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电脑] 我想问问这硬盘,芯片的技术是如何提高的? [打印本页]

作者: freeman82    时间: 2010-11-14 02:24     标题: 我想问问这硬盘,芯片的技术是如何提高的?

一直奇怪,硬盘可以容量越做越大,到底有没有极限呢?
同样芯片也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处理能力更强的芯片。
以前貌似有个摩尔定律现在还适用吗?
而且这些东西的升级周期感觉很短,不能一下做到给力的程度吗?
比如说1T直接到10T,而是过几个月出来2T在过几个月出来3T。
这样更新换代太快了,商业利益还是真的需要慢慢研发?
作者: Zico2003    时间: 2010-11-14 02:54

商业利益和慢慢研发各占一半吧

别的行业也一样啊

主动权在客户手里,你要是觉得不好不成熟可以不买嘛:D
作者: sectionboy    时间: 2010-11-14 02:58

现有技术下,硬盘快到头了,单片3T还是1.5T。
作者: Zico2003    时间: 2010-11-14 03:12

引用:
原帖由 sectionboy 于 2010-11-14 02:58 发表
现有技术下,硬盘快到头了,单片3T还是1.5T。
口胡么……

我手上的资料显示:
现有技术下,单片容量已经可以做到近100TB,单个HDD可以做到近500TB,而且日本某公司实验室里已经有DEMO版了。
作者: primos    时间: 2010-11-14 04:39

硬盘一下从1T跳到10T得卖多少钱一个啊 又不是大白菜 一般大众消费不起的吧
作者: Yit    时间: 2010-11-14 07:19

posted by wap

Tb在往上是什么 我只关心这东西有没有个理论上的密度极限
作者: sectionboy    时间: 2010-11-14 07:45

引用:
原帖由 Zico2003 于 2010-11-14 03:12 发表


口胡么……

我手上的资料显示:
现有技术下,单片容量已经可以做到近100TB,单个HDD可以做到近500TB,而且日本某公司实验室里已经有DEMO版了。
所谓“现有技术”,我是说Perpendicular recording,理论极限大致是 每平方英寸1Tbit。  三星八月份的最新产品已经是每平方英寸667Gb。

[ 本帖最后由 sectionboy 于 2010-11-14 07:46 编辑 ]
作者: weiges    时间: 2010-11-14 08:28

一个硬盘就数据量这么大

只怕Raid 1也不靠谱了

必须云存储了
作者: Zico2003    时间: 2010-11-14 12:48

引用:
原帖由 sectionboy 于 2010-11-14 07:45 发表


所谓“现有技术”,我是说Perpendicular recording,理论极限大致是 每平方英寸1Tbit。  三星八月份的最新产品已经是每平方英寸667Gb。


三星自家磁头和磁盘全部靠采购,完全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

和易拓同级别,可能稍微强点。:D
作者: n2    时间: 2010-11-14 12:53

我只关心ssd。。。。
作者: 少先队员    时间: 2010-11-14 12:56

一下太给力会让中间用户突然断层的吧~
作者: anakin    时间: 2010-11-14 13:1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感觉近两年CPU发展不快啊
6核你看看intel也只是高端。。。低端普及还早啊
作者: Zico2003    时间: 2010-11-14 13:19

引用:
原帖由 anakin 于 2010-11-14 13:1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oogleChrome

感觉近两年CPU发展不快啊
6核你看看intel也只是高端。。。低端普及还早啊
桌面级CPU已经性能过剩了,而且一味地光靠堆核性能提升也有限,再说也要OS的配合,这里面已经不是单单CPU提高的问题的,周边的配合等等,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啊

还有么,AMD靠EV6修修补补补玩了那么多年了不给力啊,INTEL没必要拿出新技术啊:D
作者: cloudius    时间: 2010-11-14 13:3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od (iTouch)

从芯片来讲,架构,开发周期,生产工艺和产品量率决定了推向市场的是哪种产品。我就说ssd吧,客户不能看到从256g到1t的飞跃,从设计生产角度来说也是不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的。你客户想要1t的容量,工厂需要数亿美刀向am,泛林等公司购买22nm的设备,然后工厂要对新设备调试试产,这也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同时设计人员要根据22nm工艺进行设计,设计流程也是漫长的。最后量产,结果初始良率还不到50%,或者debug又花了很多时间,甚至需要第二次重新改mask生产。这就决定了初始价格很高,因为我良率低啊,只好卖客户高价钱。
所以这种缓慢的更替,并不是厂家故意为之,而是受到研发成本技术变更多方面的制约。
作者: Zico2003    时间: 2010-11-14 13:47

材料学,光、磁、电学,这些基础学科才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奠基石。

美国,日本这方面都是巨NB的,中国基本为零。囧
作者: cloudius    时间: 2010-11-14 13: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od (iTouch)

国内基础研究太落后了,只能考山寨一些落后的设备卖给中芯这种厂,其他厂都不敢买,都知道你有专利问题。
作者: Tiberium    时间: 2010-11-14 14:0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理论极限是香农的信息论,处理1bit的信息最低需要-log_2 1焦耳的能量
作者: n2    时间: 2010-11-14 14:53

引用:
原帖由 Zico2003 于 2010-11-14 13:19 发表



桌面级CPU已经性能过剩了,而且一味地光靠堆核性能提升也有限,再说也要OS的配合,这里面已经不是单单CPU提高的问题的,周边的配合等等,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啊

还有么,AMD靠EV6修修补补补玩了那么多年了不 ...
然而是为什么对于你过剩的  对其他人就一定过剩
作者: n2    时间: 2010-11-14 14:58

引用:
原帖由 Tiberium 于 2010-11-14 14:00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ad

理论极限是香农的信息论,处理1bit的信息最低需要-log_2 1焦耳的能量
这个跟磁盘密度怎么联系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