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足球] 梁熙明:李娜夺冠恰恰说明只有举国体制才能拯救中国

李娜法网一战功成,网络掀起空前狂潮。在中国竞技体育史上,这可被视为里程碑,它象征中国又一个项目闯入了西方把持话语权的传统领地,其意义可与容国团首个世界冠军、陈镜开首个世界纪录、许海峰首枚奥运金牌、女排、刘翔、姚明以及陈露申赵花滑相提并论。

李娜的成功,马上令人联想起她与网管中心曾经的冲突,孙晋芳前后的两次讲话也被翻了旧账,网上一边倒地倾向李娜这边,同时也因单飞模式成功而对举国体制口诛笔伐。不过,这除了亢奋之下的发泄外于事无补,职业选手不愿牺牲个人利益打国家队赛事、不愿放弃有奖金的巡回赛而拒绝代表培养自己的省市打全运会,这种矛盾先天客观存在,李娜一人的成功也没有解决中国女子网坛人才断层。

实际上,李娜的单飞只是属于“半单飞”,她不是像张连伟、丁俊晖那样,从学艺第一天起每一分钱都全靠自己,她的成才之路,前期基础阶段就是中国固有的少体校模式。事实上以现有中国国情,也极少可能出现网坛丁俊晖,从小就志在走那条路,父母拥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培养子女打小练网球,长大吃那碗饭。愿意让子女从小练体育的家庭,仍然离不开中国基层体育的少体校,离不开举国体制。

用中国足球的例子,李娜有点类似孙继海、邵佳一。孙邵等人具备了在西方职业足坛立足的实力,但这种实力依然来自于中国本土举国而不是单飞。孙继海当年还因为没有门路进不了去巴西留学的健力宝青年队,但他在本土却练了出来,恰恰证明中国本土也能养人,绝不亚于出国。

中国足球最惨痛的教训,就是急于找出路而放弃了举国体制,92年前后在近邻日韩刺激下也搞职业化,以为一职就灵,结果轻信了国际足坛几个三流掮客的忽悠,彻底整垮了本来以举国为基础的青训体系。失去人才培养,中国足球不但持续低迷,而且走向灭亡,职业化才是中国足球堕落的最大元凶。

在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青训体制是极为成熟完善的,各重点省市均有自己三线队,中国曾有自己的“凯泽斯劳滕神话”,65年年轻的吉林队以升班马冲上甲级第一年即夺冠;中国也曾经有过平均年龄18岁的天津青年队冲入甲级的童话(84足协杯),陈熙荣曾执教年轻的广东青年队有过打入过足协杯四强的壮举。辽宁青年队原班人马曾易名银鹰体协,代表银行系统打入全运会决赛圈。

但在职业化大潮下,这一切都被完全冲毁。青训是要国家扶持的,非举国难成。但商人重利,资本家进入足球,首要目的是来赚钱不是来培养人才的。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恶果就是听任商人把持足坛,对青训不管不顾。94至今,除山东、北京、上海几家大户未曾易帜,所有职业队频繁更名,改换城市,有谁还能管人才培养?职业化的一大功绩,就是彻底毁灭了过去以省市为主导的青训系统,全国足球学校从几千猛降到几十。

鲁能青年队连续称霸全国青年联赛,是鲁青真的牛逼么?其实说白了很简单,不是鲁能青训抓得好,仅仅因为电老虎牛逼,只有鲁能才正儿八经抓足校,像模像样抓自己的逐级年龄段青年队,别的俱乐部都是应付敷衍。

没有举国扶持的青训系统,恶果已经彰显出来。现在每回国奥、国青、国少都是全国几十个人里头挑,如果苗子达到上百,就已经烧高香,高喊“真富矿啊”。

至今97十强赛的中国队依旧被人怀念,因为那被认为是中国史上“黄金一代”。事实是这批黄金一代(如郝范等代表),恰恰是最后一批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跟职业化没有任何关系。郝海东是八一队1316工程产品,范志毅是18岁时徐根宝选进国家二队培养出来的。这点与东欧类似,内德维德、舍甫琴科是东欧专业体系最后的结晶,在东欧也转为西欧式的职业化后,不可避免陷入低迷,再也不见领军人物。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