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于Bruce坠井这一场戏,重点交代了Thomas Wayne这个人物,他的成熟和高贵,在这里表露无余。注意到当自己儿子坠井之后,请注意他的一系列表现:亲自爬绳索下去救儿子,面对Rachel母亲的道歉表现出丝毫不虚伪的宽容,然后用那一句倾倒众生的“Why do we fall”教育并安慰自己的儿子。短短几个镜头,信息量非常大。从他说完这句话时老管家赞许到甚至崇拜的眼神中,一个完美的父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建立了。
Jim Gordon这个人物出场了,他的出场在BB中是很僵硬的,根据剧场版漫画《蝙蝠侠 第一年》的介绍,警长来到Gotham应该是和蝙蝠侠海外游历归来的时间差不多。在万念俱灰的小孩儿面前,这个笨嘴拙舌的警长也就只有一句“It’s OK”了。不过这个当时看来可有可无的东西在TDKR中终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伏笔:最后时刻,Gordon得知蝙蝠侠要以身殉城,他说,我从不在乎你是谁,可总该让市民知道他们的英雄是谁,蝙蝠侠回答说,做英雄有很多方式,比如给一个绝望的男孩披上外套,让他知道还有另一个世界在等着他。TDK里面Bruce Wayne飞车救了Reese,Gordon还冷嘲热讽说你这样的大人物都不看电视吧,此情此景,不知大警长现在在想什么?
从前两部来看,规则这个词是诺兰最想在电影里探讨的,小丑无原则地破坏规则,Rachel狂热者般地坚守规则,Harvey利用规则实现公平,Ra’s Al Ghul无视规则清洗种族,当然,还有蝙蝠侠超越规则去维持规则,并且自己设定了一个最低规则,然后不依靠规则而依靠自律来维系它……每个人的规则观直接决定了他的立场。不过很遗憾的是这条线在TDKR里面断了,Thalia和Bane本质上是Ra's的延续,而猫女果不其然是一个有理想无蓝图的小人物,John Blake是蝙蝠侠世界观的继承人,没有一个角色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是TDKR非常令人遗憾的地方。话说回来,此时Bruce想的是,自己家族的命运、仇人的命运都深深地被这个叫做规则的东西束缚着,规则让他不能复仇,可规则又纵容其他人滥杀灭口。一如TDKR里面,Gordon对John说,当这个体制已经腐败到坏人逍遥法外好人却失去自由,面对这个困惑,Bruce迷茫了。
这一剂社会药方是蝙蝠侠里面最为简单粗暴的一个,尽管提出它的是一个姑娘:那就是如果社会法制失灵而无效率,那就加强法制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过似乎Rachel自己也对自己的这个蓝图没有什么信心,BB里面她在酒店门口看到了搂着欧洲豪放女“Swimming”归来的Bruce,Bruce说,你不可能一个人改变世界(当然这是违心的话),而Rachel的回答是“What choice do I have”。这份执着像极了欲要搬走太行王屋的愚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态度很伟大,效果很一般,根本原因在于,Rachel并没有超越体制的能力,无论是武力上还是经济上,所以她的伟大抱负只能通过体制内的手法解决。
Bruce和Faconi的对手戏我认为是BB里面最精彩的一段,Faconi作为一个黑道头子,比后作那个憨厚的Maroni牛逼多了。“我不怕你。”“那是你不了解我,傻叉!你以为你爸妈被杀了你就了解人间疾苦了?(注意这里Faconi用的词是mommy and daddy,充满了屌丝阶级对高帅富的鄙夷)你永远不了解我们的世界,人总是会恐惧自己不理解的东西!”Faconi让我们未来的大英雄颜面扫地。他告诉Bruce的是,你不怕我,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世界,因为你根本没有生存的压力,你从未体验过绝望的痛苦,你当然拥有无所畏惧的自由。可是,爷还是随时能要你的命,这中威势和权柄是老子我腥风血雨若干年拼出来的,是你拿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等你弄清楚这个,你就怕了。这是一个嚣张的中年对一个小愣头青毫不留情面的教育!
在世界最黑暗的地方,他遇到了BB的大boss,当然,那时候的Ra’s Al Ghul是以一个良师益友的身份出现的。他的一番话打动了蝙蝠侠:如果你能超越自己,你将不止是一个人,而成为一个理念。一个人只能打击犯罪,而一个理念却可以启迪人们杜绝犯罪。一个治标,一个治本,您看怎么选?另外,他还提供给蝙蝠侠以学习能力的机会,结果当然是一拍即合。
忍者大师(我很不喜欢这个有点儿搞笑的名字)还提供了精神分析服务,帮这个失足青年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大概意思是:要为Bruce找到一个解决内心痛苦的方法:复仇。但是Bruce告诉他,一方面仇人已经死了,另一方面自己的世界观不允许自己这么做。于是两个人开始探讨另一个问题,触及根本,那就是“谁杀了你爸爸”。Ra’s说,你爸爸是咎由自取。原因是你爸爸不理解现代的法制已经失败了,如果靠着法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那么现在这个样子是怎么出来的呢?必须有一种新的力量去对抗人性的丑恶,这种力量,必须来自体制的受害者自己。他指责,Bruce的父亲在受困时并没有反击而是求饶,这种好汉不吃眼前亏,而且老子有钱这点儿不算什么的态度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家庭, 这是贵族,甚至是中产身上的通病。郭德纲曾经在相声里说,有钱人为什么半夜也看红绿灯,因为有钱啊,真怕怼死。用Faconi的话说,就是”have too much to lose”。正是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他的悲剧。他低估了穷人的绝望,他不理解,他以为抢匪只是要钱,而没有看透抢劫背后的无助的苍凉,这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文明是不野蛮,但是文明的代价是我们失去了血性,这一点在以后的很多地方都有印证。
这段话在另一方面帮助了Bruce,那就是逃避不是应对悔恨的方法。我们长到这么大,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些不愿提及的往事,失败、失算、失恋,青春就是不完满,季羡林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如果一直逃避,这个心结就永远是心结。一年前结束了一段两年的感情,我也是很不成熟地不可自拔,很多人安慰我,可我最感谢的是一个姐们儿对我说的话:“我能做的就是多跟你提,提多了就好了。”所有的心结,当你有勇气面对了,就不再是心结了。Ra’s说,你的父亲是咎由自取,这冲破了Bruce内心原本坚硬的防卫机制,直面父亲死去的根本原因。Faconi也说过,你的父亲Begged for mercy,你的父亲Begged like a dog。
当然,事情没有那么顺利,当老阴谋家把自己的构想和盘托出的时候,矛盾来了。这里分析一下Ra’s Al Ghul这个人物吧,他早年不幸,深深地种下了反人类的思想之种,根据TDKR中的介绍,Ra's因为私通了某中东军阀的女儿而被囚禁于地牢之中,但深爱着他的军阀之女顶替他坐牢换取了他的自由,他对人类这个物种失望透顶:真爱者命途多舛,贪欲者夜夜笙歌,这样的一个世界这样的一个物种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放任复仇的意念促使他成为了普通大众的敌人,这是他和小丑最大的区别,小丑争取人民,诱导人民,而他要做的就一条,杀人。
这个思想,和他的那个组织——忍者联盟——不谋而合,忍者联盟的理念是,当人类文明历经腐朽,就必须对它进行一次“休克治疗”,让这个文明的象征毁灭,让时间演化出另一个间断均衡。他借渡边谦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构想,但是各位如果仔细看,当时Bruce的话说,“你不会信这鬼话吧!”在蝙蝠侠眼里,这是地道的神逻辑啊!他要报答人民,怎么能让他去灭绝人民呢?所以后来在Wayne庄园他说:“我会站在Gotham和你之间。”Ra’s也发现了自己的理念实在是难以被蝙蝠侠接受,请注意他的说法:“Please! For your own sake. There’s no turning back.”就像一群小痞子要拉一个人入伙的时候说的,“求你了,你没别的选择了,跟我们干吧!”潜台词是,“好小子,老朽说不过你”。
这是蝙蝠侠系列中第二剂救世之药,但这副药剂量太猛,类似于癌症放化疗。事实上,这更多的是Ra's对人类社会的复仇,但他为了笼络鹰爪,给它冠以“True Justice”的美名,包括TDKR当中的Thalia和Bane也都时常像Ra's一样把“do what is necessary”挂在嘴边。之所以这种说法仅限于冠冕堂皇,在于他们都曲解了正义的含义,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公正和仁慈,Ra's从来不考虑他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哪怕他成功了,也是以牺牲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作为代价的,人类社会的希望是通过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的,人都死了,好生活有什么用处?忍者联盟自称,哪里没有希望,哪里就必须灭亡,他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曾经被阿道夫希特勒用于清洗犹太人及一切非日耳曼民族。他们认为腐败是不可挽回的,一群绝望的人冠以所谓的正义头衔就妄图改变历史?当然没有多少人买账,至少,大多数人只是失望,远没有绝望。
另一个人就是Harvey Dent,新任的检察官。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他的竞选口号:Believe in Harvey Dent,这个口号后来被蝙蝠侠取笑,因为很不艺术,简单粗暴,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垃圾口号能掀起民众的狂热?因为这个口号不艺术。这个竞选口号,简单,有力,像极了战时动员,充满了军人的战斗意志,够爷们儿,它迎合了群众通过体制内的力量向犯罪宣战的决心,这是最重要的。包括在TDKR一开始Gordon的演讲也说了,I believe in Harvey Dent。从这个角度说,蝙蝠侠成功了,也失败了。
Harvey对Rachel求婚,Rachel说:“I don’t have an answer.”那是自己和蝙蝠侠多年的感情在平衡着她想要疯狂投入Harvey怀抱的冲动。往后说,当蝙蝠侠没有在上承认自己身份的时候,Rachel的表现是冲动甚至武断的,她一下子就认为蝙蝠侠变成了凯撒,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仔细想想,Rachel平素那么理智,为什么这次就冲动了呢?那是因为,也许她早就在等这一刻了,她一直在等一个放弃Bruce的理由,一个必须正义,以彻底说服自己绝情的理由。就像当你不想学习的时候朋友一个电话就能把你叫走。她在潜意识里面,早就做了决定。
据说,在原来的安排里面,Rachel的遗言是“Bruce, Harvey, I love you.”后来这个桥段被诺兰删了,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那时候她已经有选择了。男欢女爱,何其无奈。
终于可以开始说小丑了,他是蝙蝠侠系列最伟大的反派,TDK因为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所以诺兰有了比Ra's和Bane更多的篇幅,甚至是喧宾夺主的力度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有人奇怪,为什么蝙蝠侠电影出彩的都是配角,尼克尔森的第一代小丑,第二部中的企鹅人(马化腾主演),金凯瑞的The Riddler,乌玛瑟曼的毒藤女和施瓦辛格的急冻人,大约都抢了蝙蝠侠的戏。答:因为蝙蝠侠把脸挡住了。小丑的面部表情何其丰富,他抢一个蒙着脸的人的戏,天经地义,要是希斯莱杰抢不了戏,那才是大失败。最绝的是,TDKR里面Bane蒙着脸也抢了贝尔的戏……但另一方面,小丑的人生观较之Ra’s Al Ghul来说先进了太多,他的思考深入到了所谓的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何以存在?
大家都知道,小丑是以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一生的敌人,不是蝙蝠侠,而是规则。当他不对抗某个人,而是对抗一个理念的时候,他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他是混乱的人格化。西方文化中很强调这个,我记得《V字仇杀队》当中,V被乱枪扫射而不死,他自己解释道:“面具下面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idea,idea是不怕子弹的。”(当然实际上是他衣服里放了钢板……)而当初Ra’s劝告监狱里面的Bruce也是说,“如果你devote yourself into an ideal,你就more than just a man了”。
从开场六分钟的精彩出场,到后来在黑帮大会上全身而退,身为黑帮的仇人却成功说服黑帮投靠自己,他对人性的把握深入骨髓,像是一个太极拳高手一样,因势利导,将计就计,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存在。为什么?因为他看透了,人就是在条件约束下追逐利益的个体,而他恰好就是一个厌恶规则的人,所以他对硬币的另一面有着深刻却片面的理解。他认为,只要规则没了,所有人只是追逐自己的利益,才是这个社会本来应该有的面貌,所谓的规则,这不过是伪善的人拿来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罢了。他接近成功了,因为一直到双船博弈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他的预期进行的,只要创造了一个打破规则的环境,人们就会进入那种疯狂的状态。这也让他得意洋洋地说,“I’m not a monster, I’m just ahead of the curve.”
他比Ra’s Al Ghul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争取了群众靠着自己的强势激发了群众心底的私欲,一如现在风行世界的资本主义,靠着释放人心底的贪欲野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生产效益。他把所有人置于一个靠规则甚至是靠蝙蝠侠也不能得到安全的境地,让人们自己选择。规则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们达成了一致(社会契约),每个人都牺牲一部分私欲,保护自己不能被侵犯的权利,守法,比如生命,牺牲自己报仇的机会而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不是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谁不是道貌岸然?是啊,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自觉地遵守着规则,可是现在规则保护不了我了,规则神马的,去你大爷的吧,这一点,小丑看穿了,实质上,被看穿的是规则的成因。
TDKR,一如我所料,主题是:蝙蝠侠应该存在吗?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Bruce Wayne带着猫女远走意大利,不过化名John Blake的罗宾深入蝙蝠洞继承了蝙蝠侠。在John载Bruce去找猫女的一段戏里面,John问你为什么戴面具,蝙蝠侠说,除了保护Alfred和Rachel这些他特别在乎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蝙蝠侠变成了一个Symbol,他说Batman can be anybody,重要的不是脸,重要的也不是不要脸,而是脸后面的idea。蝙蝠侠作为正式制度下的演化出的非正式制度,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而合法性也在蝙蝠侠拯救万民于水火后得到了确认。
John Blake在Bruce Wayne的小型葬礼上说了当初Gordon说过的话,没有人知道是谁捍卫了这个城市,Gordon却回答说,他们都知道,是蝙蝠侠。Gordon没有说Bruce Wayne而说了蝙蝠侠,这说明他当时已经知道那个“热血青年”,已经对制度怀着当初自己和Bruce经历过的同样的愤怒,他知道他会扛起蝙蝠侠的枪,他在多年前就感同身受了这一刻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他非常理解。我之前说过,一旦蝙蝠侠终结,Gotham随时可能被与三代电影中任何一个反派人物相匹敌再次摧毁,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一方面阻止常规犯罪的复辟,另一方面对抗随时出现的超级反派。这时,John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市民,一个优秀的前警察,一个在Wayne集团基金的爱护下长大的孤儿,成为了新一代的守护者。
这是蝙蝠侠三部电影里面少有的被完爆,电影里面broke the back的镜头完全复刻了漫画在蝙蝠洞里面的情节。面对着被放倒在地的蝙蝠侠,Bane说,你小子技术还行,就是打架太不要命,整天跟李逵似的打不过是肯定的。这么生死攸关的战斗,蝙蝠侠一如菲尼克斯太阳队的打法最终止步西部决赛,躺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这一场打戏,钝重而缓慢,力量楔入骨骼深处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那一刻蝙蝠侠也许可以含笑了,他已经为Gotham奉献了一切,这时候才是他最好的终结。
不过这样一个存在对老阴谋家Ra’s来说却是芒刺在背骨鲠在喉,Bane的仇恨太过强烈,太过炙热,以致于有时候会妨碍自己的计划。事实证明,如果Bane从Thalia得到核弹之后不声不响直接引爆核弹,Gotham连一点反击机会都没有,如果是Ra’s,他一定会这么做,但是他没有。Bane认为这样不解恨,他要让Gotham和自己一样,体验希望和希望风化后的绝望,他象征性地组织了“革命”,这场不得人心、没有群众支持的所谓革命只不过是对小丑的照猫画虎,革命来革命去最后还是得一炮轰烂这座城市。他也没有在击败蝙蝠侠之后杀死他,而是把他放到地牢,配备电视和医疗服务,让他在拯救Gotham的焦急中、在对自己心爱的城市的爱莫能助中、在那道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光芒中体验绝望而死。他对蝙蝠侠说,给你的惩罚必须更为严厉,假使蝙蝠侠真的爬不出来,那真的是最严厉的惩罚。但纯功利地事后诸葛亮,如果没有这些画蛇添足多此几举,Gotha0m早没了,蝙蝠侠早输了,英雄的故事早就写不下去了,他的仇恨太强,这虽然给了他力量,但反过来也制约了他。就像带在他脸上的面具一样,相似于小丑的伤疤,面具也是反派内心创伤的印记,但Bane最后也是败在这个面具手里,一旦面具漏气,他就不再是蝙蝠侠的对手。Ra’s Al Ghul大概是看穿了这一点,随即将他逐出师门。
当然TDKR也给了我很多意外之喜,最大的亮点是饱满的感情和丰富的细节,前面说的Gordon除外,还有几个细节让我动容:Bruce说我退休了,Lucius还要给他展示自己的新武器,说这是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Alfred数度哽咽,与他曾经的冷幽默风格大相径庭;Bane在Thalia出现之后露出了孩子一样的单纯的表情……这些细节让TDKR仍然是一部丰富而睿智的五星电影,Bruce Wayne回到了当年父亲对他说Why do we fall的起点,从起点站起来回到终点,这是Bruce Wayne的终点,也是蝙蝠侠的另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