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为什么现在动画没有以前的质感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I

现在场景很多都用3d,人物又是2d,这个不是精神分裂吗?
为什么还要抱着2d技术不放呢?据说南方公园这个看上去是2d的动画,事实上是用3d做的。当然我是外行,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觉得2d动画真的没有前途,表现力差点火候,关键是一旦画面细节多大动态的时候,成本比3d还高,效果还不如。


TOP

新海诚的质感不是不错么



TOP

cowboy bebop的画面和动作流畅性好到流泪


TOP

引用:
原帖由 xx88 于 2014-7-14 23:26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I

现在场景很多都用3d,人物又是2d,这个不是精神分裂吗?
为什么还要抱着2d技术不放呢?据说南方公园这个看上去是2d的动画,事实上是用3d做的。当然我是外行,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觉得2d动画真的没有前途,表现力差点火候,关键是一旦画面细节多大动态的时候,成本比3d还高,效果还不如。
应该说是很少  3D场景分两种 一种 纯粹节约成本 上来考虑  多为简陋的不行的  例子懒得举了  凡是你看的出的都归类于这种 第二种是从技术上考虑  比如押井守的BLOOD和千与千寻 甚至更早的幽灵公主以及95版攻壳 其中大量运用了CG技术  这种场景一般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去CG化  就是使CG尽可能的接近甚至和手绘完全一样的效果 但这种做法的成本可是比手绘可是贵出多的多了  
2D没前途那是对于美国来说 而在日本 则正好相反 3D真的没前途 3D化在日本其实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有过一次大潮了 因为制作周期简短 且人员需求很少 都被业界认为是将来的潮流而被追捧 一时间各个制作公司相继推出全CG的动画  但结果非常惨淡 观众集体不买账 原因是这个“恐怖谷理论”   具体的请移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6%80%96%E8%B0%B7%E7%90%86%E8%AE%BA
简单来说就是接近人 就越是让人觉得恐怖  但有人要反问美国为何在转变成全3D之后没有进入这个“恐怖谷理论” 这和日本美国的动画风格理念有关 仔细讲会变成长篇大论 简单来说 就是日系专注着型拟人  而美国注重动拟人  型拟人 就是在外形上接近人类  不要说日本动画大眼睛 没鼻子根本不像人 其实这里说的型不是单个部件 而是整个框架 作为一般人来说哦这样是成立的  而美国则是注重在动态中还原人类行为 而在人体框架上则是极尽夸张  你可以回想一下所有美国的3D片  包括已经极度近人的驯龙 长发  冰雪 在头身比例上也做出了调整  这样就避免了 “恐怖谷理论”   
综上所述 其实你就可以发现 日本就是手绘的命  除了少部分如“日本锁国”  苹果核战记“ ”最终幻想“ "越狱兔”这些近乎于转瞬即逝的个例外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我也是这感觉,现在的很多动画,看着都觉得很电脑很flash的感觉,我指的是动画片不是电影,拿回以前的,虽然分辨率差一点,但是手绘的感觉天上地下。
国内flash的喜洋洋,所谓3d的光头强,我看了就觉得堵得慌,孩子还爱看。
有对比难免产生情绪,最近那些个高清的动画片,感觉就是不舒服,没艺术感,反正不爽。
做的比较好的比如JOJO新番,我还比较喜欢。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
引用:
原帖由 @20150000  于 2014-7-15 09:23 发表
应该说是很少  3D场景分两种 一种 纯粹节约成本 上来考虑  多为简陋的不行的  例子懒得举了  凡是你看的出的都归类于这种 第二种是从技术上考虑  比如押井守的BLOOD和千与千寻 甚至更早的幽灵公主以及95版攻壳 其中大量运用了CG技术  这种场景一般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去CG化  就是使CG尽可能的接近甚至和手绘完全一样的效果 但这种做法的成本可是比手绘可是贵出多的多了  
2D没前途那是对于美国来说 而在日本 则正好相反 3D真的没前途 3D化在日本其实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有过一次大潮了 因为制作周期简短 且人员需求很少 都被业界认为是将来的潮流而被追捧 一时间各个制作公司相继推出全CG的动画  但结果非常惨淡 观众集体不买账 原因是这个“恐怖谷理论”   具体的请移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6%80%96%E8%B0%B7%E7%90%86%E8%AE%BA
简单来说就是接近人 就越是让人觉得恐怖  但有人要反问美国为何在转变成全3D之后没有进入这个“恐怖谷理论” 这和日本美国的动画风格理念有关 仔细讲会变成长篇大论 简单来说 就是日系专注着型拟人  而美国注重动拟人  型拟人 就是在外形上接近人类  不要说日本动画大眼睛 没鼻子根本不像人 其实这里说的型不是单个部件 而是整个框架 作为一般人来说哦这样是成立的  而美国则是注重在动态中还原人类行为 而在人体框架上则是极尽夸张  你可以回想一下所有美国的3D片  包括已经极度近人的驯龙 长发  冰雪 在头身比例上也做出了调整  这样就避免了 “恐怖谷理论”   
综上所述 其实你就可以发现 日本就是手绘的命  除了少部分如“日本锁国”  苹果核战记“ ”最终幻想“ "越狱兔”这些近乎于转瞬即逝的个例外
现在美国tv或ova的“2d”动画很不错啊,吸收了很多日本动画人才。dc,漫威各种英雄系列动画比日番好看。

TOP

引用:
原帖由 错乱僧 于 2014-7-15 12:1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

现在美国tv或ova的“2d”动画很不错啊,吸收了很多日本动画人才。dc,漫威各种英雄系列动画比日番好看。
不是吸收 是直接找日本工作室做的代工 这个我记得有纪录片 回去找找还有没  还有创世神通系列找的是韩国  这种组合其实很早就有 也非常多 大力士海格力斯TV版的台本和人设我记得就是写满日文的  
PS 娘炮金刚狼我绝对不接受

TOP

引用:
原帖由 eastwoodwest 于 2014-7-15 11:50 发表
我也是这感觉,现在的很多动画,看着都觉得很电脑很flash的感觉,我指的是动画片不是电影,拿回以前的,虽然分辨率差一点,但是手绘的感觉天上地下。
国内flash的喜洋洋,所谓3d的光头强,我看了就觉得堵得慌,孩子 ...
矢量后的线条的通病 过于清晰了  所以我一直说 传统2D动画 最高720P足够了 DVD标准其实也行了  因为动画不需要那没么清晰  没那么多细节给你看

TOP

引用:
原帖由 20150000 于 2014-7-15 12:41 发表
矢量后的线条的通病 过于清晰了  所以我一直说 传统2D动画 最高720P足够了 DVD标准其实也行了  因为动画不需要那没么清晰  没那么多细节给你看
你去看看2D的攻壳1995,九龙城寨背景1080都嫌低。还有2D的Macross Plus和号称10万帧原画的RedLine,720P只好算是入门级别的表现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amaterasu_gz 于 2014-7-15 13:13 发表


你去看看2D的攻壳1995,九龙城寨背景1080都嫌低。还有2D的Macross Plus和号称10万帧原画的RedLine,720P只好算是入门级别的表现力。
背景 都是手绘图片扫的 要多高就能有多高 但问题是是否和动画协调 才是作为动画最很总要的  就如同楼上所说的 人物如同flash一般突兀  那就是人物背景以及线条不协调造成的  plus你仔细看下  其中跳色和线条抖动问题相当多 当然 那是当时技术以及工艺问题造成的  RedLine的10W张原画 和是否高清的变现力更是没有多大关系 (纠正一个小错误 是10W张 不是10W帧  原画之间所插的动画张数是不固定的 ) 原画数量多 是代表着动作更加的细腻  而RedLine的原画细腻度你可以看一下下面


可以看出是属于相当靠近美式风格的单层阴影结构 并没有多少细节  
总体来说 很高清的动画  行内人看 就是挑刺容易  而行外人也不会多看出多少细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

现在日式动画市场规模对比上世纪90年代是萎缩还是扩大了。为啥技术进步了,电影游戏画面都在进步 动画却给人退步的感觉(当然日系acg相比全世界退化是事实)

TOP

引用:
原帖由 错乱僧 于 2014-7-15 14:1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NOTE II

现在日式动画市场规模对比上世纪90年代是萎缩还是扩大了。为啥技术进步了,电影游戏画面都在进步 动画却给人退步的感觉(当然日系acg相比全世界退化是事实)
退步说实话 并不确切 而是一个蛋糕分给了更多人 ACG A的比重必然会有下降  但全球来看 A和C的比重是相比不降反升的  简单来说几大社是在全球卖版权来吃香喝辣  技术进步 很多时候作为外人看来是不清楚的  一个简单一个例子 现在绝大多数的番剧都是周番  和以前相比快了非常多 而以前 即便是周番 做工和成本上都会相差很多  画面效果上 现在的片子 即便是我也很难找出错误了  而以前  随便拿出一部片子 都能找出一大堆

TOP

真业内!

TOP

引用:
原帖由 20150000 于 2014-7-15 13:49 发表
背景 都是手绘图片扫的 要多高就能有多高 但问题是是否和动画协调 才是作为动画最很总要的  就如同楼上所说的 人物如同flash一般突兀  那就是人物背景以及线条不协调造成的  plus你仔细看下  其中跳色和线条抖动问题 ...
方向错了吧。高清的表现力在于细节的丰富以及细致程度,而不在于人物造型动作的描绘技法。2D动画确实是要多高有多高,但是解像度不足的话,高精度细节的部分就只能糊掉了(当然大部分TV动画没有那么细是事实),例如攻壳剧场版中逐层描绘的石屎森林背景,以及更变态的攻壳·无垢中的择捉岛俯瞰、yx和大宅(严格来说无垢已经不是传统2D)。Macross Plus和RedLine的精细则在于机体的细节描述令人发指,细致到每一个开关、阀门、螺丝、活塞、弹壳……即使是以明快简洁见长的吉卜力,在HD时代也有哈尔的移动城、千与千寻这些在低解像度条件下就无法完全表达的画面杰作。

TV版动画基于成本的限制,绝大部分都无法由始至终地保持一贯的制作水准,甚至在后期经常出现大量崩坏的画面,不过在前期为了保证收视以及后续投资,通常会不计血本地制作一些高水准场面,最典型莫过于精灵守护人,精华全部都在前4话,后面基本可以无视。由始至终都能保持高水准制作的杰作极其稀少,CowBoy Bebop属于其中之一,也是为数不多需要以高清标准重制的TV版动画——无论是赌场还是剑鱼号,都是细节极其丰富的制作,不输与上述众多剧场大制作,其剧场版天国之扉也同样继承了丰富的画面表现力,DVD盒子出来要洗,BD出来同样也要洗。

[ 本帖最后由 amaterasu_gz 于 2014-7-15 14:5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amaterasu_gz 于 2014-7-15 14:49 发表


方向错了吧。高清的表现力在于细节的丰富以及细致程度,而不在于人物造型动作的描绘技法。2D动画确实是要多高有多高,但是解像度不足的话,高精度细节的部分就只能糊掉了(当然大部分TV动画没有那么细是事实), ...
额  上面已经说过了 动画的重点在于 协调感  细节只是画面的一部分  当然喜欢高清并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告诉你 过了一定的清晰度 是没有办法进一步提升你对细节的辨识的   另外 你那么喜欢细节 比起洗碟 更建议你去收原画集以及画集   你上面所说的宫崎骏的御用背景男鹿和雄 的画集非常不错  而动画原画对于非从业者没什么意思 因为都是线画  所以建议收一些你喜欢的作者的综合画集或者设定集  比如 《川元利浩 Artworks The Illusives I 1985-1995 画集》  《川元利浩 Artworks The Illusives II 1996-2005 画集》这两本 包括了他从85年到05年20年间几乎所有参与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20150000 于 2014-7-15 15:2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