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任天堂最新财报出炉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23-5-9 21:54 发表
绝对不是雷帝,雷帝当年跟我讨论过这事,水平比他强多了
雷帝不会说“我有反驳你的证据”,然后“啪”发上来,对面一看“这就是支持我的证据,你到底在发什么?”
好吧 忍不住笑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哦~~ 終於看懂論點了 當然以公司財報的數字為準啊 上市公司的財報是由第三方審計機構監督的有法律效力的運營報告 當然比無論索尼自己的新聞部也好第三方媒體或調查機構也好「分析」來的「數字」更有實際意義啊
國稅局金融廳還有東證都不會去看ign或者fami通的報告的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今日事今日毕  于 2023-5-9 22:36 发表
關於這一點,財報對稅收等有效的應該是營業利潤,不是產品銷量,產品銷量與稅收有關的是消費稅,不由硬件製造方支付。因此理論上只要營利數據正確,產品銷量審計機構是不太過問的。個人認為這也是SCE在PS2發售的數年間雖然銷量很「高」,但營利額卻非常低的原因之一。

另外按船長的說法,索尼從未真正公布過PS2的最終銷量,因此可以認為這三個數字都是存疑的。因為沒有一個不存在矛盾的數據以做支撐,索尼自己公布的數據都前後不一甚至有「回收」的笑話。無法根據這些數據來判斷其真實性。
財報不止一個稅的問題 連結企業的財報 融資履歷都是被放在放大鏡下面看的 物料成本 運輸倉儲 上下游的結餘都會在最終營收數字上反映出來 一個突兀的前後矛盾的銷售數字就像和尚頭上的虱子一樣
為了「面子」不惜冒著觸法被摘牌的風險去做高一個末期主機的銷售數字?我覺得這才是索尼的職業經理人和審計公司的會計師智商被侮辱了。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今日事今日毕  于 2023-5-9 23:32 发表
所謂物料、咻數鹊龋际怯善髽I上報的,也就是說哪怕企業虛報物料費,譬如一個2000日元的光驅它非說「這是5000日元成本」,審計人員也不可能放著審計工作不去做專門做跑到配件市場去一個個調研其同類光驅的具體成本。只要是賬面上符合它報的數字,就過了。
所以這其中能動手腳的地方非常多,而且都是企業說了算。否則您以為為什麽軟銀明明每年都大筆大筆的賺錢,但可以連續11年不交稅?國稅局還什麽都說不出來。如果真是按照軟銀販賣金融產品來計算稅的話,孫正義早賠死了。
哦 原來你是什麼都不懂的啊 害我說那麼多
要不你先花點錢 買本書看看軟銀的節稅法 研究一下什麼是繰越欠損金 再看看2020年日本法人稅法改正大綱的相關條款再來?財報數字大部分我想填多少就填多少的想法真的是把所有行業都當傻子了
另外 都提了連結企業的財報了 沒看見? 假設ABCD四家主要取引先是SCE的上游光驅零件廠,銷售數字增減幅對PS的出貨量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四家的株主會拿著索尼的財報來責問這四家的減收減益,同樣的道理,這個分公細化的時代,索尼一個假數字,可能會讓數十家上游企業的財報出現矛盾,這會引起社會性的質疑和媒體的跟進,當然審查機構不會去翻每個零件的報價,但肯定會看到幾十家中小企業的株主寄來的覆核函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真心勸一句 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多一分敬畏的心
如果財報真的只看營收額,出貨數根本不重要也沒人會去審核那爲什麽還要改注記(你所謂的改計法)
新聞廣報或主席的媒體采訪裏怎麽吹都可以,哪怕是提前2個季度再加28天吹銷量到了下一個milestone,這些沒有法律約束力,但財報有。你不能拿新聞媒體的標題去套在財報上説。
再説一遍,財報不是只有國稅在看,融資也在看,株主乃至對手都在看。所有數字都是關聯的,出貨數打水直接就會在毛利率上出現紕漏,之前説讓你先去看看日本法人稅的書你還說和主題無關,日本的法人稅的課稅對象和經營利益的關係都不清楚還硬扯“根据企业在一个时期的营收来判断它该交多少税”。心不虛麽?
PS2從來就不是索尼自家在生產,都是代工廠在做,而且不止一家,PS2的生產原價如果在短期内突然大幅降低,融資方(主要取引銀行)會馬上要求審核賬目履歷以對次期融資條款做相應的修正。
另外,流通渠道上來説,卸売業者和小売業者都是“經銷商”。但兩者顯然不是一回事。機器到了卸売業者手裏其實就是“販売台数”了。但銷售收入是另一回事,比如SCE每周給東京的主要卸売業者5萬台機器,這15億貨款也不是在貨送到時馬上就回到SCEJ賬上的。貨都是從中國代工廠發出,但全世界主要國家主要城市數千分銷代理那的貨款結算絕大多數都是有time lag的,有些要和軟件銷售款一起結算,有些要和佣金或定金相殺,有些甚至一季度才結算一次,這不同于小売業者,不是簡單的“把貨發出給經銷商,經銷商的錢到賬,對它而言,這個交易就已經結束了”。
在商品供不應求的階段,生產出荷和販売台数是沒有多大差異的,即便銷售收入上還沒反映。在PS2發售的前3年,我覺得把生產出荷看作販売台数沒有任何問題,生產綫還在逐年增加,主要市場的終端小売業者的庫存率長期維持在10%以下。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99
你自己看得懂自己發的東西麽?
第一段說需要對上游負責所以出貨不能造假出貨數。
第二段說可以造假出貨數,因爲代工厰是村村彼此不通。
??你看得懂麽?
再説,供應鏈牛逼如蘋果也不可能做到3月我用ABC厰生產,4月我就改用BCD厰生產。生產計劃最短也是按季度來的好麽?常識好麽?
渠道的例子沒看懂我就再說白話點,銷售數字無論銷售單位還是銷售金額,都是會因銷售渠道的time lag會有出入的。(型號零部件的變更而產生的現地監管機構的電氣通訊標準的再審查,海關的元器件入境管制等等都會導致出貨和販賣有時間差)。如果是四季報還好説,前年度年報上數字有出入的可能性大得多。
生産出荷當然不等同于販賣數,不是説了前提了麽,如果一個供不應求的商品,訂單都接不完的狀態下哪來的貨拿去倉庫屯?用生産出荷是索尼内部才能解釋的問題,2018年的aibo(アイボ)也是用的生産出荷數表記。PlayStation Awards 2017裏所有軟件的銷量也是“累計生産出荷数、配信数”表記。(2018年又改回來了,你不能説2017年全世界的軟件厰都往倉庫裏屯塑料片刷財報吧)
再說一邊,SCE/SIE不是直接上場公司,結算怎麽寫是Sony集團決定的。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