SONNAR之父的Bertele加入了ZEISS公司,他全力投入了SONANR结构的改良上,他对早期的SONNAR结构做了两项非常成功的改进,从此真正完美的SONNAR出现了,首先,Bertele将他早期的ERNOSTAR-SONNAR结构加入了第三片凸鏡,来贴合前后原本分离的两片,以低折射玻璃材质代替空气间隔。此举不仅将镜面的反射光量有效降低,同时也加强了球面像差与彗星像差的补正,因此能将SONNAR推到光圈f/2的。接着,Bertele把镜头最后一群加以改良,SONNAR原本是但一片凸镜,后改為两片贴而成為光圈f/2的SONNAR;最后改為三片帖合的凸鏡群,巧妙地修正更多的球面像差,SONNAR的起始光圈也进一步推到f/1.5。
这个时候就诞生了一只著名的镜头CONTAX SONNAR 50mm f/1.5(1931)
ZEISS公司对SONNAR结构的成功改造,适得其在于莱卡双高斯结构的大光圈高速镜头的竞争中略胜一筹,SONNAR结构在二战之后登上了自己发展的颠峰.成了那个时代高速标准镜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在135相机上看见的SONNAR结构的镜头基本都是85-135这个焦段?

这就是SONNAR结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了,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35SLR相机兴起了,但135系统的兴起断送了SONNAR结构的未来,原因是SONNAR 50的镜后焦距太短,反光镜所需要的空间,使得SONNAR的标准镜头无法用在SLR上,相同的SONNAR設計在SLR机身上就要以85作为起始焦距才行。从此之后SONNAR结构退出了50这个曾经给了他无数荣誉的战场,今天我们看见的SONNAR镜头,也认为是85-135的中望远镜的设计.

但是SONNAR结构归根结底是一种高速镜头的设计,是与TEASSRA结构不同的.而其被认为是人像结构也是因为他所处的这个焦段的透视特点.

现今,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只新的ZEISS SONNAR高速镜头,那就是即将在SONY A系统上登场的ZEISS 135/1.8 T *


下面是ZEISS JENA SONNAR 135/3.5 DDR的结构



下面是CONTAX SONNAR 50/1.5的结构



可以注意下两只光圈不同的镜头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区别
再看看最上面TELE-TEASSAR的结构的区别


TEASSAR和SONNAR两种结构都是开发式的结构,各家镜头厂在基础上都做了自己的改进,推出了各种改进型的TEASSAR和SONNAR,这里引
一个小例子,一群美国记者在日本买了Nikon的机器和标头带到朝鲜参加朝鲜战争,回来大为惊叹Nikon镜头的锐利表現,NIKON镜头从此获
得了声誉.Nikon当时所设计搭配在Nikon RF相机的镜头,就是种仿造SONNAR的镜头.



我是SONNAR的用户,135/3.5DDR是我必带的一只镜头,SONNAR的成像特点我认为是锐利,色彩平衡,从高光到暗部的层次过渡非常完美细腻
PLANNAR兄,你有机会一定要试试SONNAR的镜头,很好玩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1789 于 2006-9-23 16:20 编辑 ]


TOP

TO 老D

我后面反驳你的主要在这点

“50不是透视关系,而是虚化会出二线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对于理解50为什么不被称为人像头这个问题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错误,这是断章?我觉得不纠正是误导人的说法.

至于前面关于85的争论,我承认我一开始想错了,我想到的是你用来做人像头的都是50X1.5后的标头,是伪85镜,关于这点,就涉及到了50X1.5后透视效果有没有变这个争议问题.
但后来你说了你用的是85G,那我就没什么了.你用了真正的85镜,觉得难控制,那就属于你个人的经验了.

后面对PLANAR的回复是针对人像头是种结构这一不准确说法回的,最后又绕回到了50X1.5后
透视关系有没有变这个问题.



TOP

唉.SONY的这几只CZ头本来就是原美能达工厂做的嘛.塑料是正常的…………而且价格超高
就看成像了……如果成像好那也就好了

至于SONNAR的本意,有两说吧,一是你说的是太阳的意思,源自于德文SONNE,而另一说法是该名源自于当时ZEISS-IKON工厂附近的区域名。

PLANNAR的结构和镜头我也有好几只,我的体会如下,PLANNAR确实是最完美的结构,虽然这种完美带来的是一种个性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当你把PLANNAR的片子和其他结构的片子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结果就很明显了。

我觉得你自己觉得两只PLANNAR没有发挥出来,可能是因为35的DISTAGON更适合你自己的观察习惯吧。

ZEISS本身不仅仅意味着镜头和相机工业的发展史了,甚至可以当作一部上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史来读了。

ZEISS的镜头确实很优秀,我也很喜欢。不过我用的是东德蔡斯:)便宜的那些,东西德蔡斯战后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期的风格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我喜欢的东德蔡斯秀气的色彩表现。

现在很多人对ZEISS不屑,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ZEISS现在过于的商业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品牌精英意识,比如LEICA,老福伦达,施耐德的用家们,但是我觉得不能够否认ZEISS镜头的优秀,大家都是非常出色的镜头。


TOP

老D,本身SONNAR和TELE-TESSAR就不是一个用途设计的东西,他们的本质和起源是什么,
我那些文字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吧

我想我已经针对人像结构这种不准确的说法进行足够详细的阐述了吧。

TOP

 19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