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流言终结者] SS卡带插槽设计完美,山寨厂祸害大陆十几年! [打印本页]

作者: md2    时间: 2010-8-15 12:44     标题: [流言终结者] SS卡带插槽设计完美,山寨厂祸害大陆十几年!

引用:
原帖由 孤高の英雄 于 2010-8-13 20:21 发表
原装卡不这样。很容易插中花心。
我原来就怀疑4M、混合加速卡和记忆卡都要同样的插法,因为它们是一个厂开模的
这次我原装记忆卡,1m,4m各买了一块
在日本网上逛了这么久,所有4M卡的外壳都是透明的,同捆版的也一样
而国内的同捆,有几个捆的是透明卡?至于非同捆的就更别说了
国内有很多所谓的原装卡,其实不管什么包装,不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不是原装
1 卡带螺丝是外花六角螺丝
2 卡带插口两边有自锁簧片



测试结果如下:
最开始我直接插到底,不灵
然后模仿山寨卡的插法,还是不灵(4M和记忆卡是靠左插,然后右边提起来一点,这个距离很恶心,每次都要试几次找到感觉,总之就是提到正好被卡一下的程度)
插下去整体提起,不灵
插下去整体提起一点,然后右边再提起一点,成了

。。。。。。这原版卡简直比山寨卡还TM难用!!

仔细看两种卡的设计,发现最大的差别在于山寨卡的卡芯很稳定,而原版卡是松的,所以原板卡要整个提起来一点
而且两边的卡簧似乎没发挥作用,这两个卡簧设计的很讲究,居然还有角度,保证卡能压在一面上
之前我的操作似乎没照顾到这两个特性

那么试试看。。。。。。
像插MD卡带一样随手一插,成了
。。。。。。原来就这么简单。


仔细想想就明白了
好歹也是几百万销量的机器,日本玩家又不是各个骨灰,人家就是和用FC SFC一样,拿到卡随手一插,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讲究
而大陆玩家最早拿到的山寨卡为多,“SS 插槽不好用”的说法流毒很广,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拿到原版卡也一定要用力插到底,生怕接触不良,最后反而无法正常使用了
其实就是简单的一个思维盲点,但是卡人无数,我被卡了两个月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根本不考虑接触不良的可能性,就正常地插,不要太用力,卡簧自己会让卡到位的
我老卡里的进度都转到新卡里去了,还试了几次CAPCOM的FTG,插卡成功率是100%,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去管插槽的问题

流言终结,busted

[ 本帖最后由 md2 于 2010-10-31 23:21 编辑 ]
作者: wood    时间: 2010-8-15 12:58

我试过了,原装的加速卡也会出现不识别的情况,不过比山寨卡强得多。
作者: 希望之海    时间: 2010-8-15 18:0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UC

当年我的原装记忆卡和山寨加速卡、金手指拉的识别率是一样的
作者: 空间无极限    时间: 2010-8-15 18:27

我的1M原装卡识别率不错,4M原装卡识别率极低!
作者: md2    时间: 2010-8-15 18:33

扑街了

好像光头到寿命,读不出刻录盘了。。。。。。
作者: werety    时间: 2010-8-15 21:33

昨玩为了玩少年街霸3,几乎插了10多次才成功了,插不上,以后就不动这个卡了
作者: 时间猫    时间: 2010-8-16 01:24

插入后,拿住卡轻轻晃两下一般会成功率高。
其实土星的电影卡也不是非常容易插好。
作者: ljh_china    时间: 2010-8-16 11:58

绝对是SS设计问题,我以前插KOF95的加速卡一样要插半天。
作者: tooomy    时间: 2010-8-16 13:11

电影卡很好插啊,我成功率百分百,随便拔随便插
作者: 梦天海    时间: 2010-8-16 13:47

我的95ROM卡,RB饿狼的4M卡,全都难插得1B 盗版卡没用过
作者: 老五    时间: 2010-8-18 19:23

目前只发现那种第三方的SS金手指设计的很不错 金手指长出一小截 百插百灵
原装1M 4M 记忆卡 95卡 奥特曼卡 之类的 概率都差不多 百分之85左右
为何不把加速卡设计到电影卡的位置,插好就关盖子别管了 学学N64的4M显存......
作者: gamerlive    时间: 2010-8-18 22:31

原装的加速 卡一样扑街
作者: md2    时间: 2010-10-31 16:23

实验了

SS插槽设计没问题
是我们的插法不对

原先最让人吐血的4m加速卡,换了原板卡后就没失败过一次

[ 本帖最后由 md2 于 2010-10-31 16:26 编辑 ]
作者: 最后一战    时间: 2010-10-31 17:10

以前插4M加速卡玩龙与地下城,妈的插了一下午才搞出来!
作者: md2    时间: 2010-10-31 17:31

引用:
原帖由 最后一战 于 2010-10-31 17:10 发表
以前插4M加速卡玩龙与地下城,妈的插了一下午才搞出来!
DND这游戏不知道为啥,其他游戏正常的时候它倒不行了
我插了何止1个下午啊
作者: raiya    时间: 2010-10-31 18:24

原厂和山寨的尺寸的微妙差异,似乎SS的卡和手柄十字键上的表现是正好相反的。
作者: foxandfox    时间: 2010-10-31 18:24

只用过组装卡的飘过。。。黑色那种1MB-4MB切换的很难插。。。
作者: hkt3010    时间: 2010-10-31 18:58

其实,LZ错了。这个并非原装组装那么简单。原装的肯定好一些,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归根结底,还还是SS插槽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插槽设计的比较短,而管脚数量又设计比较多,所以每个触点不得不做的非常窄,已经比允许正常误差的宽度更窄,这直接导致接触不良的发生概率大幅增加。

对比下SS,MD和SFC三种卡带的金手指部分,可以明显的看出,SS的触点是最窄的,连MD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实际测量,MD卡每个金手指触点宽度为1.6mm左右,SS卡每个金手指触点宽度仅0.5mm左右),如此窄的接触面,要达到与插槽完美的接触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SS令人诟病的插槽问题关键所在。

SS的硬件设计可以说比较失败,除了诟病已久的插槽问题,还有众所周知令软件开发难度大大增加的双SH-2处理器设计和平庸的3D性能,基本完败于初出茅庐的PS。
作者: md2    时间: 2010-10-31 23:02

引用:
原帖由 hkt3010 于 2010-10-31 18:58 发表
SS的触点是最窄的,连MD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实际测量,MD卡每个金手指触点宽度为1.6mm左右,SS卡每个金手指触点宽度仅0.5mm左右),如此窄的接触面,要达到与插槽完美的接触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SS令人诟病的插槽问题关键所在。
实际上你已经说出真正的原因了,SS插槽设计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SS设计思路本身——不该在一个扩展槽上附加太多功能
N64那个显存也有接触不良的问题,但一次插好就不用动了,人家记忆卡和显存和扩展槽是3个,到SS这里变成一个了
这么密的引脚根本就不该出现在卡带上,这已经和卡带槽本身的设计水平无关了

[ 本帖最后由 md2 于 2010-11-1 00:16 编辑 ]
作者: raiya    时间: 2010-11-1 02:40

我看了日本的网站上面的解说,似乎说不能辨识的原因,不是插脚太细,而是因为尺寸问题,导致了SS的卡带对于插入的垂直度要求极高。

卡带在插入插槽的时候,是需要让插脚的正反两面的金属都接触到插座的。但是如果斜着插入,那么就有可能一边的金属不能很好的接触到插座的接触弹簧片。而SS的卡带,插脚的金属线路末端到线路板边缘的这段空白距离,太长了,太容易顶住插槽而让一边接触不到。我对比了论坛上拆解的SFC MD的卡带的图片,首先他们的线路板边缘上的空白很短,而且有的还沿着插脚金属切了一个倒角,使得即便斜插,金属部分也在最前端。而SNK的卡带都是双排的,更容易达到垂直。

相关的连接,日文的。据说解决方法是把那段多余的线路板边缘剪掉,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想试试看。

http://urawa.cool.ne.jp/wepon/powermemory.html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 ... AB:171-7328A_01.jpg

而插脚过密,搭错线,可能导致记忆卡记录丢失。

[ 本帖最后由 raiya 于 2010-11-1 02:56 编辑 ]
作者: 萝卜    时间: 2010-11-1 08:40

原装卡一样的。有时插得很好没问题,几天不玩,又不行了
作者: qiuhong    时间: 2010-11-2 21:07

LS正解啊
作者: 模拟器高手    时间: 2010-11-3 16:35

ss的设计当时看起来很前卫,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实在是不给力呀
作者: 希望之海    时间: 2010-11-3 17:30

所以我每次开机都是按住R键看看记忆卡是不是表现良好才进入游戏。
还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有人碰到过没有,记忆卡如果没有插好会出现一些天文数字的奇怪记录,
重新插拔可以解决。
还有,记忆卡中常常会出现一种名称是乱码,容量占用为1的记录,通常都出现在最末尾,而且不止一个。
这些记录还不能删除,如果删除了会导致某些正常的记录也被删除。
作者: 深蓝LWL1123    时间: 2010-11-3 18:13

我的KOF95卡随便插的成功率在95%
4M山寨卡,基本在99%...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