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京味电视剧推荐————《小井胡同》:纷乱年代的镜子

  要说《小井胡同》也是个老片儿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几个有限的电视台播过, 尤其是陈宝国的查六爷,神了,据说他还不是北京人,是浙江的,那演技真是没话儿说。
剧里在文革中,查老六、刘老大、石掌柜、何二爷几个人在台上挨批,让他们交代“南城小八义”这个反动组织都有那些成员,比说相声都热闹。这是好剧一出,想起来都要笑。

尽管有些电影(如《活着》、《霸王别解》、《蓝风筝》等)对文革这段历史也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电影这种题材本身的缺憾,从引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来说毕竟影响不大。而我认为《小井胡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这绝对不是我欣赏他的唯一的原因。《小井胡同》也不是仅仅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只不过,它反映的方式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而已。  其实我们看到电视台播出的“小井胡同”已经是被大段删剪过的,据说原剧中,文革部分十分出彩。
  
 
  近几年,本人很少看电视剧了。实在是不想把并不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些辫子戏上。但是就本人所看的有限的几部来说,在反映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政治变迁上,个人认为比《大宅门》来的更地道、更有味。
  对这个电视剧的关注,也引起了我对其他相关内容的兴趣。演员,是一方面。这个电视剧的演员几乎每一个都无可挑剔,有几个还是人艺的老演员。而刘丫头的画外音我听出来是《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王冰的声音。这个剧的导演我以前倒是没有听说过。
  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他的编剧——李龙云先生。有人说,《小井胡同》是《茶馆》的续篇。更有人说,一看《小井胡同》就知道老舍先生写不出来。之所以把李龙云和老舍先生作比,倒不是贬低老舍,而是要表达对李先生的敬意。我也到学校的图书馆把李先生早期的作品集借出来并且复印了,以期珍存下来慢慢品味。这个剧本李先生最初创作出来是个五幕话剧,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艺术剧院还曾经把它搬上舞台,而且很火爆。可惜由于触及了敏感的政治话题,而被迫停演,真是可惜。
   
  这是《小井胡同》的简介:
  20集电视连续剧,导演:宫晓冬 田迪 主演:陈宝国、王姬、张绍荣、谢钢
  
  北京作为国都真是很久了,这里的人们长久地受着中国西北豪侠意识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内心中蕴含 着深深的都市优越感,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把身边任何东西赋予文化意味,同时他们身上也具有长期封建传统带给他们的小毛病和坏脾气。更重要的是,对于近代中国的变迁,北京和北京人是最强有力的见证。
  解放前老北京有句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小井就是位于北家南城的一条小胡同。这里住的都是些极寻常不起眼儿的老百姓,其中有开电车的、面铺掌柜的、国民党军队的伙夫、当过巡警的鞋匠,卖水的、卖艺的、算卦的、从良妓女、潦倒旗人,总之没有一位大富大贵的主儿。生活对于这些市井细民来说自然不会绚丽如诗,平凡,琐屑,苦涩多于欢乐,但无论哪朝哪代。这些小人物却都以底层民众特有的善良,宽厚与幽默面对着世道带给他们的一切。
  巡警吴七和丁家少奶奶苦难的爱情,查老大与张妈奇特的婚姻,善良的查六爷忽发奇想和“侠举,'刘家祥与厄运打哈哈儿,何二爷的刚正不阿,陈九龄啼笑皆非的“舍己为人”,春喜扭曲的灵魂,小环子犯坏石掌柜、小李秃,这些老街坊们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相儒以沫,以及对“胡同政治明星”——小媳妇的周旋,较量,这一切与北京城特有的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深远悠长的“胡同交响曲”,而在那时而急管繁弦,时尔低吟浅唱之中,人们也分明听到了中国几十年的风雨之声。




第一集


[ 本帖最后由 腚眼冒热气 于 2009-7-7 18:52 编辑 ]


TOP

谁说没出碟啊   出vcd了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实惠 于 2009-7-8 14:02 发表
査六爷(陈宝国)训练耗子,给耗子抽大烟,印象深刻
有没有想起鬼吹灯 :D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