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关于高帧率,简单讲讲

技术篇----------
高帧率其实不新鲜,电视摄像机拍摄的,其实都是高帧率素材。从PAL制和NTSC制标准制定之处开始,电视观众就提前半个世纪比电影院观众享受到了高帧率
这主要得益于电磁信号传输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隔行扫描技术
这一技术称之为是天才技术都不为过,虽然原理简单至极,但是却在信号传输效率和信号重建效率之间达成堪称完美的平衡。
P制是隔行50,N制是60
摄像机在拍摄时,均是在1/50和1/60进行信号捕捉,其实准确地讲,是1/50再除以(720*576/2)和(720*480/2)逐点捕捉,你可以联想跟灯泡组成的霓虹灯的原理
由于扫描速度快,姑且认为720*576/2和720*480是一个静止时间点,你除来除去,分子也很小了
画面合成时,两场合为一帧
这就是隔行的原理
但是,这一帧其实是两个时间点的,明白了吗?所以,不管你用什么算法,这两个时间点一个先一个后,拼在一起,看上去总会有点糊,那个糊其实就是时间点的错位
而1/25秒和1/50秒,1/30秒和1/60秒人眼其实是完全可以分辨的,差距也没有到完全忽略不计的程度
人眼在视觉暂留时,大脑并不会按照1/25秒或是1/30秒来走,而是基本接近1/50和1/60秒来处理
这就是为什么
在电脑上,用CPU软件解码,按照25帧每秒和30帧每秒两种格式观看电视摄像机拍摄的节目时,怎么都会觉得卡的最关键的原因!
而用显卡这种支持硬件加速的,还原1/50秒和1/60秒,场帧隔行还原模式才能实现流畅

因为,无论从信号内容本身,还是人眼和大脑处理机能来看,都将其视为50帧/秒和60帧每秒的运动图像
大脑在场与场之间的时间点差异进行了“脑内补间”,明白了吧
但是这“脑内补完”的50帧每秒和60帧每秒画面清晰度实则只有分辨率的一半,所以,看上去要整体模糊一些,这个也是算法解决不了的
因为每一帧图像本来就是“穿越”的

隔行信号之后,HD时代名正言顺地支持50帧/P和60帧/P的两种格式,也算不得什么新鲜玩意儿,只是硬件商和好莱坞内容商支持的少罢了
但是,像SONY这样的视频领域老大,却不遗余力地推这种格式

NEX系列微单早就实现了50帧和60帧的逐行模式,在电视上回访,流畅度跟以前的DV一样。由于逐行的关系,现在的50帧每秒和60帧每秒都是分辨率完整的,所以画面整体清晰度更棒,更通透
当然,更“通透”不好说,这应该是算法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隔行出来的东西“通透性”为什么要好,就是所谓的“crystal”

艺术篇--------------

电影的帧率是24格每秒,比P制的25帧差了一帧而已,大家不要以为这一点点差距怎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别,在流畅性上,上面说了一大串,答案告诉你了,P制到人脑的视觉还原实则是50帧每秒,差距一倍还有多
但是
就是因为电影的帧率的差别,给画面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感
这里又要扯到一点技术的问题
上个世纪影视行业硬件商就做过实验
得出结论,人眼的对运动分辨率的感官上限均值在60帧每秒,也就是说,60帧每秒记录的影像,回访效果基本与人眼现实观看的运动世界流畅度一致
这个,各位在电视里,我说的是在电视机上看的电视,不是在PC上看电视,已经早就领教过了

齐白石老先生说过,艺术必须高于现实

好了,跟现实一致的东西,实则每一位观众是不领情的,明白了吗,你高喊的“高保真”实则与艺术没半毛钱关系
人眼每天看到这些流畅度的东西,打开电视又看到一样的效果,有什么意思??
电影这种“缺帧”的顿挫感却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错觉
这种与现实的错位,恰恰迎合了人类对艺术的追求

举个例子,用电影胶片机拍摄俩人打架斗殴的场面,和用高清电视摄像机拍摄同一组场景
回放之后,抛开俩者画质、宽容度上的差别,假设两者画面都很清晰
你会发现
用60帧拍摄的动态,与现场观看无异,只是在“记录”,还原现场状况,毫无灵气
用24帧记录的动态,更凌厉、更带感,这就是帧率脱节造成的艺术性

这就是电影摄像机“缺帧”造成的艺术感
当然这个艺术性并不是要你帧率越低越好
这就好比微笑曲线,你帧率降到8帧每秒,基本就开始劣化了
帧率超过48帧,其实也会或多或少开始劣化


产业-------------

高帧率对导演和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
为什么,因为高帧率在硬件上已经将“艺术性”这条路堵住了
缺乏张立的表演,很容易走向“新闻报道式”的纪实性感觉
这应该不是每一个掏钱进电影看电影的观众愿意看到的

高帧率具备将电影拉下神坛的陷阱
如果,不对自己剧本、演员和拍摄有足够自信的导演和制片人
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因为,水平低的导演很容易将电影排成电视剧


TOP

引用:
原帖由 白死之二 于 2014-12-31 01:54 发表
艺术性这段根本是胡扯,插帧的60帧跟原生60能一样么?电视剧感是因为插帧关系,高帧电影感觉看上去像电视剧是因为习惯问题,一旦适应就回不了头了。以后电影高帧一定是趋势,24帧一定会成为历史。即使插帧也比低帧要好,我 ...
亏你还是玩摄影的
你自己用NEX拍一段你自己好好体会,或者传给大家也行

你说COD和美国末日那种高帧播片也有电影感,是配合音乐BGM,以及“腔调化”的戏剧动作,配合较好的剪辑,机位和演员走位,即所谓的“台风”,造就的“戏剧感”
很多拍的好的纯电视摄像机高帧率素材的广告CM,也一样,好不好
但是,
如果是普通人、普通演员、一般化的场景,演技一般的演员表演起来,无规律、碎动作很多,高帧率很容易捕捉、记录、再现“现实噪音”
你拍出来就是那种所谓的“新闻纪实报道”效果,不会给人多好的体验,仅仅是“真实还原”,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
而低帧速率的好处是,容易将这种“现实噪音”过滤掉
答案简单,因为帧率低,很多多余的碎动作没记录,观众就看不到

就像你做话剧大厅看话剧表演,如果舞美效果好,演员走位、举手投足节奏把握的好,你也会有坐在片场看电影感觉,明白了吗?

不是说60帧就没有艺术性,基础是,你要有足够好的剧本、足够好的调度、足够好的演员表演、足够好的机位镜头,
在48帧、60帧水平上,对于上述要求,比24帧时代要高很多!
你自己好好理解吧


另外,我通篇就没有讲插帧
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信号不是插帧,是本来就在1/50秒和1/60秒进行捕捉,人脑优先对速率进行运动还原
根据,这50场、60场,实现的是“脑内补帧”,这个补帧是将“二分之一场”补充完整帧的意思,因为这些“场”本来就是1/50、1/60秒的时间点记录
跟索尼、高端家电、PC的“帧间运算补偿”即“插帧”是两个概念,这是属于计算机图像预测运算,凭空生成一帧完整图像,跟3D演算原理有点类似
另外,随着算法的完善,这种计算机生产图像,会无限接近真实时间点帧
也就是说,以后大家看的电影,很多是“半现实影像”
对于运动场景不多、节奏平缓的片子,这种电脑运算补偿,未尝不可,而且丝毫不比原生高帧影片要差

至于你说什么看惯了高帧率就回不去,这种说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因为电影电视不仅仅是服务于“真实世界的再现”,作为艺术,电影是人类思想的表达,也从来不拘泥于什么技术

[ 本帖最后由 watsan 于 2014-12-31 03:1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