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业评] SONY总是败在自己手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00     标题: SONY总是败在自己手上

从VHS和松下争,失败
MD和MP3争,失败
CRT和LCD争,失败
记忆卡和SD争,也算败了
UMD,也败了
游戏机蓝光和DVD争,看了也不乐观
总喜欢设立自己独有的标准,又不喜欢开源争取最多的用户使其标准化
价格大多更不平民,难以普及
sony总是不长记性,做着站在业界标准上收取权利金的美梦
却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难道日本人就是这么自大?
同是日本厂商,丰田车却是用最成熟的技术成为汽车第一厂商啊
PS3早败早超生
天可怜见

拜托,我说的是业界标准之争,别说产品好么?
要是产品总是败了SONY早倒了

[ 本帖最后由 冰yu 于 2007-11-9 13:15 编辑 ]
作者: BIOer    时间: 2007-11-9 13:02

PS1 PS2都被打败了
作者: doubeizhucele    时间: 2007-11-9 13:03

别的我不说
就蓝光和dvd争。。。好歹格式之争还没结束,你直接无视hd-dvd
作者: cloudian    时间: 2007-11-9 13:04

CTR都出来了…… -_-||
作者: 788414    时间: 2007-11-9 13:04

天可怜见

这孩子太可怜
作者: MJ3    时间: 2007-11-9 13:05

lz还是搞清什么是midi,什么是md再来喷吧
作者: jonathan    时间: 2007-11-9 13:05

PS和SS, N64胜了
PS2和XBOX, NGC胜了
特丽珑和其他CRT, 胜了
CD和卡带,胜了
专业转播系统也胜了
怎么你世界里的Sony老败
印证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07

有成功有失败
没有绝对
不可否认大多都败了
BD和HD胜负未分,还很难说
现在HD低价亲民牌打得甚欢,或许两种标准会这么共存下去
作者: 成歩堂龍一    时间: 2007-11-9 13:07

输多胜少
作者: conroe6050    时间: 2007-11-9 13:07

引用:
原帖由 jonathan 于 2007-11-9 13:05 发表
PS和SS, N64胜了
PS2和XBOX, NGC胜了
特丽珑和其他CRT, 胜了
CD和卡带,胜了
专业转播系统也胜了
怎么你世界里的Sony老败
印证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你们的世界真特别,怎么我看到SONY有输有赢?
作者: polaris918    时间: 2007-11-9 13:08

midi?md?
ctr?crt?
傻傻分不清楚~~~
作者: 火彩    时间: 2007-11-9 13:10

引用:
原帖由 BIOer 于 2007-11-9 13:02 发表
PS1 PS2都被打败了
PS用的CD光驱无、PS2用的DVD啊。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11

引用:
原帖由 MJ3 于 2007-11-9 13:05 发表
lz还是搞清什么是midi,什么是md再来喷吧
是我错了,打太快了
只是觉得SONY总喜欢设立产业标准却总是无法普及
设立标准没有错,但总喜欢摆出我就是这标准,你们也给我这么做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最后还是在市场运作方面出现失误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12

引用:
原帖由 BIOer 于 2007-11-9 13:02 发表
PS1 PS2都被打败了
不是说SONY的产品,而是说SONY喜欢设立标准
标准和产品应该分开看吧?
作者: jonathan    时间: 2007-11-9 13:13

引用:
原帖由 conroe6050 于 2007-11-9 13:07 发表

你们的世界真特别,怎么我看到SONY有输有赢?
断章取义啊~

教育LZ要紧。。
作者: jonathan    时间: 2007-11-9 13:14

引用:
原帖由 冰yu 于 2007-11-9 13:07 发表
有成功有失败
没有绝对
不可否认大多都败了
BD和HD胜负未分,还很难说
现在HD低价亲民牌打得甚欢,或许两种标准会这么共存下去
好个不可否认。。大多啊。。

LZ,胜了
作者: jl143    时间: 2007-11-9 13:15

这才是sony的特色, 有创新才有进步啊,要是大家都座一样的就没有意思了
再说标准是很重要的,一旦获得了能建立标准就赚大了。
难道像某些国内厂商一样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啊,那样有什么发展阿
作者: 比卡丘    时间: 2007-11-9 13:16

厚道的总结与伟大的前瞻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07-11-9 13:19

这算是智商炫耀帖吗?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19

我也说了建立标准没有错
但是就是不懂得开发市场和普及市场
总是吧价位定的高高在上
现在的大势就是开源
MP3,GOOGLE这些都是因为开源所以才快速普及了
作者: z0406    时间: 2007-11-9 13:19

前车之鉴那,怪不得微软加入开源组织了。。。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20

引用:
原帖由 ffcactus 于 2007-11-9 13:19 发表
这算是智商炫耀帖吗?
哪敢,明显没你智商高
作者: iiwang    时间: 2007-11-9 13:25

确立标准失败没什么,
成功一次就可以将所有失败都TF。

一流企业建立标准,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深海蓝    时间: 2007-11-9 13:26

不管怎么说,一个n年排名top的企业,被lz说成大部分产品都败了。。这种企业的确很特别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9 13:26

LZ这就是你不对了 骚你说BD已经胜了 看看索奴表现就知道

还有骚你video tape没输只是变成beta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了
骚你的DVD格式也没输只是变成Hybird-SACD格式在HIEND领域发挥作用了
CCD也没问题只不过大尺寸难做成本高不稳定 所以已经转向CMOS研究了 (松下3CCD)
ATRAC也没输
电池质量也没问题
MD磁头排线也是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3:34

都以为我是FSF么
只是觉得很多时候SONY输的可惜
要是PS3用上DVD,把放在蓝光上的成本把其他方面的性能再提高一下
比如++内存什么的,再提前个一年半载发货
就XO那样,加上3红这鸟样
早不知道到哪去了
还用得着天天说半年之后就井喷么?
作者: z0406    时间: 2007-11-9 13:41

引用:
原帖由 冰yu 于 2007-11-9 13:34 发表
都以为我是FSF么
只是觉得很多时候SONY输的可惜
要是PS3用上DVD,把放在蓝光上的成本把其他方面的性能再提高一下
比如++内存什么的,再提前个一年半载发货
就XO那样,加上3红这鸟样
早不知道到哪去了
还用得着 ...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首发把BD去掉,把内存加到1GB,显存加到512M,提前半年发售。现在形势恐怕会大大不同。
作者: 猪头    时间: 2007-11-9 13:45

楼主真是什么也不明白,论点都没想明白就来发帖子了.虽然SONY不怎么喜欢,但是PS1,2,3,是不能不买的.因为所有的游戏都在这里集结了,
当MGS4出的时候GT5出的时候,我还有选择吗? 小孩子回家洗洗睡把
作者: k2r    时间: 2007-11-9 13:53

嗯,lz知错就改,是好同学
作者: no77    时间: 2007-11-9 13:53

引用:
原帖由 iiwang 于 2007-11-9 13:25 发表
确立标准失败没什么,
成功一次就可以将所有失败都TF。

一流企业建立标准,就是这个意思.
梦都没做醒吧..

看看曾经的对手三星.

2000年时三星总裁说要超过sony结果sony还取笑人家.

现在人家已经都不把sony放在眼里了.
作者: nullsign    时间: 2007-11-9 13:59

帖子写得不够严谨,不过几个神跳进来给糙泥表忠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尤其是发明“二流论”的那位,好久都不见了。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4:06

吧CELL换成普通点的CPU,编程什么更体贴点程序员
开发个游戏也搞得N有难度,怎么不考虑到开发厂商的成本和开发人员的心情啊
完全不为别人着想,可不是高高在上么
游戏机本就是平民产品非被做成高端AV,能不吧客户端做小么
P3和天龙什么的比倒是算成功鸟
所用的技术在08年后才算是普及民用,XO都卖了3年到成熟期,等你在过2年到成熟期,X720都出来鸟
所以早死早超生,2010年再战吧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4:07

引用:
原帖由 nullsign 于 2007-11-9 13:59 发表
帖子写得不够严谨,不过几个神跳进来给糙泥表忠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尤其是发明“二流论”的那位,好久都不见了。
呵呵,也不是什么业内人士,想到什么说什么,随便聊聊
作者: 责任编辑    时间: 2007-11-9 14:08

有一些道理
作者: 飞坦    时间: 2007-11-9 14:18

LZ连竞争的产品对象都没搞清楚,就冲上来扯谈,勇气可佳
作者: rocktyt    时间: 2007-11-9 14:19

引用:
原帖由 猪头 于 2007-11-9 13:45 发表
楼主真是什么也不明白,论点都没想明白就来发帖子了.虽然SONY不怎么喜欢,但是PS1,2,3,是不能不买的.因为所有的游戏都在这里集结了,
当MGS4出的时候GT5出的时候,我还有选择吗? 小孩子回家洗洗睡把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9 14:25

引用:
原帖由 飞坦 于 2007-11-9 14:18 发表
LZ连竞争的产品对象都没搞清楚,就冲上来扯谈,
你这种客观饭上来甩一句就闪,完全不明白说什么那才是勇气可佳啊
作者: level5    时间: 2007-11-9 14:30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9 13:26 发表
LZ这就是你不对了 骚你说BD已经胜了 看看索奴表现就知道

还有骚你video tape没输只是变成beta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了
骚你的DVD格式也没输只是变成Hybird-SACD格式在HIEND领域发挥作用了
CCD也没问题只不过大尺寸 ...
这ID换人了?
我怎么记得以前是索饭的?
难道就因为XO有D,PS3没D,这就摇着尾巴投奔新主子了?
作者: 成歩堂龍一    时间: 2007-11-9 14:39

小岛叛变了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9 14:40

引用:
原帖由 level5 于 2007-11-9 14:30 发表

这ID换人了?
我怎么记得以前是索饭的?
难道就因为XO有D,PS3没D,这就摇着尾巴投奔新主子了?
索个毛 偶游戏饭高清饭高保真音质饭 不是啥主机饭
作者: level5    时间: 2007-11-9 14:42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9 14:40 发表


索个毛 偶游戏饭高清饭高保真音质饭 不是啥主机饭
得了吧
作者: chovosky    时间: 2007-11-9 14:55


太搞笑了:D :D
作者: karsus    时间: 2007-11-9 14:59

话说LS很多都没搞清楚LZ说的啥就喷
做标准,以SONY的技术实力,就省省吧,传统的家电这块,就看这次BD了
一天到晚做统一业界的梦还不如做点好产品出来

[ 本帖最后由 karsus 于 2007-11-9 15:01 编辑 ]
作者: 6533186dc    时间: 2007-11-9 16:12

Lz扯淡指数到达10颗星
作者: fromhell    时间: 2007-11-9 16:39

一流企业做标准,sony到了这个程度的公司,很正常。不然就不算是上进的公司了。
作者: terius    时间: 2007-11-9 16:41

一流廠商賣標準,你懂個P。。。。sony高層的智商我想不會比你差吧,嘰嘰歪歪老是喜歡當事后諸葛亮干嘛啊??
作者: GAYBL    时间: 2007-11-9 20:50

标准之争是必须的.
作者: 金碧辉煌    时间: 2007-11-10 00:42

想起了1G MD的大笑话
作者: NamcoFAN2008    时间: 2007-11-10 01:04

LZ的标题倒是满拽的,我喜欢
作者: 保暖内衣    时间: 2007-11-10 01:35

钻石珑的白平衡应该是最好的
作者: 霏菲飞    时间: 2007-11-10 01:37

关键是像爵爷这样SF太少,这一句是大实话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18:46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9 13:26 发表
LZ这就是你不对了 骚你说BD已经胜了 看看索奴表现就知道

还有骚你video tape没输只是变成beta在专业领域发挥作用了
骚你的DVD格式也没输只是变成Hybird-SACD格式在HIEND领域发挥作用了
CCD也没问题只不过大尺寸 ...
你说的东西你都理解吗?

VHS和Beta之争,的确 Beta在民用市场上旗差一着,但Beta的衍生技术 Betacam-SP 及后来数字化的 Digital-Betacam 的确成为了专业广播领域的视频格式的交互标准(莫非你能否认吗)

专业更多的是技术决定生存的价值。而不像民用,推广一种标准更多的是市场和实用上的因素(而技术因素到是次要的)。就如 VHS 和 Beta的对比一样,技术上 Beta明显领先(这也是其衍生体系能占据专业领域的根本原因),但民用领域往往技术好的未必能成为最终市场的选择。

BD 和 HD-DVD之争也一样(目前两种规格的争夺陷入僵局, BD优势大点)。但如果仅从技术层面来看,  HD-DVD和 BD有明显差距(如果光谈技术,HD-DVD早就可以死了)。但民用市场就是如此,技术上有优势的未必能一帆风顺的占领市场。 BD由于技术层面的优势,所以其应用领域相对 HD-DVD要宽很多。民用的 BD 和 HD-DVD的标准之争一天两天分不出结果,但 BD的专业拓展系统:XDCAM却早已经在专业广播视频领域大行其道了!(这就是技术上的优势,不像 HD-DVD民用标准之争无闲分身,而 BD的专业版:XDCAM却早就在专业领域产生巨大的效益咯)

CCD 和 CMOS的评述更不知道你在颠三倒四的说些啥!是哪个白痴告诉你 SONY放弃 CCD转向 CMOS了。 只是因为 CMOS低成本的优势,所以 SONY在民用的 HDV、AVCHD摄像机及数码相机上今后的研发重点将向 CMOS偏移。但高端的广播级器材依然是以 CCD为主!(这是典型的按照技术特性的不同和成本优劣上的区分细化市场及产品的明智做法),在你眼里反而变成CCD失败,去弄 CMOS?真是可笑之极!

英文还看得懂吧!睁大你的眼睛看看在这种 10多万甚至 30万美元以上的广播档器材上 SONY是用 CCD 还是 CMOS(正所谓物尽其用。CCD的高成本和高成像质恰恰是这种行业需要的)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18:48 编辑 ]
作者: 马里奥爵爷    时间: 2007-11-10 19:06

LZ是"旁观饭"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0 19:19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18:46 发表


你说的东西你都理解吗?

VHS和Beta之争,的确 Beta在民用市场上旗差一着,但Beta的衍生技术 Betacam-SP 及后来数字化的 Digital-Betacam 的确成为了专业广播领域的视频格式的交互标准(莫非你能否认吗)

专 ...
偶就是指民用 莫非你指望专业级别产品替代民用产品让大众来消费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18:46 发表
HD-DVD和 BD有明显差距(如果光谈技术,HD-DVD早就可以死了)。
你是否又想来TG向这里各位宣传类似模拟地球 脑后插管的火星技术?

[ 本帖最后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19:23 编辑 ]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21:54

引用:
原帖由 karsus 于 2007-11-9 14:59 发表
话说LS很多都没搞清楚LZ说的啥就喷
做标准,以SONY的技术实力,就省省吧,传统的家电这块,就看这次BD了
一天到晚做统一业界的梦还不如做点好产品出来
你懂啥叫技术不?

民用标准推广从来不是技术说了算!而是市场行销说了算(更低的行销价格、更多的行销合作伙伴、更好的行销推广渠道)。 SONY推广的每一个标准其技术性上都强于竞争对手!

Beta在技术上公认比 VHS高(也正因为在技术上有优势, Beta的衍生规格 Betacam及Betacam-SP及后来数字化的 Digital-Betacam才能成为广播级视频交互的标准格式。而 VHS就不具备这种向高技术的专业平台拓展的潜质)。

BD和 HD-DVD也一样,公认技术上 BD强于 HD-DVD(传输速率、记录容量),但 HD-DVD靠更低的市场行销价格和廉价的成本和BD对抗(目前处于僵持,如果单论技术,HD-DVD早就完了)。

技术说了算的是专业视、音频领域,这个领域规格的制定的优胜败汰完全技术说了算(不像民用要考虑那么多额外的成本呀、实用性呀等因素)

专业广播级的模拟视频交互格式标准是不是 SONY的 Betacam-SP(你见过 VHS敢到专业领域去和 Betacam叫板的吗?)

专业广播级的数字视频交互格式标准是不是 SONY的 Digtial-Betacam

专业数字录音的 CD母带规格是不是由SONY一手建立的DASH 和 DAT(这个不会不知道吧)

高清数字电影的母带规格是不是 SONY的 HDCAM-SR!!!

技术!啥才叫技术(民用领域的标准靠技术吗???真是好笑)。

下面这些领域才是真正的技术决定一切: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2:18 编辑 ]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0 21:59

是是是!骚你是你主子行了吧~~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22:10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19:19 发表


你是否又想来TG向这里各位宣传类似模拟地球 脑后插管的火星技术?
所以说游戏论坛的谈游戏还可以,你谈视频规格就知之甚少!

BD最重要的两个技术规格:决定画质的传输码流 和 记录容纳 哪方面不比 HD-DVD强啊!!!

别的不用说了,以决定画质的传输码流来说, 在播放视频图像的时候(记住是以正常速度播放视频图像,可不是电脑上的光盘文件拷贝)BD最高的传输码流可以达到:54Mbps ; HD-DVD最高只能实现 36Mbps!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以相同的编码规格(比如:AVC.264)来进行编码传输,那么 BD每秒的传输信息量就可以达到 54Mb(而 HD-DVD只能是每秒 36Mb)。所以如果采用相同的编码视频规格的话,BD图像的信息量决定的画质将明显优于 HD-DVD!

而BD的激光聚焦物镜的开口率为:0.85,而HD-DVD的物镜开口率只有0.65。所以如果在相同直径的盘片上记录内容的话, BD技术上能实现的记录上限密度要远远高于 HD-DVD(这也符合未来视频欣赏向更高容量更大传输率的高画质发展的目标)

所以从规格技术上来说, BD明显优于 HD-DVD(只不过在民用推广中,技术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更多的综合考虑成本、实用性等方面,才形成了目前 BD 和 HD-DVD僵持的局面。如果单纯是技术的话, HD-DVD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HD-DVD相对 BD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这也是它目前能生存的唯一法码)!!!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2:16 编辑 ]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22:13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21:59 发表
是是是!骚你是你主子行了吧~~
你想谈论技术是不是? 正因为 BD在技术上的优势(存储容量、传输带宽)所以才为 BD向专业广播级领域应用拓展了最好的技术平台保障,看看目前 BD在专业领域的产品线( Toshiba的 HD-DVD你打死它,它的技术特性上也不具备向这些领域拓展的能力)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0 22:37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2:10 发表


所也就是说,如果大家以相同的编码规格(比如:AVC.264)来进行编码传输,那么 BD每秒的传输信息量就可以达到 54Mb(而 HD-DVD只能是每秒 36Mb)。所以如果采用相同的编码视频规格的话,BD图像的信息量决定的画质将明显优于 HD-DVD
你这人就知道嘴上摆摆道场 满口普及型理论 你转的这些东西会用GOOGLE的人都知道 多去家电论坛看看HDDVD VS BD 实际效果评测再来 偶会等你的好伐~~~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2:10 发表
所以从规格技术上来说, BD明显优于 HD-DVD(只不过在民用推广中,技术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更多的综合考虑成本、实用性等方面,才形成了目前 BD 和 HD-DVD僵持的局面。如果单纯是技术的话, HD-DVD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再搞搞清楚什么叫民用领域什么叫专业领域 你当HDDVD联盟都是一块吃屎长大的啊

对!~~~ 你的逻辑就是纯技术的话地球也没什么价值

[ 本帖最后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22:43 编辑 ]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10 22:57

说这么多有什么用?
所谓一炮当爹,炒股炒成股东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SONY 为什么要放弃广大的民用市场去追求专业市场,而且也没见到SONY在专业市场上获得了多少可以支持本社后继的丰厚利润
SONY现在的获利能力和品牌价值完全都被3*赶上去了,你见是3*有多少技术力?有多少专业领域?
无可否认的SONY技术能力的确强大,但无法完全转化成生产力有个屁用啊
东西卖不出去说买的人没品味,电影票房不好说拍的是艺术片,不是当代人能够欣赏的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都是好猫邓爷爷说过很久了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23:14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22:37 发表


你这人就知道嘴上摆摆道场 满口普及型理论 你转的这些东西会用GOOGLE的人都知道 多去家电论坛看看HDDVD VS BD 实际效果评测再来 偶会等你的好伐~~~
人笨有的时候没办法!

目前大多数 BD软件是使用 25GB 的单层碟片以 MPEG-2编码方式以 18--25Mbps的码流记录信号。而 HD-DVD则是 18Mbps码流的 AVC.264 。 AVC.264的编码方式要比 MPEG-2高效大约 2倍以上。所以在差不多码流的情况下 BD的画质没有优势!

而目前的 BD逐渐采用 双层的 50GB 的碟片 35Mbps的纯 AVC.264编码的高效模式的视频。采用 50GB盘片,35Mbps码流的 AVC.264的 BD画质已经能轻松超越HD-DVD(更何况未来 3--4层的 75--100GB的 BD盘片的采用后,那么 BD的 54Mbps的超高码流优势就能完全发挥!)

你的理解能力实在有问题,我说过很清楚了,两种格式的牒片必须要以同一种编码方式对比才能具有说服力!

BD可以采用三种编码规格(MPEG-2、AVC.264、VC-1);而 HD-DVD主要采用两种规格(AVC.264、VC-1)。之前的 BD大部分依然采用老旧的 MPEG-2所以造成了编码视频画质的低下。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0 23:26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3:14 发表


人笨有的时候没办法!

目前大多数 BD软件是使用 25GB 的单层碟片以 MPEG-2编码方式以 18--25Mbps的码流记录信号。而 HD-DVD则是 18Mbps码流的 AVC.264 。 AVC.264的编码方式要比 MPEG-2高效大约 2倍以上。所以 ...
233了! 同样是VC-1的MI3和300斯巴达 VC-1 HDDVD VS BD版本对比评测一大堆.... 理论家先生

4K投影机明年各大投影制造商都会推出 说骚你SXRD 4K表现到底如何 CELL工厂也卖给东芝了 和对手DP 和 巴可 4K用德州仪器DSP处理器比过再说谁技术强不强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0 23:38

引用:
原帖由 冰yu 于 2007-11-10 22:57 发表
说这么多有什么用?
所谓一炮当爹,炒股炒成股东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SONY 为什么要放弃广大的民用市场去追求专业市场,而且也没见到SONY在专业市场上获得了多少可以支持本社后继的丰厚利润
SONY现在的获利能力和品牌 ...
说话要讲究真凭实据!没错,目前 SONY利润比不上主要以闪存及半导体元件业务赚钱的三星!

但和其它的主要以电子业务为主体(Panasonic、Toshiba、SHARP、日立、三菱电机等)的企业相比,SONY在最新一期的 2007年度上半年业绩报表中依然是利润最高的!

虽然 PS3在 2007财政年度上半年的 6个月中亏损了 11亿多美元。但 SONY的电子业务却一片票红,完全扭转了上个财政年度的颓势!加上 SONY占有一半股份的“索尼爱立信”的业绩中属于 SONY的一半业绩的话, SONY电子业务在 2007财政年度(日本企业的 2007财政年度结算报告是 2007年 4月1日---2008年3月31日。目前结束的是 2007财年上半年 2007年4月--2007年9月的 6个月业绩)上半年财政结算, SONY本社电子业务总的营业利润是:第一财政季度的:841亿日元[合:7.36亿美元]+ 第二财政季度的:1,069亿日元[合:9.36亿美元]= 16.72亿美元

如果将 SONY占有一半(50%)股份的独立结算的“索尼爱立信”公司上半财年营业利润的一半:(3.27+3.85)/2=3.56亿欧元[折合:5.13亿美元]折算入 SONY集团电子业务的话,那么 SONY整个集团的电子业务营业利润在 2007财年上半年达到了: 16.72 + 5.13= 21.58亿美元!!!(电子业务销售收入为本社267亿美元+索尼爱立信公司销售收入的一半(44.78亿美元)=311亿美元。)。电子业务的利润率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 2006年处于低靡时期的核心电子业务不足 1%的利润率)

SONY业绩报表中说得很清楚,其核心电子业务的利润来源主要是:http://www.watch.impress.co.jp/av/docs/20071025/sony.htm(第5段最后一句说得非常明确了):
利益額の順番では、デジタルカメラ、ビデオカメラ、システムLSI、PC、放送業務用機器。

翻译过来就是利润顺序为:DC、DV的影像事业; 半导体元器件事业; 计算机的PC事业; 广播级的专业用器材业务!



SONY 2007第一财政季度(2007年4月1日--6月30日)各分社业绩结算:[img]
http://www.sony.co.jp/SonyInfo/IR/financial/fr/viewer/07q1/slide/04_slide.html
[/img]

SONY 2007第二财政季度(2007年7月1日--9月31日)各分社业绩结算:
http://www.sony.co.jp/SonyInfo/IR/financial/fr/viewer/07q2/slide/04_slide.html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00:39 编辑 ]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1 00:01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23:26 发表


4K投影机明年各大投影制造商都会推出 说骚你SXRD 4K表现到底如何 CELL工厂也卖给东芝了 和对手DP 和 巴可 4K用德州仪器DSP处理器比过再说谁技术强不强
DLP玩 4K??? DLP和 LCoS比分辨率,那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现在 DLP正常情况下要影院放映用 DLP芯片的 2K(2,048 x 1,080、220万像素)的尺寸为:1.2英寸。 SXRD 的 4K(4,096 x 2,160、885万像素)芯片为:1.55英寸。

用下你的大脑! DLP要做到 885万像素要多大显示芯片???(以现在微显示芯片工艺来说这现实吗???)。 超过 3英寸的微显示芯片(老大,那三片式的光学引擎要多大。这种成本即便是专业应用在市场上也只有死路一条!)

DLP要发挥自己高亮度的优势,利用多台拼接来实现高分辨率。如果以自身技术最大的技术难点分辨率和人家 LCoS技术最擅长的高分辨率来竞争(那岂不是往枪口上撞!用自己的特短对捍人家的特长)

如果使用 3英寸的芯片,那 LCoS 可以达到:6K x 3K的分辨率咯......(你 DLP在分辨率上能和 LCOS相提并论吗?)

LCoS技术早在 2003年的时候就实现了 4K技术(当时是 JVC的 D-ILA; SONY的 SXRD在 2004年达到 4K)。DLP如果要能玩 4K早就玩了,不用等到现在!以可以接受的微显示芯片尺寸对应的光学引擎和光机大小的极限来说,微显示芯片的三片式系统一旦每片芯片尺寸超过 2英寸就基本没有实现的市场价值了!

DLP机的三片机型为何价格降不下来你知道吗?因为目前即便是民用的 1080p(1,920 x 1,080)芯片,DLP如果不使用插值要真实达到的话也必须使用 0.95英寸的芯片(而人家 SXRD技术的 1080p民用芯片的尺寸只有:0.61英寸,几乎比 DLP芯片小了一半。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三片式结构 SXRD的光学引擎与光机的大小及镜头口径要小和简单得多)

老兄你到底懂不懂啊......!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00:10 编辑 ]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1 00:29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0 23:26 发表


233了! 同样是VC-1的MI3和300斯巴达 VC-1 HDDVD VS BD版本对比评测一大堆.... 理论家先生

4K投影机明年各大投影制造商都会推出 说骚你SXRD 4K表现到底如何 CELL工厂也卖给东芝了 和对手DP 和 巴可 4K用德州仪 ...
关于 CELL工厂出售的事情, CELL工厂那点料又不是 SONY核心元器件部门的核心业务! SONY元器件事业部的核心业务是:CCD(占全球市场分额超过一半)、CMOS、SXRD、HTPS 等传感器和感光微显示芯片业务(CELL那点东西和 SONY的 CCD、CMOS、SXRD、HTPS核心事业比算不了啥)。

出售 CELL也正是表明,SONY将来在元器件半导体的投入重心将是其核心的传感器 及 微显示芯片!

关于 CELL 和 RSX图像芯片采用外包的方式是最直接和有效果的提高利润减少生产成本的办法!(多数开发类企业都采用外包,显示芯片企业 Nvidia 和 ATI的芯片是 100%外包给生产, AMD的 CPU超过一半的供货也是全部外包生产)。生产线是属于体力密集型的制造类物件(相对附加值很少)。研发中心才是脑力密集型的真正高附加值的需要大力投入的。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1 00:57

我操,半导体生产线是体力密集型产业  这行当混了这么久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不知道Foundry上需要多少体力:D 楼上听说过德仪么?英飞凌么?这些都不是外包哦。不过术业有专攻,我不怪你。:D只是你想给索尼卖CELL事件翻案恐怕没戏啊。

[ 本帖最后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1 01:00 编辑 ]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1 12:37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00:29 发表


关于 CELL工厂出售的事情, CELL工厂那点料又不是 SONY核心元器件部门的核心业务! SONY元器件事业部的核心业务是:CCD(占全球市场分额超过一半)、CMOS、SXRD、HTPS 等传感器和感光微显示芯片业务(CELL那点东 ...
GOOGLE理论家先生你除了知道CELL能模拟地球外对SONY来说还有哪些应用么
作者: 麦香鸡翅    时间: 2007-11-11 12:40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1 12:37 发表


GOOGLE理论家先生你除了知道CELL能模拟地球外对SONY来说还有哪些应用么
缩了!
缩了!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1 12:47

引用:
原帖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1 00:57 发表
我操,半导体生产线是体力密集型产业  这行当混了这么久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不知道Foundry上需要多少体力:D 楼上听说过德仪么?英飞凌么?这些都不是外包哦。不过术业有专攻,我不怪你。:D只是你想给索尼卖CEL ...
半导体的制成工艺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开发(但 这一部分研发SONY明确表示将进行自主开发并不打算放弃,因为需要对外包生产线进行技术能力的评估)。

德州仪器我比你熟悉的多,因为我作为视频电子爱好者对投影产品很着迷,对 TI 的DLP、SONY、JVC的LCOS 等的了解自然对 德州仪器非常熟悉。

关于德州仪器其 DMD晶片的确从来不会外包生产,但它的逻辑 LSI也有大量的外包情况。TI 近 40%的 DSP产品全部由台湾联电代工! SUN开发的Sparc处理器,是由 SUN指定TI 代工的,而TI又将代工合同一部分交给了联电!

另外 TI除了联电,还有另外两家巨大的代工工厂:特许半导体,台积电。只不过 TI不是像 Nvida、ATI 那样全部代工,而是一部分自己生产一部分代工生产。

代工生产是目前半导体工业中一个大势所趋的发展方向(这能最大程度的节省生产投入,厂家只要出非常有限的代工费就能获得与自己庞大投入后相当的生产能力,何乐而不为)。

关于SONY将 CELL生产线出售给Toshiba《日经BP》的权威报道上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
http://china.nikkeibp.co.jp/china/news/semi/semi200711090116.html

“能用尖端工艺制造的产品太少” 索尼副社长谈出售“Cell”生产设备的原因



【日经BP社报道】


索尼执行董事副社长、负责半导体及组件业务的中川裕
  “今后,不管投资多么先进的逻辑工艺,能够应用该工艺制造的产品却不够”。索尼执行董事副社长、负责半导体及组件业务的中川裕,在解释将该公司位于长崎的“PS3”微处理器“Cell”的生产设备出售给东芝的原因时做了上述表示(参阅本站报道)。

  本来,索尼计划除PS3外,还将把Cell应用于电视机以及数码家电等更多领域的产品,以提高生产线的利用率。但PS3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Cell是专门面向游戏机设计的,因此丧失了通用性、很难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结果,维持生产线的高开工率就很困难,从而自主生产的优点就不存在了。虽然如果把最尖端生产线像半导体代工厂商那样来使用,就可以提高开工率,但“那不是索尼的工作”(中川)。

  中川指出,“凡事以Cell为前提”这样的想法有问题。本来应该根据作为最终目的产品来选择元件,但如果优先考虑的是Cell的话,“那就本末倒置了”(中川)。

  今后索尼将利用自己在美国IBM的美国工厂内的生产设备,以及位于长崎的与东芝的合资公司来生产Cell。各工厂如果继续朝着45nm工艺来提高工艺水平的话,完全可以保证Cell的产量。

  关于研究开发,索尼将退出与IBM和东芝共同推进的32nm工艺开发项目。退出时间尚未确定,预计2008年度内还将继续合作开发。之后,不再追求特定工艺技术,而是自主进行最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之所以作出上述决定,原因是该公司认为在利用外部的半导体代工厂商时,自己要具备评估工艺的技术能力。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1 13:40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1 12:37 发表


GOOGLE理论家先生你除了知道CELL能模拟地球外对SONY来说还有哪些应用么
看问题要分清楚主、次! CELL并不是SONY主要从事的半导体元器件业务。SONY只不过将 CELL做了类似Nvidia 和 ATI的 G系列及R系列的显示核心那样的外包生产决定。这在半导体界是再平常不过了!值得大惊小怪吗!!!SONY的CELL外包 和 Nvidia的 GeForce产品外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模一样的模式!(只不过SONY的外包工厂是自己和Toshiba合资的半导体公司,SONY还占据 40%的股份[还不是完全的代工概念],类似Nvidia、ATI、AMD等公司的外包行为才算完全的外包,它们是将生产合同交给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台积电 或 台联电 等企业)。

SONY旗下的半导体研发中心细分的话总共分为:
1:厚木技术中心(这里是SONY最早建立也是目前SONY最大的半导体与元器件研发中心;1962年建立的SONY技术最核心的研究机构“中央研究所”就设在这里!厚木中心从30年前就开始从事SONY旗下的 CCD、视、音频元器件装置的开发和生产)

2: 熊本技术中心(CCD、CMOS、SXRD、HTPS等都在熊本中心开发生产)

3:长崎技术中心(主要从事:PS系列游戏机相关LSI的研发和生产;这次出售给 Toshiba的就是长崎技术中心下属的 Fab2工厂的生产设备)

4:国分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各类摄像机、数码相机、各类电视等用的IC元件及CCD的制造生产)

5:大分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外部元器件的制造和生产;与 Toshiba合资的 PS2元件制造公司也建立在大分[PS2相关的部分也将在合同到期后转卖给Toshiba])

6:ST-LCD(SONY与丰田公司下属的丰田织机合资的专门从事 LTPS[低温多晶硅]元件 及 OLED面板等元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随着SONY的全球第一台11英寸的OLED产品的量产,SONY最近已经将与丰田公司合资的此公司的股份部分收购,目前SONY在 ST-LCD的股份持有量为:86%)

7:SONY白石半导体中心(SONY拥有100%持股比例的独资半导体生产基地。主要从事蓝光激光录放设备的蓝色二极管的开发与制造)

以上就是 SONY元器件事业部的 7大元器件与半导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的全部情况!而出售给 Tosbiba的长崎技术中心的的 Fab2工厂实际上也仅仅是 SONY元器件事业部旗下九牛一毛的非核心事业的一部分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13:44 编辑 ]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11 14:16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0 23:38 发表


说话要讲究真凭实据!没错,目前 SONY利润比不上主要以闪存及半导体元件业务赚钱的三星!

但和其它的主要以电子业务为主体(Panasonic、Toshiba、SHARP、日立、三菱电机等)的企业相比,SONY在最新一期的 2007年度上半年业绩报表中依然是利润最高的!
利润比不过就说和其他电子业务企业比算是高的?你怎么不和TCL,联想比?总有比的过的
列举技术干嘛?说明SONY技术力强?是不是去查下MS的专利和技术研究所啊,西门子在高端医用领域SONY也来比比
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1 16:53

引用:
原帖由 冰yu 于 2007-11-11 14:16 发表

利润比不过就说和其他电子业务企业比算是高的?你怎么不和TCL,联想比?总有比的过的
列举技术干嘛?说明SONY技术力强?是不是去查下MS的专利和技术研究所啊,西门子在高端医用领域SONY也来比比
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
你的理解能力太低,我没有否认三星这两年利润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SONY从去年年底基本已经走出低谷!我举其业绩报告的目的是要明确,目前 PS3无论怎么亏损,因为占据 SONY年销售额 70% 的核心电子业务已经基本复苏,恢复了正常的盈利水平,所以 PS3的亏损对目前 SONY来说依然可以应付自如。

就好比 2007上半年的情况, PS3 亏损额为 12亿美元;但 SONY的核心电子业务却盈利 21亿美元。再加上 SONY电影、音乐、金融等事业部的正常盈利,所以虽然 PS3亏损 12亿,但  2007年上半年 SONY的纯利润依然达到了 本社 12.5亿美元(加上独立结算的“索尼爱立信”的上半年纯利),整个 SONY集团上半年的纯利润依然实现了:17亿美元)。这个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6倍之多(本社纯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1倍)。这说明虽然 PS3在巨大亏损,但 SONY其它业务都在非常稳定的恢复与良好的发展之中!

核心电子业务营业利润本社:16亿美元,算入“索爱”业绩的一半达到:21亿美元(与 2006年同期相比业绩增加了 13倍!)。可以说核心电子业务发展势头非常良好!而SONY的股价相对最低靡时的 2003年也翻了 300%!

以上就是我要说明的问题!


至于你说啥西门子医疗设备!我看你也不用把医疗设备拿出来唬人,你对 SONY了解的太少!知道 SONY下属的 “SONY专业系统机器制造公司”吗(Sony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rprrtion)???知道它是干马的吗?

它是从事最尖端的 三维大型激光造型系统(比如:飞机发动机的激光固体造型仪、 汽车发动机的固体激光造型仪等等)、深紫外激光探测系统 及 最高精密度的nm半导体检测系统的机器制造的!所开发与制造的都是上千万美元的大型顶级工业设备!

麻烦去看看它的网站介绍吧:http://www.sonysms.co.jp/e/products/index.html

知道下面这个东西是干马的吗???(深紫外激光半导体探测系统)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17:13 编辑 ]
作者: doubeizhucele    时间: 2007-11-11 17:24

我觉得ls真是强人。。。。我被唬住了,请受在下一拜
作者: VW60    时间: 2007-11-11 19:21

LSS不会是家电的某人吧~
作者: VW60    时间: 2007-11-11 19:23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1 12:37 发表


GOOGLE理论家先生你除了知道CELL能模拟地球外对SONY来说还有哪些应用么
真可怜~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11 20:29

没劲,你和SONY脾气一样,只顾自说自话,完全搞不清这贴主题是什么
没人否认SONY的专业度和技术力
运一堆资料砸人,搞得好像只有你知道有SONY这公司似的
SONY也涉及搬家业务么
作者: van601030    时间: 2007-11-11 20:40

这东西 没人能保证常胜
无论标准还是产品 都一样
作者: adolzero    时间: 2007-11-11 20:45

楼主.

SONY赢了CD,DVD时代作了让步也赢了..怎么看现在BD的赢面也不小...
作者: liuyicheng    时间: 2007-11-11 20:54

我知道了,某人就是家电论坛的那个谁。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1 21:25

呵呵 回来看了一下连医疗设备也出现了 本来想说说DLP和LCOS实际产品的优缺点~~~

好吧 你自己继续扯吧!! GOOGLE饭

[ 本帖最后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1 21:44 编辑 ]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1 23:46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12:47 发表


半导体的制成工艺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开发(但 这一部分研发SONY明确表示将进行自主开发并不打算放弃,因为需要对外包生产线进行技术能力的评估)。

德州仪器我比你熟悉的多,因为我作为视频电子爱好者对投影产 ...
G了这么久啊,你还没解释为什么是体力密集产业呢?把这个给我G出来吧:D

万年老大的intel为什么没有用这个“大势所趋的发展方向”呢?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2 00:09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1 12:47 发表


自主进行最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
http://www.tgfcer.com/club/viewt ... p;extra=&page=1 :D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2 11:59

引用:
原帖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1 23:46 发表


G了这么久啊,你还没解释为什么是体力密集产业呢?把这个给我G出来吧:D

万年老大的intel为什么没有用这个“大势所趋的发展方向”呢?
那些拥有庞大生产能力的企业,其拳头的主力产品通常不会代工! Intel的主力产品 CPU是没有进行代工,但其芯片组等周边产品却多是外包给台积电代工制造的。

另外像TI的拳头产品:DLP晶片属于商业机密,就算有人想代工,TI也不会同意。(但其其它的产品近一半也寻求代工)

SONY的拳头产品是:CCD、CMOS等传感器 和 SXRD、HTPS等类似DLP的微显示芯片!(你见过 SONY把 CCD 或 SXRD这样的拳头产品找外部厂商代工的吗???SONY的 CCD供货量几乎占全球市场供应量的一半,即便有如此大的产能压力,SONY也从类没有将这种核心事业找代工的想法)!归根结底CELL只不过是供应其公司年销售额 10%的游戏部门的部件,并不属于其主力电子事业的核心。这类非核心事业为了节省成本获得更大利润找人代工非常正常!


至于像 AMD、Nvida、ATI 等连核心的产品也基本都寻求代工的原因(Nvida、ATI 是因为本身只做严发,而不设厂生产,所以自然全部产品都进行代工)。而 AMD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产能问题,自己的生产力满足不了市场的足球,所以只能找拥有庞大产能的台湾半导体工厂进行大份额代工(如果 AMD自己的产能达得到的话,其核心事业也未必会外包生产)。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2 12:02 编辑 ]
作者: ffcactus    时间: 2007-11-12 12:31

在强人面前, 这帖简直是惨不忍睹。
作者: nullsign    时间: 2007-11-12 13:12

LZ你看,把GK都引出来了。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2 13:56

引用:
原帖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2 11:59 发表


那些拥有庞大生产能力的企业,其拳头的主力产品通常不会代工! Intel的主力产品 CPU是没有进行代工,但其芯片组等周边产品却多是外包给台积电代工制造的。

另外像TI的拳头产品:DLP晶片属于商业机密,就算有人 ...
哈,前后自抽,你不脸红?SONY没有有庞大生产能力?CELL不是核心产品?不是核心产品是因为PS3卖不动吧:D

输了就是输了,不要输了还说:“没什么,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这就让人不耻了。

18.1亿美元投资相当于SONY07财年营业利润的2.5倍,对于SONY绝非如你所言般是九牛一毛,你只会摆摆资料但是说理还是不够的。当然对GK来说也没有什么理好讲的了

[ 本帖最后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2 14:00 编辑 ]
作者: 光荣与梦想    时间: 2007-11-12 17:56

引用:
原帖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2 13:56 发表


哈,前后自抽,你不脸红?SONY没有有庞大生产能力?CELL不是核心产品?不是核心产品是因为PS3卖不动吧:D

输了就是输了,不要输了还说:“没什么,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这就让人不耻了。

18.1亿美元投资 ...
有你这么分析问题的吗???一个企业的的业务是否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要看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起码的企业的基本运营常识都没有还在这里和我老人家叫板!

Intel 和 AMD除了开发 CPU 也有制造闪存,但你不能说因为这两个企业从事闪存业务就把闪存也归纳为 Intel 和 AMD的核心业务(闪存在它们的销售额中才占多少份额)

本田除了制造汽车也制造摩托车,但其摩托车的业务量还不足汽车的 1/5(莫非因为它制造摩托车就说摩托车也成了本田的核心业务)

这是 SONY 在 2007财政年度的第 2财政季度(2007年 7月1日--9月31日)各事业部的业绩报告,你眼神应该没有问题吧,日文看不懂我给你翻译一下:



第一项是电子部门业绩,销售额为:16,631亿日元(约折合:145亿美元)

第二项是SCE游戏业务部门业绩,销售额为:2,434亿日元(约折合:21亿美元)

第三项是电影业务部门业绩,销售额为:1,896亿日元(约折合:16亿美元)

第四项是金融部门业绩,销售额为:1,575亿日元(约折合:13亿美元)

第5项是其它业务......

后面的两个统计是合资公司(SONY占 50%股份)“索尼爱立信”的业绩,销售额为:3,108百万欧元(也就是:31.08亿欧元)

最后的是 SONY与BMG合资的 SONY-BMG音乐唱片公司,销售额为:851百万美元(也就是:8.51亿美元)


按照比例, SONY电子业务占SONY第二财政季度整个公司销售收入的:70%左右!

而游戏业务只占 SONY整个公司销售收入的 10%左右!!!

这 10%的业务量啥时候变成 SONY的核心业务了???

对CELL生产线的投资还是出井伸之在位时的老黄历!斯汀格上任后几乎将出井伸之之前的全盘计划都否定,委任在SONY集团技术出身的中钵良治为社长主管所有集团的硬件技术类业务。中钵上任后就秉承 CEO斯汀格的作风逐渐突出核心业务而从非核心业务的先后 18个业务领域中逐步撤退! CELL与RSX生产线便是其中之一

一个区区的 PS系列只不过占据 SONY集团总销售额的 10%,用 CELL这样一条生产线去生产这区区10%的业务量所使用的元件这不是浪费和效率低下又是啥?

这10%的业务量所需要的元件以廉价和节省成本的方式以外包方式来运作,无论对SCE来说还是对SONY整个集团来说都是一个极其节省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手段


[ 本帖最后由 光荣与梦想 于 2007-11-12 18:24 编辑 ]
作者: solopain    时间: 2007-11-12 18:15

引用:
原帖由 BIOer 于 2007-11-9 13:02 发表
PS1 PS2都被打败了
可不么
作者: zxr007    时间: 2007-11-12 22:35

tg真正的实力派索饭出现了。。众反索饭饭们似乎抵挡不住了。呵呵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2 23:31

引用:
原帖由 zxr007 于 2007-11-12 22:35 发表
tg真正的实力派索饭出现了。。众反索饭饭们似乎抵挡不住了。呵呵
你认为反索饭有必要和GOOGLE饭较真么?整个地球都得为GOOGLE饭跪下
作者: 冰yu    时间: 2007-11-12 23:50

引用:
原帖由 zxr007 于 2007-11-12 22:35 发表
tg真正的实力派索饭出现了。。众反索饭饭们似乎抵挡不住了。呵呵
除了列出SONY的高尖技术没什么对本帖论题有营养的东西
完全就是模糊焦点
比索尼高端的公司一抓大巴,这样比没什么劲
用什么说明PSP为什么不用闪存用UMD?PS3用普通CPU和DVD提前一年已经秒杀XO了为什么还要苦等一年用CELL和DB被人秒?
索尼在做标准上我没意见,但在整个的推广上始终存在问题
作者: zxr007    时间: 2007-11-13 00:09

引用:
原帖由 小岛秀夫 于 2007-11-12 23:31 发表


你认为反索饭有必要和GOOGLE饭较真么?整个地球都得为GOOGLE饭跪下
呵呵。。作为旁观者,从上面的互相辩论/举证来看。似乎你这个派系落于下风。。继续继续。。
不用转移话题,把矛头指向偶。。

有话还是和那位说比较好。。期待各位精彩的辩论内容。。

[ 本帖最后由 zxr007 于 2007-11-13 00:10 编辑 ]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3 00:17

企业基本运营常识?  
哈,你真搞笑啊,拿出07Q2的数据来说明PS不是核心业务?自己去看看历年的财报吧。
http://www.sony.net/SonyInfo/IR/financial/ar/Archive.html

SONY的重心是电子没错,但是别忘了前几年一直被三星蹂躏着,而SCE才是SONY集团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比如03年度Sales and operating revenue占整个集团61%的电子部门其Operating income只占12%,而占12% Sales and operating revenue的SCE却有48%的Operating income,04~05电子部门更是持续亏损。

看看真正的业界对此的看法相信会让你闭嘴:
The move is a major break from Sony's previous strategy to develop and manufacturing core chips internally, a philosophy that remains a top priority for rival consumer electronics giant Matsushita.
摘自:http://www.eetimes.com/showArticle.jhtml;jsessionid=3CMOBIYI5S1ZAQSNDLRSKHSCJUNN2JVN?articleID=201806724

下面是中文的照顾一下大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625571.html?fr=qrl3

CELL项目基本上亏损掉SONY两年的净利润,到你嘴里就成了九牛一毛了,SONY老大自己都言辞相当的谨慎,你真牛啊。

[ 本帖最后由 心之一方 于 2007-11-13 00:22 编辑 ]
作者: 上杉不谦信    时间: 2007-11-13 02:13

矮子里找将军~~~~~在家电部门都亏损的时候,游戏部门的利润就会突显出来~~~~~
但是当家电部门正常赢利的时候,游戏部门和家电部门比下看看~~~~~
作者: 心之一方    时间: 2007-11-13 12:18

引用:
原帖由 上杉不谦信 于 2007-11-13 02:13 发表
矮子里找将军~~~~~在家电部门都亏损的时候,游戏部门的利润就会突显出来~~~~~
但是当家电部门正常赢利的时候,游戏部门和家电部门比下看看~~~~~
这话你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对于SONY这样的大集团来说,当年久多的上台就已经说明了一切,SCE不是核心只是因为PS3的失败而已,想想也真是好笑,现在索饭已经急于证明PS不是SONY的核心了,那你们想说明什么呢?狡兔死走狗烹么?
作者: 小岛秀夫    时间: 2007-11-13 12:26

引用:
原帖由 zxr007 于 2007-11-13 00:09 发表


呵呵。。作为旁观者,从上面的互相辩论/举证来看。似乎你这个派系落于下风。。继续继续。。
不用转移话题,把矛头指向偶。。

有话还是和那位说比较好。。期待各位精彩的辩论内容。。
啥?落下风了  偶说的又不代表微软 德州仪器 巴可 DP 西门子 这些全球500强厂商(或以外的)真实技术实力 况且真实技术力不是GOOGLE饭能狗狗到的
作者: doomking    时间: 2007-11-13 12:27

MD和MP3争,失败
CRT和LCD争,失败

楼主真可爱
作者: 萝卜    时间: 2007-11-13 12:39

呵呵,好吧,这贴有意思,我来玩玩
作者: jackyzoo    时间: 2007-11-13 17:48

楼主,sony没有赢过格式之战吗?
作者: freesound7910    时间: 2007-11-13 18:27

我认为某人就是家电某超级索饭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