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人到普通人到底层
作为导演且师承于沟口健二,新藤目光关注焦点在女性身上并不为奇。佐藤忠男在《日本电影的巨匠》第二册(东京学阳书房,1996)“新藤兼人”一章中指出,新藤自言为“全世界女性之友”的发言,令他印象深刻难忘。继承了沟口的信条(“即使马克思解决了阶级问题,也会留下男与女的问题”),新藤不仅利用镜头为一直受社会压迫的女性申诉,更重要的是精细无遗地捕捉了她们在日常生活的矢志执着,令观众对女性的伟大有更全面的认识。
新藤在接受美国影评家Joan Mellen教授访问时(《Voices from the Japanese Cinema》,New YorkLiveright 1975),坦承《雨月物语》(1953)及《西鹤一代女》(1952)是他最喜爱的沟口健二作品。有趣的是,当另一位专事研究亚洲电影的美国评论家David Desser在评论日本新浪潮进而引介新藤的作品时(《Eros Plus massacre——An Introductionto the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IndianaUniversity Press USA 1988),也直接把他的《鬼婆》和《雨月物语》加以对照。David Desser指出,两作均以德川幕府下的内战时期作为背景,同样把焦点放在战争中的女性受害人身上,且同样弥漫着超自然的神怪诡异气息。只不过《鬼婆》展扬了《雨月物语》中被压抑的部分——把女性为了生存而释放出来的由性而发的生命力加以探究和刻画。作者更指出,此观点有其时代共性的基础,女性在危难之中更能适应求存。她们一方面固然可以蜘蛛女的形象(Spider Woman)活下去,但同时也可以兼容多重可能性去寻觅新的生存空间。由木下惠介揭橥的女神治愈系电影疗法(以《二十四只眼睛》最为著名),在新藤笔下其实同样出现多重变奏,疗伤女神的形象早在《原爆之子》(1952)已出现;而《鬼婆》及《黑猫》(1968)均塑造出女人的魔性形象,俨然与今村昌平镜头下的女性互通声息。对David Desser而言,新藤眼中的女性是作为反战、作为被剥削的对象、作为情欲投射的化身等不同功能的政治化工具,此亦可看成西方对新藤兼人解读的基础方向。新藤固然也曾自言,关注焦点从来都在常人身上,由女人到常人——正好基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共通性;他甚至认为《黑猫》对猫的钟情,也同样源自它们位处底层,所以镜头焦点也着力去捕捉社会的底层视角。只不过正如佐藤忠男的观察,新藤对女性的忠诚挚爱,往往令作品超越了单纯社会控诉教条性作品的层次,尤其是他倾向采用自然主义的不作评议的态度,更加令人从日常细节的起伏中,对电影中的女性心生景仰,如《缩图》(1953)中女主角坚持以艺伎身份好好活下去的根性,又或是《狼》(1955)中为生活所迫而反噬的贫困女子组等,内里自有更广阔的空间供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