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剧透] 疫情期间看了部可以说难看的电影,但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打印本页]

作者: 上海狗狗    时间: 2020-2-24 00:25     标题: 疫情期间看了部可以说难看的电影,但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片名uncut gems,中文名原钻,netflix上看到预告,因为是Adam Sandler主演所以下意识认为是烂片,但发行方A24令我有了一点期待,A24作为一家独立电影发行商这两年曝光率不错,选片品味一直特例独行,票房也基本都是比较惨淡的。 我最喜欢的代表作是遗传厄运,这两年的恐怖片佳作,打破了很多传统恐怖片的套路和窠臼,非常推荐,其他以文艺片偏多,烂番茄都是高分,不多废话了,说说这个片子。

整体观感在前80%是非常非常烦躁和难受的,AdamSandler主演的犹太痞子商人不断在骚操作和失败之间跳转,事业、金钱、情感持续遭受挫败的设定有点像Joker但对这个人物完全同情不起来,负债累累+赌棍+不忠,片子就在持续作死求仁得仁的剧情轮回中推进,拍摄方式似乎也刻意让你烦躁,快速的人物对话,无间歇的剧情冲突,嘈杂的背景底噪,还有就是摄影机的晃动,好几次有冲动关掉视频。坚持到后期剧情出现转机,给了我这种类型片爱好者一丝翻盘的希望,但结局却用最大的反转给了我一个个大大的耳光。传统意义上这片子符合我对于烂片的所有定义了,但之后我反复琢磨剧情竟然纠结了两个晚上,先抛个砖大家一起探讨。

1、首先我对于剧情最后的反转非常买账,我认为好的反转一定是要在前面的剧情里做足铺垫,这样的反转才make sense,才能让人信服。这不像星战8的那种傻逼反转,为了反类型而反类型,相比之下这片子的反类型做的高级太多了,而且结局必须这么写,换成皆大欢喜的设计反而落了俗套。

2、第二是对于犹太人的投机市井、底层生意人的狡诈算计以及整个生态刻画的非常真实,大量细节描绘卖假货的店铺、当铺、高利贷、地下赌场、拍卖行的场景还原,真实度很炸裂,嘈杂、聒噪、尔虞我诈,展现的是另外一个维度的纽约,是主流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的纽约

3、人物刻画非常真实,男主不说了,情妇也是一体两面,没有脸谱化,有一处是男主躲在壁橱偷窥她拼命暗示绿帽剧情结果并没有,也是明显的反类型设定;甚至KG也不是伟光正设定,拿了原石不还,交易不讲信用等等,甚至坏人也不是纯恶,让世界变得非常鲜活、可信

4、足够深刻的主题,男主和KG最后的一段对话中,男主问KG你知道我们这样的人怎么样才能赚到100万吗?是一种跨阶级的喊话,而也是这段对话帮助男主坚定要做最后一搏,而最终的结果也给了怀有期待的观众一个响亮的耳光,就是对于底层来说,跨阶级这件事情是如此的遥不可及,传递的能量在我看来要超过寄生虫,更为残酷。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看看是否有同好愿意共同探讨。
作者: 鬼冢英吉    时间: 2020-2-24 00:5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第四段我不太同意,男主作为珠宝公司老板,有豪宅有公寓有小蜜,跟凯文加内特谈笑风生,正儿八经的成功人士,没钱纯粹是因为自己嗜赌成性作的,跟寄生虫讨论的不是一个事。
这片我跟你有同样的感受,就是难受,头快炸了,各种令人窒息的傻逼操作,让人躁郁症发作,这个结尾我也很喜欢,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想嫩死男主。女秘书是亮点。
但我仍然后悔看了这部片子,导演就是为了让你难受而让你难受,可以说是充满了深深地恶意,你要非说想像寄生虫那样找出点含义,我觉得还是有点牵强

本帖最后由 鬼冢英吉 于 2020-2-24 01:01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撸了贼舒服斯基    时间: 2020-2-24 01:4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这片拍的非常dirty,又很吵,但是很引人入胜,kg的表演也非常赞
作者: assa    时间: 2020-2-24 02:19

我看的过程倒是没觉得烦躁,反而因为挺符合现实而有种猎奇般的的满足感,可能是见过这种谎话连篇的人,感觉很真实
作者: naughtyben    时间: 2020-2-24 02: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这片有点拖,画面和声音充满各种烦躁和噪音,看的人有焦虑症,但结尾比较意外,加一分。7分不能再多了
作者: akira1917    时间: 2020-2-24 09:33

其实这个不叫反转,最后结尾已经做足了铺垫,那两个讨债的已经崩溃了,看到前边已经能猜出结尾了。

女小三是真爱啊,最终也没有背叛他。
作者: Alloyo    时间: 2020-2-24 10:5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狂黑伟光正的犹太佬和国家一级运动员,还有大大的抹黑伟大城市nyc
作者: 励志向上    时间: 2020-2-24 15:1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导演两兄弟拍这片先找过小斯、科比和恩比德,改了一堆剧本,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合作成功,最后才找的KG
作者: 撸了贼舒服斯基    时间: 2020-2-24 15:5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idina manzel真是丑
作者: 怀表    时间: 2020-2-24 22:46

这部还真不算难看,唯一让我感觉不适的地方就是配乐,部分片段太让人抓狂了,影响观影体验。对人物刻画真实这一点无比认同,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男主这种“不作死就不会死”类型的人,看到男主拿到KG抵押的戒指转头就去当铺这种骚操作差点给我惊掉下巴,太喜欢他这种作死的劲儿了,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儿肯定没有好下场,最后果不其然……
作者: psi    时间: 2020-2-24 23: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LG
KG演KG还演出了坏的一面?这个设定牛逼了
作者: 鬼冢英吉    时间: 2020-2-24 23:1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psi  于 2020-2-24 23:04 发表
KG演KG还演出了坏的一面?这个设定牛逼了
不算坏,正常人
作者: psi    时间: 2020-2-24 23:1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LG
引用:
原帖由 @鬼冢英吉  于 2020-2-24 23:14 发表
不算坏,正常人
如果真有人演自己然后演得很坏那就牛逼了啊
作者: lastwinner    时间: 2020-2-24 23:3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上次回贴时候说了 这片子戒赌吧吧片了可以。。。
作者: wpang    时间: 2020-2-25 17:3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引用:
原帖由 @怀表  于 2020-2-24 22:46 发表
这部还真不算难看,唯一让我感觉不适的地方就是配乐,部分片段太让人抓狂了,影响观影体验。对人物刻画真实这一点无比认同,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男主这种“不作死就不会死”类型的人,看到男主拿到KG抵押的戒指转头就去当铺这种骚操作差点给我惊掉下巴,太喜欢他这种作死的劲儿了,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儿肯定没有好下场,最后果不其然……
抓狂就对了,导演就要这「可能引起观众不安」的效果,哥俩拍第一部长片「daddy longlegs」时,还没钱找人做配乐,就给背景里混了一条跟电影内容没关的音轨进去,一会儿突突突一会儿咣咣咣,于是效果就是你在看一仿达内兄弟电影的同时,有个人在你耳边打FPS开车看剧装修拉屎放屁,谁第一次看都以为碟/电影院有毛病。

用视听营造一种精神压迫再给予释放是他们成熟之后一个重要的风格,所以这片儿cinemascore拿了个很低的分儿,毕竟结局之前的「压力测试」式体验,对看惯了奶头乐商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作者: wpang    时间: 2020-2-25 17:3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引用:
原帖由 @Alloyo  于 2020-2-24 10:54 发表
狂黑伟光正的犹太佬和国家一级运动员,还有大大的抹黑伟大城市nyc
47街犹太佬还用黑,本片几乎约等于把口口相传的巴依老爷赋予了阿凡提的人性:D
作者: wpang    时间: 2020-2-25 17:4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MAC OS X
颁奖季最喜欢的一部。萨夫迪兄弟进入主流工业制作体系的第一部,一点儿没怵完全没耽误玩儿好自己那套,甚至还借由飚升的制作条件完成了一点进化。虽然对美国颁奖季来说还是超纲了,但能获得北美影评人的共识也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过去的萨夫迪电影,脱胎于直接电影门徒的手持长焦+现实主义基调的街头奇谭+新时代情绪调动手段,进行到上一部「好时光」的电音超级压迫大特写和焦躁剪辑,已经走到了一个极致,眼看要在自我重复的边缘徘徊。本次遇上经验丰富的老派黄金标准DoP(服务过芬奇伍艾贝托鲁奇波兰斯基哈内克),为哥俩以人像特写为主体的影像体系里引入了变形宽银幕镜头,相比「好时光」让人呼吸困难的压迫感,本作的特写视角更广,人像之外的空间更大,距离角色也比「好时光」要显得更远一点。留出的空间给了视觉的另一个母题:由各种以玻璃为主的杂物及其造成的反光、倒影等等等等碍眼的「杂象」,这一切除了在感官上继续加强焦虑和烦躁感,也形成一个不能直接看到但能被观众感受到的画外的墙,隔在角色与观众之间,就好像那道防盗门,它们把主角困在一座透明监狱之中,配合高反差和蓝灰色的80年代影调,融合故意脏兮兮的胶片质感,呼应了影片在城市空间上对营造「Michael Graves式城市监狱」意象的痴迷。
主角仿佛鱼缸里一条不甘寂寞的观赏鱼,想从无聊又艳俗的鱼缸里蹦出去,这个作死举动在常识上没有意义,但危险本身就是给他的奖赏,成为drama queen是它铤而走险写就drama的驱动力,某种意义上它是Free Solo的一种变体甚至反面,他并不思考「free」,但是要主动创作困兽之斗来对抗静默,恰如那些哥俩一如既往迷恋的LSD配色的聒噪。也想过影片是否有更多关于社会性的探讨,但是并没找到太多支撑,顶多也就算是顺带侧写个时代不安全感。相反,一个更私人化的创作意图猜测反而在一次专访里被证实了,哥俩直言故事投射了对扎钱拍独立电影艰辛却无法自拔的感受,是一种创作者挣扎的隐喻。这个倒是有些共感,就像老马丁总引用卡普拉的名言:「拍电影像西毒,唯一的解药就是更多电影」;同样的意思在「下众之爱」里被内田英治换了个说法:「拍电影就像爱上一个荡妇,只能一直不断的操下去。」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甚至感动到想哭…
如果说「好时光」中的观看视角是对观众一种近乎强暴式的逼近,那「原石」则像是观众坐在钻石街拿着看珠宝的放大镜,望向原石中的宇宙观,看里面疯狂积累的焦灼。这提供了一种安全又危险的观察距离,它给予角色更多戏剧式的存在感,提供了少许间离效果,然而强大的视听技巧,引诱一个对主角毫无代入爱不起来甚至厌烦但也谈不上恨的观众,半推半就的跟随着感受到了一次忍受许久的射精,之后又急转直下。此时跟着呼应开头又一次通往原石内部的CGI主观镜头又在提供一种提示,让电影中的世界和某些敏感的观众形成一种对望,谁又能保证自己没在监狱里呢,谁特么又能保证你那颗原石的中心不通往另一个中年男人的直肠呢?(然后这就成了一部精神gay片:D )
这又是一次A24式的影像装置艺术,正如夜店抓奸戏中,顺其自然把那件荧光上衣当做动机光源来用一样惊艳而生猛,这种浑然天成的华彩跟那些暮气沉沉的老算计们得到的「精品」完全不同,与去年的「仲夏夜」、「灯塔」、「浪潮」一起,这些A24收留的家庭受害者80后导演们,用一种诞生在新时代逼近主流的反骨,预示着某种正在孕育的革命,如果这届观众们运气爆棚,也许还能看到无聊老迈的好莱坞有重新勃起的机会。

最后报个菜名,「巴格达咖啡馆」;老马丁的「After Hours」;费拉拉版「坏中尉」;「遁入虚无」;「漫长的告别」和「Short Cuts」;安东尼奥尼的「过客」。这些都是「原钻」让我想到的电影们,越往后对普通观众越不友好,但是哪一部都是值得你时间的真正的「作品」。
作者: laciel    时间: 2020-2-25 17:5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您这一长串菜名太狠了,我就看过Into the Void(加斯帕诺的吧),Short Cuts,the Passager…

《原钻》如果能跟那些片相比,大概理解路数了。看来我也要打起精神再看一遍…亚当桑德勒表演的那劲儿实在太像帕西诺了,讲真跟他的脸对不太上orz

本帖最后由 laciel 于 2020-2-25 17:58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grammyliu    时间: 2020-2-25 18: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我觉得挺好看的,典型的drama
作者: grammyliu    时间: 2020-2-25 18:40

安东尼奥尼《过客》最后那个7分钟长镜头屌死了,1917这种两个小时的长镜头就跟小学生似的。



    这种视觉崇拜在本片倒数第二个镜头中达到高潮,这个最后的著名长镜头持续了七分钟,极端缓慢的推镜头穿过洛克的旅馆房间,透过窗户栅栏推向外面的广场。这个精彩而有力的长镜头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分量,大体相当于《蚀》中的最后一个镜头,虽然这个镜头被蒙太奇统治。《旅客》中的这个长镜头展示的许多内容显然是随机的:两个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一只狗;一辆教练车,车顶上挂着教练车的标记;一个穿红色衬衫的孩子在踢球;离开房间后的女人。接着,一直在追逐罗伯森/洛克的雇佣杀手来到院子里,但是观众需要仔细观看,以确定他们的到来并高清他们是谁,因为安东尼奥尼非常有个性地拒绝以任何方式强调他们的出场。其中的一个杀手进入旅馆,另一个暂时阻止女人进入旅馆。

    在这个视觉被加重的时刻,声音以补充视觉的方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几乎任何明显“有意义的”声音都被排除了。我们听到有人说外语,可能是西班牙语,与斗牛有关的小号曲,以及偶然传来的噪音,其中有些噪音尤其意味深长(但是从来没有被突出),比如杀手打开和关上洛克的房门的声音。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我们在这个长镜头中看到与听到的任何东西,始终以一种现象学的观念表现了“世界”。导演向一位采访者解释了这个镜头的哲学和心理学意义:“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Being is being-in-the-world)。洛克在感觉到这种结局时(尽管他自己不确定),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之中了。世界在窗外。”采访者也指出,这个镜头几乎就像是洛克在镜头之后报道他自己的死亡,虽然这种做法好像与创造情绪无关,但是似乎导演同意了这个说法。也许他只是表面上同意这个说法。

    镜头加速移动,无情地穿过空间,穿过栅栏,进入尘土飞扬的广场。一种奇怪的感觉产生了,混合黑暗的预兆和自由的承诺。最后,镜头聚焦一辆警车,车上的人包括蕾切尔,紧接着是杀手开车离去,镜头向右摇到房间,然后从广场通过窗户拍摄房间。

    安东尼奥尼解释这个镜头的成因时说,他想让洛克死,但不想展示他的死。然后,一个来自海明威的主意掠过他的脑海:海明威关于斗牛的书《死在午后》(Death in the Afternoon),书中描写了尘土飞扬的斗牛场、斗牛音乐等等,所有这些都在洛克窗外发生的事情中得到了暗示。而且,“你可以看到外面的女孩,她的动作,你不用更靠近她,就能非常明白她在做什么,甚至在想什么。你看,我是将这个很长的镜头用作特写,这个镜头实际上代替了特写”。

    对这个镜头的哲学推力的最有趣描述,无疑是山姆·罗蒂的描述。对他来说这个镜头是“客观的”,因为它展示了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看到的某种事情。也许是为了将现场拍摄的紧急状态做一点浪漫化的处理,他宣称“镜头观看故事展开过程,但只加以单独表现……这些事件发生时,镜头意识到了它们”。他总结说:“这种自发的但是非主流的叙事的一个目的是寻找意义,而不是宣布意义。”

    对罗蒂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长镜头将镜头本身包括在了它所拍摄的外部现实中;换言之,“镜头也在观看自己观看现实(it also watches itself watching them)……正如安东尼奥尼评论的那样,镜头不是由观看图解的思想,而是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包括对自己的思考的思考(It is not a thought illustrated by a sight, but a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which includes a reflection on its own thinking)”。这是因为,镜头既站在任何角色的观点之外,又站在任何主流叙事的观点之外,观众不认同任何角色或叙述者,因为分享与镜头相同的自由。就像洛克那样,他已经同时成为主体与客体,镜头是双重的:

    “作为主体,镜头移动、观看,但是于此同时,镜头又是其自身观看的客体;镜头围绕广场旋转,并观看自己的旋转。恰恰是在镜头结束自身运动及其持续观看时,观众也发现自己处在相似的位置,他们观看镜头的运动,但是同时也捕获了镜头自身的反思。”

    借助罗蒂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个镜头运动看作安东尼奥尼对于影像实验的崇拜,这种实验涉及叙事与不断质疑视觉影像的地位,以及他自己在创造影像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 上海狗狗    时间: 2020-2-25 20: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wpang  于 2020-2-25 17:49 发表
颁奖季最喜欢的一部。萨夫迪兄弟进入主流工业制作体系的第一部,一点儿没怵完全没耽误玩儿好自己那套,甚至还借由飚升的制作条件完成了一点进化。虽然对美国颁奖季来说还是超纲了,但能获得北美影评人的共识也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过去的萨夫迪电影,脱胎于直接电影门徒的手持长焦+现实主义基调的街头奇谭+新时代情绪调动手段,进行到上一部「好时光」的电音超级压迫大特写和焦躁剪辑,已经走到了一个极致,眼看要在自我重复的边缘徘徊。本次遇上经验丰富的老派黄金标准DoP(服务过芬奇伍艾贝托鲁奇波兰斯基哈内克),为哥俩以人像特写为主体的影像体系里引入了变形宽银幕镜头,相比「好时光」让人呼吸困难的压迫感,本作的特写视角更广,人像之外的空间更大,距离角色也比「好时光」要显得更远一点。留出的空间给了视觉的另一个母题:由各种以玻璃为主的杂物及其造成的反光、倒影等等等等碍眼的「杂象」,这一切除了在感官上继续加强焦虑和烦躁感,也形成一个不能直接看到但能被观众感受到的画外的墙,隔在角色与观众之间,就好像那道防盗门,它们把主角困在一座透明监狱之中,配合高反差和蓝灰色的80年代影调,融合故意脏兮兮的胶片质感,呼应了影片在城市空间上对营造「Michael Graves式城市监狱」意象的痴迷。
主角仿佛鱼缸里一条不甘寂寞的观赏鱼,想从无聊又艳俗的鱼缸里蹦出去,这个作死举动在常识上没有意义,但危险本身就是给他的奖赏,成为drama queen是它铤而走险写就drama的驱动力,某种意义上它是Free Solo的一种变体甚至反面,他并不思考「free」,但是要主动创作困兽之斗来对抗静默,恰如那些哥俩一如既往迷恋的LSD配色的聒噪。也想过影片是否有更多关于社会性的探讨,但是并没找到太多支撑,顶多也就算是顺带侧写个时代不安全感。相反,一个更私人化的创作意图猜测反而在一次专访里被证实了,哥俩直言故事投射了对扎钱拍独立电影艰辛却无法自拔的感受,是一种创作者挣扎的隐喻。这个倒是有些共感,就像老马丁总引用卡普拉的名言:「拍电影像西毒,唯一的解药就是更多电影」;同样的意思在「下众之爱」里被内田英治换了个说法:「拍电影就像爱上一个荡妇,只能一直不断的操下去。」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甚至感动到想哭…
如果说「好时光」中的观看视角是对观众一种近乎强暴式的逼近,那「原石」则像是观众坐在钻石街拿着看珠宝的放大镜,望向原石中的宇宙观,看里面疯狂积累的焦灼。这提供了一种安全又危险的观察距离,它给予角色更多戏 ...
大师!!
作者: ZHAOJING123    时间: 2020-3-5 12:24

个人观点,为啥你觉得好,主要是因为有KG演自己,这个片有点打破第几面墙的新鲜体验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