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neppo 于 2013-11-19 01:05 发表
这丫破媒体就是偷换概念
592048
如图所示,尽管只是cad附着图片,描上大概轮廓量的角度,但是基本可以反映事实。
第一张图的侧面比较正,量到的车辆接近角是26度,好吧,误差,我就当他是30度。
那么第一张图,前面那个垫子是12度,在上后面那个33度的,两个坡面的夹角是21度,完全在接近角范围内,等于连续爬了两个小于接近角的坡。那么看第二张图,使用了相同的手法, 只不过第一坡和第二坡各自又分摊了些角度,而且多了个细节,那就是第一坡和第二坡之间的过渡变成了弧面,那么按图量得两坡面夹角28度,如果按照图中所得接近角不计我给的误差补偿的话,这车上第二坡时已经磕到脸了。而且看第二张图,这车的离去角也是相当令人堪忧。
所谓的爬坡,其实就是”趴坡“,如果没有第一坡这个较为平缓的起始的话,怎么爬都会磕到牙吧。更别说克服陡坡的轮胎摩擦力(法向受力)的严重丢失,和能在陡坡上移动所需要的动力了。
当然要斜着上去我也没办法![]()
地摊文学,仅供参考,博诸君一笑。
这些测试就不能实事求是点儿,看到这个,我就想起之前的c4l见谁都是2档7300的路数
原帖由 Kuzuryuusen 于 2013-11-19 09:31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Firefox
我觉得你才是偷换概念。接近离去角和爬坡能力根本就是俩概念,前者取决于车身结构后者取决于动力/轮胎/路面等别的因素。这实验明显是针对后者而非前者。
F1赛车离去接近角约0但爬 ...
原帖由 @隆子的三少爷 于 2013-11-19 11:53 发表
但现实环境中,爬坡能力再牛B,接近角离去角通过角不行的话,越野能力也是废柴。
其实以天朝的路况,短板通常是通过性而不是爬坡/脱困能力。
原帖由 隆子的三少爷 于 2013-11-19 11:53 发表
但现实环境中,爬坡能力再牛B,接近角离去角通过角不行的话,越野能力也是废柴。
其实以天朝的路况,短板通常是通过性而不是爬坡/脱困能力。
原帖由 隆子的三少爷 于 2013-11-19 11:53 发表
但现实环境中,爬坡能力再牛B,接近角离去角通过角不行的话,越野能力也是废柴。
其实以天朝的路况,短板通常是通过性而不是爬坡/脱困能力。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