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专题讨论] 发现一篇奇文,俄罗斯方块是“反镰刀榔头”的游戏? [打印本页]

作者: werety    时间: 2012-6-20 00:16     标题: 发现一篇奇文,俄罗斯方块是“反镰刀榔头”的游戏?

多年前就是网上看过,今天贴出来,虽然列宁已经走了,红色已经暗淡,但是我们的思维却还是被模式化的教育所折磨着。。。痛苦着。。。



俄罗斯方块~全世界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方块和重力,该死的是方块还必须组成4块一体的小团体。

  所有的方块短暂的一生只是变换着不同的体位从高空中落到同一个地方.经过最后的   
审判进行精神融合,如果方块们有人敢站在同一阵线的便会被主给完全性的从这个世界抹杀.只有无组织,有纪律的方块才能继续等待着爬上天堂,当前仆后继的方块互相支撑着到达天堂的时候,讽刺的是这一刻便是整个世界的终结....  

  ……………………………………………………………………………………………………

  我认为《俄罗斯方块》其实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反社会叛逆倾向。任何事物的完美??这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俄罗斯方块中则以无缝无隙的紧密团结来隐喻这种完美(我们也可以认为作者所力求表现出的这种团结是反映人类社会)。

  但是,当那几行之间的最后一块缝隙被填满时,这种团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什么呢?毁灭??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的消无。

  为什么会如此呢?残缺美??这是艺术上的名词,断臂的美神正是这一美的终极体现。而俄罗斯方块中所要消灭的这种团结,实际上是数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着某些人头脑的“天下大同”思想。

  “四百亿人应该有相同的理念,相同的审美观,相同的正义与邪恶。”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银河英雄传说》中某位政客的言论(大意如此,记不清了),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这样是绝对有利于他们的统治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从小便以国家教育机器对孩子们进行精神控制的国家也并不在少数,我们日常所说的“小P孩”,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正是这种教育体制的牺牲品。不过更让人吃惊的是,还有一批人竟疯狂的支持人类的“精神大同”,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这个地球??整个人类社会尽快统一,并得以飞速发展。而在《俄罗斯方块》中,作者以他的代码告诉了我们这种思想的唯一结局??没错,毁灭,只有毁灭。

  文学、音乐、科技、战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来源于人类精神上、思想上的分歧与差异,而这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天下大同”也许会带给我们和平与安宁,但那却是一种令人窒息发狂的和平与安宁。

  让我们看一下《俄罗斯方块》之父亚莱克西-帕吉多罗夫这个人吧,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我们有理由推测他正是以这个作品来反映自己对那个“绝对精神控制”的斯大林时代的愤怒。虽然《俄罗斯方块》的前身《TETRIS》问世乃是在1987年,早已远离了那个恐怖的年代,但或者正是父辈或亲戚的遭遇,才使得亚莱克西下定决心用这部作品来隐喻自己的思想及对那个时代的愤怒。可笑的是,愚蠢的克格勃并未看出《俄罗斯方块》中的反抗思想,并有众多人为此游戏而疯狂痴迷着,不知对于亚莱克西来说,这是一种幸运抑或是悲哀呢?

  方块、长条、扭曲积木……这些不断落下的物体不断的构成团结体,然后在不断的毁灭消无,构成了一种近乎永恒的循环,亚莱克西以这一看似平凡单调的过程默默的表现着人类的发展史,也就是“存在?错误?毁灭?存在”的过程,如果你一直让这种团结存在又消失的话,那就构成了一个在狭小空间内的永远无法断裂的圆环,这正是人类永远的悲哀。

  但是,如果你故意不将一行凑满,而是使它不断上升的话,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毁灭??依然是毁灭,而且这毁灭可以说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游戏中,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最后依然无法逃离毁灭消无这一命运,这正验证了“进化的终点便是死亡”这个古老的观点。亚莱克西的厌世及悲观倾向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究竟又有多少人能看懂他在这一看似普通的游戏中所隐含的东西呢?

  当我看到几岁的小孩和七八十岁的老人捧着手掌机为那一行一行的消失而欢欣雀跃时,心中却会涌现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哀……

  人类永恒的悲哀……
作者: Soviet所谓爱    时间: 2012-6-20 01:40

送歌一首

[flash=500,500]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M3Nzk1MDgw/v.swf[/flash]
作者: wangyang12    时间: 2012-6-20 05:46

那去玩地狱俄罗斯方块好了。
作者: Gillian_Chung    时间: 2012-6-20 09:21

这文老得我刚上网时就看过了。。。
作者: SONIC3D    时间: 2012-6-20 09:28

牵强附会

写这类文章,本身就和为了革命而革命的那群人一样.

[ 本帖最后由 SONIC3D 于 2012-6-20 09:29 编辑 ]
作者: lyt777    时间: 2012-6-20 09:28

这文章的作者到底是有多么的蛋疼…………
作者: 叶欣    时间: 2012-6-20 11:36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所以发怀旧区嘛 ···哈哈·
作者: alexey    时间: 2012-6-20 11:55

引用:
原帖由 werety 于 2012-6-20 00:16 发表
  让我们看一下《俄罗斯方块》之父亚莱克西-帕吉多罗夫这个人吧,虽然没有什么证据,但我们有理由推测他正是以这个作品来反映自己对那个“绝对精神控制”的斯大林时代的愤怒。虽然《俄罗斯方块》的前身《TETRIS》问世乃是在1987年,早已远离了那个恐怖的年代,但或者正是父辈或亲戚的遭遇,才使得亚莱克西下定决心用这部作品来隐喻自己的思想及对那个时代的愤怒。可笑的是,愚蠢的克格勃并未看出《俄罗斯方块》中的反抗思想,并有众多人为此游戏而疯狂痴迷着,不知对于亚莱克西来说,这是一种幸运抑或是悲哀呢?
有多少造谣生事的文字就是用这种观察世界的心态和方法论写出来的。
作者: himrlee    时间: 2012-6-20 12:10

当初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被作者的心态震撼了
作者: 坳由根    时间: 2012-6-20 16:00

哎哟,上面那部分是我写的……

不过下面这部分其实是在我之前写的……
作者: Yit    时间: 2012-6-20 16:2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蹭ls面子妥妥的
作者: 马la414    时间: 2012-6-20 16:46

蹭10楼面子系列
作者: genesisx    时间: 2012-6-20 19:23

我记得看过介绍,更加深奥
作者: 逆鳞    时间: 2012-6-22 22:16

为了蛋痛而写的,非想颠覆点什么。
作者: 狒狒    时间: 2012-6-24 03:1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社会主义下的精神失常,什么都要拿来批判一下,时代过去,病没治好,什么都拿来反思一下
作者: Smilebit:)    时间: 2012-6-24 04:13

引用:
原帖由 alexey 于 2012-6-20 11:55 发表

有多少造谣生事的文字就是用这种观察世界的心态和方法论写出来的。
那你要什么样的方法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搞人文科学?

他人的内心是不可知的领域,只可推测,不可证明,任何与人相关的学问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客观与严谨

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这就够了,没有去追根究底的必要
作者: 野生的任豚    时间: 2012-6-28 14:0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UC

这对社会主义多大仇?恶搞文吧?
作者: ericgentle    时间: 2012-7-3 17: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OS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犯下的错误会累积,取得的成就会消失
作者: ericgentle    时间: 2012-7-3 17:0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OS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犯下的错误会累积,取得的成就会消失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