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64 12345
发新话题
打印

[新闻] 从开发和宣传成本规模探讨3A、3I、独立3A、小品游戏在不同时代的区别

首先要说的是术语,其实连术语意义的绝对统一都是不存在的,哪怕在国外都是如此
按照维基的说法,3A这个概念在美国从90年代就开始用了,一开始的源头是美国学校的成绩系统(A最高,F最低),3A代表最高分

但后来3A这个词真正开始泛滥是PS3时代,在游戏发售前就鼓吹3A,鼓吹的主要是开发和宣传成本高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3A不再是“最高品质”的代名词,变成了“高成本”的代名词,成了一个中性词汇
这也和现在论坛吃瓜群众的感觉一致,因为3A现在早就不是纯粹的褒义词了,很多时候甚至是嘲笑某个游戏“烧了这么多钱还这么无聊”的意思
这个词汇的变化和电影界的“大片”(Blockbuster)是一致的,当你看到盗版电影网站描述写着“20XX最新科幻动作猛片”的时候,也不代表这个烧了很多钱的电影就一定好看

最新衍生出来的概念异议倒是比较少
3A+代表服务型3A,也就是持续更新的3A游戏
3I是高成本独立游戏的意思,相当于所谓的“独立3A”,这两个词都是地狱之剑提出来的,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忍者理论发明的
最近很多人所说的2A,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有人跟我说是国内),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
但“中等游戏”这个词存在很大争议,我基本不用,原因么,下面我会详细解释

即使抛开通货膨胀不谈,游戏开发经费本身也在不断增长
地狱之剑那种接近1000万刀的开发成本,在PS2时代可以算真正的3A,在PS3早期也算,但在PS3后期就肯定不算,到了PS4时期就更不算了
实际上,在今天,3000万的纯开发成本,算不算3A都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上面说的是动作和打枪这种成本较低的类型,比如战争机器1如果抛开引擎研发费用不谈,游戏本身开发也就用了1000万
但是FF7光开发就用了4000万,因为需要购入很多新设备,研究很多新技术,光是软硬件工具的投入就花了2000万,作为RPG内容也多
不过因为摩尔定律的原因,FF9画面更好但也只用了4000万,FF10则只有3230万

谈到开发成本FF7这个坎是肯定绕不过去的,因为其他类型游戏就算是COD,也要到MW2这种PS3中期作品才能达到这个级别
但是在宣传成本方面,第一个带来质变的门槛是Halo 2,广告费8000万,也是从Halo 2开始游戏界出现了首发成绩超过电影的情况,这也是第一个在电影院放广告的游戏
严格意义上讲,从PS1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广告费比开发费更高的情况,但高出这么多,在Halo 2之前是没有的
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发展到MW2的开发成本5000万(这是合理的),广告费2个亿(这就有点过分了),其实已经很病态了

那么3I,或者说独立3A,现在的生存空间是什么呢
首先下载平台的出现让游戏的定价更灵活了,可以不设在60刀一档,而是40刀一档,这样就算游戏本身的内容无法跟3A竞争也没关系,反正首发价就便宜一截,PC上最近几年有很多这样的作品
其次你卖60刀也成,但你最好是“类型孤儿”,也就是说这个类型现在就只剩下你一个活着,没别的选择,NAMCO现在就靠这个混饭,比如刀魂6和皇牌空战7

然后说说一些主观性比较严重的争议
首先就是有些游戏的规模和预算比较模糊,比大部分3I高,又比3A低
比如杯赛那堆二线单人游戏,类型本身不独特,但风格比较独特,曾经混的不错,但在2017年集体滑铁卢,因为本身不像类型孤儿那样特色鲜明,这条路现在不太好走
这些游戏究竟算3A还是算3I,可以说杯赛自己都很难搞清楚,玩家自然更搞不清了,但他们又不是类型孤儿,所以拿来和3A做对比,就比较吃亏

另外就是那些3D化的互动电影,暴雨当年开发2180万,宣传3040万,在PS3中期算是3A级别
但是底特律开发也就3000万,在今天已经不算典型的3A了,也许算是3I,结合实际情况也可以理解
因为底特律画面虽好但在PS4独占里还算不上拔尖,游戏玩法简单,省去了很多交互方面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天堂的游戏算不算3A,也要看你怎么理解3A这个词
如果你认为3A代表最高品质的褒义词,那么即使荒野之息和奥德赛的画面在Switch上都不算最好,但他们依然是3A,因为评分最高
但如果你认为3A仅仅代表各方面成本高昂的中性词,那么这两款游戏的开发和宣传成本也许能摸到3A的边,但肯定不是3A里最高的
然而,这两个游戏的开发规模无法归类到3I级别,这个是没有异议的
当然任天堂过去还有些面向LU的奇葩,就是脑白金那种开发成本很低但宣传费用极高的存在,在今天这就不算奇葩了,因为很多手游页游也这么搞了

另外就是小品游戏,或者说戏称的“4399”,与3I之间的区别,也是有争议的
最典型的就是洛克人11,玩法是传统的2.5D横版,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内容都比同类的2.5D游戏强出一截,所以其他游戏只卖15刀或者20刀,卡婊敢卖30刀
这样的作品开发成本就算不到1000万也得有700万,放PS2时代就是个50刀的全价游戏(参考洛克人X8),但是在今天又肯定不算3A,但绝对算3I
同理,那些几百万众筹的同类作品,也是这个规模,当然那些游戏都达不到洛克人11的画面水准就是了,总是让人怀疑钱是不是浪费了或者私吞了
只有那些卖10刀、几个小时通关的像素游戏,才是真正的小品
如果一个像素游戏能提供几十个小时的游戏内容,那算不算小品我都觉得有争议了,因为在FC和SFC时代,这绝对是大作了

我的个人观点的话,3I未来的前途会比3A更光明,但前提是控制好规模,好钢用在刀刃上,知道自己几近几两,摩尔定律和开发工具的完善是站在3I这个方向的,社交网络的普及也让二线游戏不至于过分依赖广告费
一款游戏卖200万就算成功,那么控制预算,突出优势,即使游戏做的寒酸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比PS2更寒酸,但200万市场还是能保住
反之如果想着非要卖500万,或者1000万,才算成功,否则就不要做,那就容易把一个原本可以延续下去的品牌逼上死路
这就是欧美大发行商除了杯赛都很难搞二线作品的原因,杯赛可以容忍死亡空间安安静静在角落里当一个恐怖游戏,但EA不能
而日本的发行商在这方面看的就很开,也许他们会把一个40刀卖相的游戏卖60刀,但他们吃定了二线市场之后,会允许品牌继续活下去
这就像陨石砸下来之后恐龙灭绝,小型哺乳类苟活是一个道理,现在不太可能出现雅达利时期那种毁灭一个国家游戏界的陨石
但是地区性的火山喷发(某一类3A把自己搞到濒临灭绝,COD类游戏就有这个倾向,现在除了COD本身几乎无人生还,而COD本身也是年年险象环生)还是会有的

当然这不代表着3I人人都能做,现在日本做3I最多,原因也是他们最适应PS2时代的开发规模,这个规模在今天就是3I的规模
日本3I的画面和游戏内容量(注意是量,不是质)肯定是二流的,但是在核心的刀刃上,他们可以把一路传承下来的优点保持一流水准,这些师匠手艺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就像现在也没几个公司做ACT有卡婊的手感
EA筑起了体育游戏的壁垒,日本在其他类型方面也有很多这样的壁垒,不能赚FIFA那么多的钱,但卖个200万还是大有人在的

其实欧美喜欢鼓吹3I的工作室,差不多也是一样的经历,比如忍者理论有动作捕捉和ACT方面的经验,开发地狱之剑自然就比其他公司简单一些,起码捕捉设备是现成的不需要再掏钱,一般的小工作室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而杯赛其实是养着几个各有所长的老害师匠,耻辱擅长沉浸式交互,德军总部擅长B级片叙事,恶灵附身是生化危机精神续作(当然探戈这个分公司在日本)
杯赛的二线单人游戏在2017年集体销量失败,原因到现在也很难说清,如果非要概括的话,我认为还是那句话,掠食和德军总部2有特色,但特色没鲜明到类型孤儿级别,恶灵附身2倒是很好说,背弃了传统,三上甩手不管的直接后果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9-5-26 11:32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alcard 激骚 +1 精品文章 2019-5-26 18:39
  • kill79999 激骚 +1 恭喜发财 2019-5-26 18:15
  • hexagon 激骚 +1 最骚 Rated by wap 2019-5-26 15:19
  • Kilveru 激骚 +1 精品文章 2019-5-26 12:45
  • 愤怒的双翼 激骚 +2 原创内容 2019-5-26 12:06

TOP

国内的那些mmo大作成本是不是也要摸到3A的成本线了?比如逆水寒这种几百人团队多年打磨的产品。



TOP

引用:
原帖由 segasin 于 2019-5-26 10:16 发表
国内的那些mmo大作成本是不是也要摸到3A的成本线了?比如逆水寒这种几百人团队多年打磨的产品。
这我不知道
逆水寒成天吹牛逼吹到我连新闻都不想点
但是就算人力时和欧美相当了,成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工资没法跟美国比,甚至可能比东欧某些国家还低


TOP

日本比如卡婊,可以把生化4移植一百遍,欧美公司在这方面就吃了很多亏。

这种怎么算?

TOP

血之仪式算3i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乐克.乐克 于 2019-5-26 10:25 发表
日本比如卡婊,可以把生化4移植一百遍,欧美公司在这方面就吃了很多亏。

这种怎么算?
欧美现在复刻的游戏也不少了,Halo 1算上各种合集复刻了很多遍,连COD这种年货都开始搞复刻,暴雪那边的RTS也复刻,现在欧美也算是复刻成风
卡婊这种日本公司的核心其实不是旧作复刻,而是新作感觉都像旧作复刻
因为他们信奉“If it's not broken then don't fix it”,会把一个老套路榨干再考虑新套路
所以如果他们觉得某个游戏不成功,也不是单纯的一作销量如何,而是觉得这个套路无法延续下去
但是卡婊这种日本公司敢这么做,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基本功扎实,靠核心竞争力(对于卡婊是手感)就长期贩卖相同的套路

所有这种日本的“高清PS2游戏”都有一个核心竞争力,换到NAMCO那边,皇牌空战7靠的是音乐和演出,刀魂6靠的是手感和丰富的武器
我说“某些方面比PS2更寒酸”指的就是这两个游戏,皇牌空战5还用CG做了一条狗,到了皇牌空战7直接抓只家养金毛来摆拍,刀魂6更是连2P服装都没了

任天堂在Switch上有些二线作品本质上也是Wii或3DS套路的延续,但荒野之息并不是,这是革新作
引用:
原帖由 viewboy 于 2019-5-26 10:27 发表
血之仪式算3i吗
众筹550万,算3I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9-5-26 10:42 编辑 ]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LG
任天堂游戏的宣传费用和主机是连一块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psi 于 2019-5-26 10:33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LG
任天堂游戏的宣传费用和主机是连一块的
你要说荒野之息和奥德赛宣传费不低我相信,虽然我也拿不出具体数据
但是我不觉得他们的广告无孔不入到COD那个级别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9-5-26 10:39 编辑 ]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感觉3I今后还是御三家投资可能性大点,大厂的3I项目表现真的能吸引EA育碧这样的厂商投钱吗?杯赛那些单人游戏明显还是3A下游的水平。
倒是Nordic Deepsilver在这块儿应该会活跃一些,还有P社最近扶的吸血鬼,看着貌似3A,感觉也是独立和3A之间的东西
其实说了这么半天,3I也早没有独立的背景了,已经变成描述中小规模游戏的名词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king8910213 于 2019-5-26 10:4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感觉3I今后还是御三家投资可能性大点,大厂的3I项目表现真的能吸引EA育碧这样的厂商投钱吗?杯赛那些单人游戏明显还是3A下游的水平。
倒是Nordic Deepsilver在这块儿应该会活跃一 ...
3I没有独立背景没错,因为Indie现在也没有独立背景,只要开发规模不大就可以叫Indie,哪怕明确接受了开发商的注资

UBI说过光之子那种游戏他们不会再出了,本质上的原因就是无法像卡婊那样获得流水线式的稳定收益,而卡婊是一定会继续出洛克人的

EA有个EA Indie的产品线,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弄不好说,但目前还没宣布要取消
A Way Out是个低配合作版神海4,这就是典型的3I游戏

微软也会继续弄3I,主要原因就是为了XGP订阅服务,他们近期收购的以忍者理论为首的那一批二线工作室,都是做3I的

杯赛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他们没有成功控制住规模,反而染上越来越多3A的毛病,比如恶灵附身2的开放世界化,即将推出的德军总部新血统也有点隐患
加入PVE COOP我倒是没意见,但是流程居然是“非线性的,有升级系统”的设计,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设计的程度有多深,如果很深的话,我不认为他们能搞好这个东西,新巨人的支线任务就是失败的

[ 本帖最后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9-5-26 10:50 编辑 ]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大乱斗宣传费给我感觉比红帽绿帽都高,反倒是马车没怎么宣传但是卖的最好。

TOP

索尼那一票中国之星的游戏怎么算?独立游戏还是独立游戏以上?像失落之魂这种受到世界观众的游戏恐怕也不多吧?以前的风之旅人这种爆款能给索尼带来多少收益(口碑?)?

TOP

引用:
原帖由 乐克.乐克 于 2019-5-26 10:53 发表
索尼那一票中国之星的游戏怎么算?独立游戏还是独立游戏以上?像失落之魂这种受到世界观众的游戏恐怕也不多吧?以前的风之旅人这种爆款能给索尼带来多少收益(口碑?)?
中国之星有一部分确实算3I
Jounery算不算3I有争议,画面本身不算非常复杂,但是音乐下了大功夫,从成本来说绝对是独立游戏比较高的一个例子
2012年评选的时候就有舆论说Journey这种含着金钥匙的Indie出身和其他作品就不是一个级别,占了很多成本上的优势
类似的还有2016年的Inside

TOP

SE和Capcom是两个极端,SE是能改的坚决改,Capcom能不改的坚决不改
引用:
原帖由 Nemo_theCaptain 于 2019-5-26 10:30 发表

欧美现在复刻的游戏也不少了,Halo 1算上各种合集复刻了很多遍,连COD这种年货都开始搞复刻,暴雪那边的RTS也复刻,现在欧美也算是复刻成风
卡婊这种日本公司的核心其实不是旧作复刻,而是新作感觉都像旧作复刻
...

TOP

prey卖不好首先原因是首发bug太吓人了吧

耻辱2没卖好是真想不明白

TOP

 64 12345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