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际足坛] 足球场上如何破对方的摆大巴战术 [打印本页]

作者: gspot    时间: 2021-1-14 15:31     标题: 足球场上如何破对方的摆大巴战术

破密集防守的对应战术,从来不是“这题我会”然后说的这么简单。从有“密集防守”开始,对位1V1盯人、区域防守、局部多防少、补位和换位跑动、动态阵型就成为了从低到高的战术要素。最终才会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防守结构化”。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好,“要学打人、先学挨打”,要破密集防守,就要了解现在的足球整体防守战术到了怎样的一个水平。鉴于这一块不属于问题内容范围,要展开说估计多达几千字,在回答当中粗略提一嘴就好。

密集防守出现的原因,就是球员进攻1V1太强。单兵防守除非犯规或者恶意犯规,否则被1V1虐到死是常态。就算出现链式防守以及5-3-2这样的纯防守反击阵型,防守队员需要面对的进攻1V1照样很强,作俑者非今年蒙召的球王马拉多纳莫属,不做第二人想。

当萨基的区域防守理论改变了整个欧洲足球,却拿球王没有办法(事实上当时很多南美前锋就算面对意甲区域防守体系,依然有大量1v1的成功案例),回撤一名前锋、增加一名中场的4-5-1阵型开始被大量使用,从防守型中场到中后卫,全部使用区域结合盯人的防守方式。双后腰的出现,使得4-2-3-1正式成为潮流。法国国家队从雅凯主政开始,就在双后腰甚至三后腰配备上尝到了世界杯冠军的甜头,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新问题随之出现,双方都祭出五中场对垒,使得4-2-3-1的单前锋火力严重不足。

这个时候,经过多年积累,边后卫助攻和回防的强度已经成型,于是动态阵型登上大雅之堂,边后卫不再单调地助攻到边锋位置传中,而是压到中场成为前卫,攻防选择进一步多样化,4-3-3可以变阵3-4-3,锋线火力充足,中场人数也不少。面对对方的五中场,防守时回撤一名前锋就变成3-5-2,既不严重削减锋线火力,拼中场也不吃亏。防守非常强的球队,会直接将3-5-2变成4-5-1、5-3-2、5-4-1,将大禁区内外堵得水泄不通,才有了“破密集防守”的说法。

当安切洛蒂以安布罗西尼+皮尔洛+加图索为三后腰,祭出非常成熟的圣诞树阵型(4-3-2-1),使得“四条防线”第一次被世人熟知;由于安布罗西尼的能力可以出任中后卫,圣诞树阵型变化最大的时候就是4-5-1和5-4-1之间切换,这是真正由一批非专职防守的中场球员摆出的大巴车。要命的是,这批中场球员经过意甲防守的锤炼,具备很强的拦截预判,可以迅速把中场甚至更高位的“守转攻”直接导入反击态势,凭借1V1能力改写比分。最杰出者就是“公子世无双”的卡卡。所以,破密集防守也是一个由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

首先,1V1。球员个体在有球状态下,纯熟应用1V1的盘带技术,为接下来出现的过人、突破、摆脱服务,优秀球员甚至凭借超卓的个人能力,在面对多人防守时不仅拥有强大的摆脱射门能力,还会开发出“突分”的技能点并进一步强化;高手无论在什么样的多人防守局面下,都能利用自身被极度针对的局面,将球传到空当,帮助队友破门,因此是破密集防守最基础的技战术。一直以来,1V1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进攻手段,同时也是破密集防守最具侵略性、最具创造力的战术选择。少训和青训的核心,就是鼓励1V1——无论进攻还是防守。

到了成年队层面,战术协同放在首位,1V1实施风险极大、体能消耗不经济、容易遭遇多人防守,于是被当作“破密集防守”的一个战术分支,然而在相当的攻防案例当中,整体攻防还是会被细化到个体阶段。也就是说,大部分球队在进攻时强调打整体、持有球权,通过大量无球跑动,以及有效传球,将对手防线扯出明显空当,最后落实到突破和射门得分阶段,还是要回到1V1之下。因此所有的“破密集防守”战术,归根到底要为1V1服务,只不过射门得分之前的1V1过程被大大简化了。

1V1最大的战术收益不是过人之后射门得分,这是基础收益。依靠盘带、突破,形成摆脱,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定位球,包括点球,还能让对手因为犯规而吃牌、甚至被罚下,这才是1V1最有价值的连带收益。不得不说的是,1V1的负面效应在职业层面上同样巨大,那就是因为被犯规而产生的伤病。由于射门能力属于个人技术的比赛应用,是常规战术选择的分支,因此包括远射在内的射门能力在1V1的内容当中,不作专门的阐述。而且1V1的战例多如牛毛,这里不举例了。

想真正明白1V1的比赛作用,请去看梅西,从单一的比赛结果而非综合收益来看,他绝对是马拉多纳之后最强的有球1V1。其次,二过一。对于前锋和中场球员来说,面对两条防线,纯熟应用“二过一”以及衍生的回传反跑、横传斜插、直传斜插等一系列一脚触球、踢墙配合战术,是局部“少打多”态势下的战术配合。

这是“破密集防守”最广泛使用的战术,关键在于阵地战态势下,进攻球员强行通过传跑提速,将对手的防线割裂,生成局部区域的“多打少”,也就是针对后腰、中后卫、边后卫等防守个体实施上述战术,即便面对1-2条完整的防线,踢墙配合也能找到对手因为跑动能力不足、协防默契不够而出现的空当。因此“二过一”在战术层面上只是一个代称,现在比赛案例当中,二过二、二过三等局面已经屡见不鲜。【经典战例:1998年世界杯小组赛,意大利对奥地利,因扎吉和巴乔的左路配合,就是横穿直插,最后因扎吉传球给巴乔,由巴乔轻松推空门得手。】

“二过一”是少训阶段最有价值的战术,没有之一,其目的非常明确,让小球员迅速通过接近实战的训练,领悟“三角站位”和“三角传跑”的通用价值。当8-10岁的小球员从最少人数的2V2比赛进入3V3、4V4、5V5,三角站位和传跑就是他们的战术要点。从5V5开始,基础形态的密集防守就已经出现了,那就是五人比赛场地内的半场防守。当然,二过一和“三角传跑”是球员从少训开始就要扎实掌握的基本功,但是因为国内球员在少年阶段对时间、空间的理解能力不足,因此8-10岁的足球训练,一定要结合书本理论知识(特别是各种视角的画图),从概念到执行进行巩固。

第三,反越位(后插上)。反越位对密集防守的杀伤性很大——这是建立在更纯熟的整体战术执行基础上。最早的反越位也是必须掌握的跑位技术之一,就是“前锋横跑”。为什么用前锋而不是中锋,意思就是所有本方前锋都可以将对手最后一名中后卫(前锋自行选择横跑目标)视为反越位的标尺,在他身前横跑既可以造成对方盯防困难,还可以确保在队友直传之前不处于越位位置,然后突然前插,形成摆脱并接直传球,获得1V1面对门将的机会。

当区域防守结合盯人战术出现后,“前锋横跑”的执行遭遇很大阻力,边后卫和中后卫可以通过灵活换/补位去完成防守对象的转换,加上后腰也会加入围剿行列当中,对前锋横跑形成了有效骚扰。而对手当中如果存在技术型后腰,对本方的反越位直传球有非常强的预判,移动和断球成功率也是出奇地高。于是,“前锋回撤,中场插上”成为反越位破密集防守的中阶战术,相对于“前锋横跑”的基础要求而言。

其实现在的足球比赛环境下,前锋横跑需要执行者有非常高的时机选择能力、阅读比赛能力,横跑的标尺也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名防守中后卫,已经不再是传统纸面上的基础战术了。【经典战例:1986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对联邦德国,巴尔达诺把比分变成2:0的进球,就是前锋横跑,只不过他横跑是中路向边路;而布鲁查加接马拉多纳直传打进的绝杀,则是最基础的后插上反越位。】

一开始,“前锋回撤”的目的,是为了带走对手中后卫,本方中场队友插上,瞄准的就是对方中后卫身后的空当;现在前锋回撤是为了以对方中后卫为基点,扯松对手的两条后防线。很明显,当本方前锋回撤到对手的前卫线区域,那么对方中后卫是否跟出来,还是由对方前卫进行盯防,就成为了选择难题,因为前卫线通常的选择,是对位盯防。为什么说是“中场插上”而不是前卫插上,是因为本方边后卫助攻到前卫线以后,也可以成为后插上的人选,当然这是经过演化的战术了。之前一直都是本方前卫插上,因为他们离对手的后卫线更近,奔跑的消耗更少。

中场插上的意义在于,无论对手的密集防守处于何种态势,本方前卫线球员以奔跑距离超过20米的纵向跑位,越过对方的两条防线,直接接到队友的直传球,面对门将。插上球员可以多于1人,迅速将插上的收益最大化。【经典战例:1994年世界杯八分之一淘汰赛,巴西对美国,上半场22分钟,巴西队开战术角球,打出了非常经典的“前锋回撤,中场插上”双人反越位,只可惜球没进。这场比赛的上半场,巴西队展现丰富的破密集防守战术执行,非常精彩】

第四,其他战术选择。这一点其实是上述三点的综合应用。现在很重要的比赛基础,就是每一个球员都要具备很强的“打无球”比赛能力。包括频繁的持球转移,扯出对手密集防守的弱侧;包括频繁回撤接球后的传跑,确保局部进攻的人数优势可以向进球的方向转化;包括大量的战术性质的无效跑动,因为无效跑动在战术转化当中随时可能变成有效跑动;包括无人防守位的“接球第一选择”,远射是选择之一;

当然,面对动态防守,选择合适的远射时机和位置,也是“打无球”的必备能力。为什么现在的职业球员在比赛选择上似乎越来越少,但比赛协作能力越来越强,就是因为当今足球发展的潮流,就是在要求球员时刻压缩“无球”→“有球”→“无球”的处理效率,而中美洲和南美洲之外的球员,从小到大的基础训练,最终都是朝着这个比赛能力发展,就算拥有优秀的个人技术,个体也是要为了团队而存在。

这里必须提到C罗在曼联时代的“超级远射”,体现出极为优秀的“无球”→“有球”处理效率,这也是C罗为什么能和梅西并称绝代双骄的原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362364/answer/1672717086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