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如何让日式游戏回到SFC/PS时代的辉煌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5 15:10 发表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ps机系的思路导向,导致RPG/SLG市场的萎缩。以前记得好像是山内说过,游戏不是必需品,不好玩就会被人们遗弃。怪只能怪游戏品质做的不够好,虽然画面、音乐、手感在进步,但却越来越不好玩,越 ...对比世嘉、微软、任天堂,索尼在游戏机上的劣势就出来了,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思路上的,导向上的。前三家都有非常明确的游戏制作思路导向,无疑也会影响到第三方。索尼是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游戏特色的游戏机设计公司。
你能分别说出世嘉 微软 任天堂这三家的游戏制作思路导向吗?

和这3家比起来,索尼在做游戏机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5 17:09 发表


想想老山内当时为什么公开抨击PS就知道了。他总不是单纯为了任氏的经济利益那样做的吧。
他不是为了任氏的经济利益那是为了什么? 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人类的未来?  你真纱布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5 17:16 发表


索尼的某些游戏,卖得多实际上对业界整体弊大于利。或者这么说,索尼能做到的,微软同样能做到,并且能做的更好更强大。而任氏却是无法替代的。同样,任氏机制下诞生的第三方游戏,同样也是微软、索尼等无法替代 ...
那个游戏卖得多对业界弊大于利? 举个例子看看, 任天狗? 脑白痴? 对不起,那是任天堂做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5 17:32 发表


我觉得这更应该是个游戏制作理念上的问题,任氏的品质精神及纯粹乐趣的制作理念套用在第三方上面,辉煌应该是无疑的。这点看看任天堂本身就知道了,老任的主机不是每个都卖得好,游戏几乎是个个卖得流油。你想想为啥只有老任的卖那么油呢?根本不是什么老任打开了一片新市场,就是品质+好玩嘛。FC之前游戏机很流行么,再看看FC发售的时候是什么游戏,对比一下wii发售是什么游戏,就知道wii为什么成功。反观SFC、FC时代,在老任管理下的第三方辉煌的软件数量极多,种类和厂商也都很丰富。ps中期开始这种现象就逐渐没了
日本游戏最辉煌的年代在PS时代,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5 17:48 发表
要想索尼把日式游戏业界恢复辉煌,那就像要求一个职业经理人写一本畅销文学小说一样不现实。
要想任天堂把日式游戏业界恢复辉煌,那就像要求楼主说点老实话一样不现实

TOP

··········看帖感想。我觉得有一个方法有可能重回辉煌:ps系死掉,微软老任美日两足鼎立,业界重新洗牌,该日的找任,该美的找软。有任在这帮厂商就装不了毙,有软在就不愁没钱往高级硬件上砸。 ··········


还砸啊,砸你个大头鬼,微软愿意砸的话就不会3红了,你真搞笑,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belmont_yang 于 2008-4-16 02:26 发表


3D游戏的创意和2D不是一个档次,
仅就日本游戏而言

事实上是,  创意早已死
谁说的创意已死?进入次世代以来那么多玩法和想法都非常独特的游戏都被你无视了? 要说创意已死,16位机时代才是,不是说游戏的质量怎么样,而是在游戏的想法玩法类型上台传统了,没有一点创意的东西

TOP

引用:
原帖由 平野綾 于 2008-4-16 13:10 发表

日式游戏最辉煌的时代是SFC末期,谢谢
SFC的末期就是PS的初中期,但是那个时候(97年),市场是以PS为主导的,

TOP

在日本上百万的游戏,PS比SFC多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6 16:15 发表


很明显,世嘉 微软 任天堂都是为了软体去设计硬体,唯独索尼只是设计硬体罢了。而当游戏玩家、厂商的需求与索尼集团发生冲突时,索尼几乎考虑的都是自己。这点看看ps3的手柄,不是很明白么。
MD没有回旋放大缩小的功能,多少游戏受到了影响? SS在设计初期根本没有3d处理能力,SEGA的多少街机上移植的3D游戏受到了影响?N64用卡带,多少游戏因此没办法做在N64上?XO的3红就不说了··········你还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典型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任风化雨 于 2008-4-16 16:13 发表


看看老任这么多年务实的态度就知道了。而且老山内讲得并没有错,任天堂对比索尼做游戏机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乃至加上世嘉和微软,都和索尼不同。索尼是唯一一家不为游戏软件及玩家群作主要考量的游戏机制作公 ...
这些公司做游戏机的出发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