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18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大学生,购买电脑为哪般?(《见证》第33期,网易游戏频道)

大学生,购买电脑为哪般

文/尚言

(《见证》第33期: 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33




  全国高校已纷纷开学,有媒体报道,江苏扬州的部分大学,不提倡新生带电脑,带了也不准联网。类似禁令由来已久。五年前,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规定,大一新生不许自备电脑。对中国大学生来说,电脑是辅助学习的工具,还是令人沉迷的游戏机?
  

热衷DIY的高三学生曹博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论父母怎么阻止,孩子总能找到办法接触电脑和网络
  曹博小学五年级时,父亲从公司带了一台电脑回家,想让儿子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有了电脑后,曹博接触了大量游戏。由于使用的多是盗版盘,电脑常因感染病毒而出现故障,曹博不得不抱着电脑到处找人修理。久而久之,他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六年级时,已经能够自己拆修电脑。
  曹博上初中后,父母在家里安装了宽带,希望儿子可以早点接触互联网,开开眼界。起初,在父母的监督下,他只是在学习之余上上网。随着父母工作渐忙,缺乏自制力的他越来越贪玩。父母发现后,取消了家里的宽带,给电脑设置了开机密码,甚至卸下主机电源,以限制儿子玩电脑。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论父母怎样阻止,曹博总能找到办法接触电脑和网络。
  升上高中后,曹博被父母送进了辽宁省的一所重点高中。学校的监管非常严格,整个校区安装有100多个摄像头,平均每条走廊3个,楼内楼外实施无死角监控。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令曹博接触电脑的机会少之又少,他感到很不习惯。
  这个暑假结束后,曹博即将升入高三。年初,为备战高考,学校将课程一口气安排到了大年三十的上午。整个寒假,他只休息了六天。
  父母承诺,如果他能考上好大学,就给他买一台顶级配置的电脑。虽然一度被限制使用电脑,但曹博觉得家人在对待电脑的问题上还算开明。“我们班前几名的好学生,QQ都没有。他们都是变态啊,没命的学习,吓死人,分数更吓人。”
  
曹博成了大家眼中的“电脑小能手”,身边的朋友买电脑时,都会请他帮忙出主意
  除了玩游戏,曹博对编程也很感兴趣,平时常会看一些C++教程方面的视频。他尤其崇拜老外DIY电脑的能力:“我见过老外用4个GTX690,用液氮冷却到零下40度,3DMark破了两万分。”他觉得很牛,自己也学着试验,但条件有限,只能给显卡超频,换些散热系统。
  “现在是夏天,电脑硬件很容易温度过高,特别是玩游戏的时候。夏天电脑黑屏重启多半是电脑过热后的自我保护,一般显卡都能有80度以上,我给显卡换了硅胶片,又搞了冰块,也都有50度了。”曹博一聊起DIY的话题,就滔滔不绝。
  如今的他已是大家眼中的“电脑小能手”,身边的朋友买电脑时,都会请他出主意,谁家的电脑出了什么问题,也会找他帮忙修理。曹博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我们这边修电脑的上门费就要30元,我们小区认识我的人,电脑有什么小毛病,比如黑屏、装系统什么的,都是找我修的,一分钱也不用花。”
  曹博也听说了国内部分大学不准新生带电脑入学的事情。暑假补课时,一名大四学生告诉他,自己所在的学校没有网吧,没有校园网,学生在宿舍上网需要自己到移动厅办理宽带业务。曹博觉得很诧异:“我父母都认为电脑是学生的必备品。时代发展这么快,特别是IT行业,学校不支持电脑和互联网,那学生毕业后岂不是成了傻子?”
  被问到如果他将来要上的大学也有类似规定怎么办时,他回答说:“我会换校,你信吗?”
  

想当设计师的大一新生洋洋

  
孩子上大学前,父母觉得没必要为他购买电脑,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
  洋洋今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本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父母准备给他添置一台电脑。他们觉得,现在的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电脑。洋洋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电脑和互联网更是知之甚少,他们只是盼着孩子考上大学后,能找一份好工作。在他们看来,电脑是找到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中学时,洋洋用的一直是家里的一台老式电脑,亲戚淘汰下来的产品。孩子上大学前,父母觉得没必要为他购买新电脑,因为担心影响学业。
  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洋洋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但父母没给家里安装宽带,也很少允许洋洋开电脑。洋洋经常以看望奶奶的名义,去老人家那里上网。洋洋的奶奶今年80多岁,和大儿子住在一起,几年前家里开通了宽带。老人不懂什么是互联网,以为是一种会上瘾的游戏。但她惯着孙子,舍不得责备,便由着他在书房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升上高三后,洋洋成为一名美术艺体生,这是国内大多数学习不优秀的孩子的第二选择。好在洋洋喜欢美术,他对设计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做一名网站设计。设计师的工作离不开电脑,而且对电脑配置的要求很高,但家里现在还不可能给他买一台顶配的电脑。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洋洋提出要买台电脑带去学校,母亲自己做主把电脑买了回来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洋洋提出要买台新电脑带去学校,母亲自己做主把电脑买了回来。选购时,母亲询问过身边懂行的同事,她知道现在电脑配置淘汰得很快,儿子的专业有需要,又爱玩游戏,所以得准备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
  母亲不懂装机,也没听说过其它大品牌,只知道联想在国内的口碑不错。于是,在大家的推荐下,她选了一个型号,花了四千多块钱把儿子的电脑问题给解决了。洋洋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台电脑的型号,配置挺符合自己的需求,心里总算踏实了点。
  洋洋以前也听说过部分高校不允许大一新生带电脑入学的事情,还特地跟学长打听过情况,当了解到他考取的这所学校没有类似规定时,才安了心。他觉得自己学的既然是设计专业,电脑肯定是必需品,学校如果禁止学生带电脑的话,完全没有道理。
  这些天,洋洋已经开始为入校做准备了。大一新生8月15号开始军训,他注意到自己的新舍友们也都带了电脑过来,学校还可以办理校园网。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洋洋充满了期待。
  

没买电脑的大四学生陈彬

  
学校虽然安排有计算机课程,但几乎都被文化课挤占,偶尔可以上机,也是枯燥地练习打字
  陈彬家有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是他高二时父亲买回来的。上大学前,陈彬从未用过这台电脑,一来因为家里管教严格,没给他安装宽带;二来他觉得这台电脑的配置太差,玩游戏跟不上需求,索性就不玩了。
  中学时代,陈彬被父母安排到寄宿学校就读,只有周末可以出校。当时,学校虽然安排有计算机课程,但几乎都被其它文化课给挤占了,即便偶尔可以上机,也是枯燥地练习打字,无法联网。陈彬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小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那时的陈彬迷上了一款竞速类网游,周末离校时,他常常和同学溜去网吧玩,有时甚至会通宵。他对自己的技术很得意:“半职业,距离职业选手还有点差距,但虐路人没问题。”
  父母知道孩子会去网吧玩游戏,也经常劝告他,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只能由着他去。好在陈彬对游戏并不痴迷,“就是玩玩”。
  
晚自修时间,指导老师会去寝室巡视,发现学生玩游戏,发白卡以示警告,并记入德育考评
  大一入校后,陈彬听说学校有规定,新生一律不办理校园网业务。父母也不想给他买电脑,在他们看来,少了监管,孩子肯定会沉迷网络,耽误学业。于是,刚入学的陈彬和其他舍友一样,打消了买电脑的想法,想上网就去网吧。
  升至大二,可以办理校园网了,陈彬的舍友们陆续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宿舍六人,网络插口只有四个,不够分配,所以网吧仍然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场所。
  舍友们的笔记本电脑清一色是用来玩游戏的,在陈彬心里,电脑早已和游戏画上了等号。“爱玩游戏的同学,普遍用电脑比较多,用来学习的真没发现。”他说,“学校晚上十一点断网,早上六点再开通,有的同学每天六点就爬起来做日常。”
  三年来,除了查阅资料时会偶尔借用别人的电脑外,其余时间,陈彬都是拿着手机上网。家里一直没安装宽带,父母并不认为互联网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帮助。
  陈彬所在的大学,对于“新生不予办理校园网业务”的解释是:大一新生必须上晚自习,在宿舍上网会影响学习。
  这并非个例。据了解,国内部分高校不仅禁止大一新生入校带电脑,还规定:大二以上的学生若想在寝室使用电脑,须事先填写承诺书,保证文明上网;大一宿舍楼不开通网线,不接入宽带,只能拨号上网;使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三小时之后会自动断网;晚自修时间,指导老师会去各寝室巡视,发现学生玩游戏或看片,发白卡以示警告,并记入学生的德育考评。
  

感受两国差异的留学生孙鹏

  
刚入校时,孙鹏很不习惯,电脑对于英国大学生的意义,比对中国大学生的意义大得多
  三年前,孙鹏留学英国,在卡迪夫大学攻读硕士。刚入校时,他很不习惯,对这里的大学生来说,一台电脑的意义比在国内大得多,比如见导师需要网上预约,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需要通过电子邮件。“跟国内太不一样了,有时觉得无从下手。”孙鹏说。
  在国内读大学的四年,孙鹏并没有购买电脑带去学校,父母也没有主动提出过。他大学读的是通信专业,这是一门需要上机实践的课程,但除了上课以外,他很少用到电脑,他所在的学校对于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文化课程。临近毕业时,为了准备论文,孙鹏才开始经常使用电脑。
  由于是在本地上学,孙鹏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家里有一台台式电脑,他用来查阅资料或玩玩游戏。那时的他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只是偶尔跟舍友去网吧联机打游戏。
  而孙鹏现在就读的卡迪夫大学,学校信息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课件资料也都存放在校内网站上。导师还规定,学生交作业必须同时提供电子版和打印版两个版本。在这里,电脑成了学生每天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回想起在国内读大学的那些日子,孙鹏觉得自己以前对电脑的理解和使用太狭隘
  在国内读大学时,孙鹏学过一些基本的电脑应用软件的操作,但长时间不用早就忘了。在卡迪夫大学,写论文或做实验,经常要用到MATLAB、C++、AutoCAD等专业软件,除了学习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外,孙鹏还得熟悉英文界面,起初有些吃力。
  “在国内,家长和老师都觉得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不应该过多接触电脑,觉得会沉迷。但我来了英国,发现这边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比我们强多了,电脑的普及率也比我们高很多。”孙鹏说。在国内当惯了好学生的他,初到英国时觉得少了些底气。
  如今的孙鹏已经读博,三年换了两次电脑。“这边的电脑通常几百英镑一台,苹果电脑一千英镑左右。”他介绍说。卡迪夫市的人均收入约在两三千英镑左右,相比较而言,电脑的价位并不算高。苹果i7系列刚出时,孙鹏也赶了回潮流,花1875英镑买了一台,但因为不习惯苹果的操作系统,又转手卖掉了。今年,实验室给他配了一台台式机。现在的他,无论学习还是办公,都已经离不开电脑。
  回想起在国内读大学的那些日子,孙鹏觉得自己以前对电脑的理解和使用太狭隘了。“以后的小孩就得让他们多接触电脑和互联网,这太重要了。”他笑道。
  

结束语


  美国的长春藤盟校,十多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必须自备电脑。哈佛大学,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美国某大学的新生录取通知单上更是写着:本科生入学注册时,须自备计算机或另外付钱租借。
  北密歇根大学是美国密歇根州唯一为所有学生提供个人电脑的公立高校,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这笔费用已经包含在学费里面。谈及为何要求新生必备电脑时,该校副校长回答道:“大多数毕业生最终将证明,电脑能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助一臂之力。”
  中美两国的高等学府,对待学生使用电脑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有电脑不是无所不能,没电脑却万万不能



TOP

给你们一把刀
有的人会去杀人
有的人会当厨师


TOP

小学生电脑入门从哪里学起?先学什么?

TOP

现在电脑入门小学生随便学吧,windows操作比以前容易太多了
以前小时候刚接触的时候背dos命令太辛苦了,虽然学到了不少e文。。。

在日本的话其实很多大学生几乎不用电脑的,手机加3G网络完全满足日常的交流
我就记得以前刚上大学有日本妹子连email都不会发。。。只会手机上的。。。233

TOP

国外读书,忙得要死,电脑全部用来查资料都来不及做作业,哪有空玩游戏。
国内读书,闲的要死,考试前2周突击一下全部搞定了,空下来的时间不玩游戏干什么,这是最省钱的娱乐活动。
然后国内学校却怪电脑害了学生。

TOP

现在还拿超频出来说事儿,绝壁卢瑟

TOP

电脑是个耗时间的利器

TOP

当然是为了玩游戏

TOP

现在不少贫困生都是看别人有,也得跟着买笔记本,还得买好的。结果天天玩,学习一塌糊涂。

我们是高中才正式有电脑课,到学校的计算机房,用一万多的386学dos指令,一个班分几个小组轮流进,还得换拖鞋,穿白大褂。麻痹进去后一股男生青春的臭脚味儿伴你一节课......
好在我初三就已经买了成龙的小霸王486练会了basic,在机房里迅速完成作业后,就玩一个弱智的发射子弹打掉下来的字母的键盘练习游戏。

[ 本帖最后由 shigeru 于 2012-9-5 13:40 编辑 ]

TOP

主要国外学习有些东西直接用电脑做了,作业回去写完发送。除了考试还是卷子~~~~~~~

TOP

我以为这是02年的文章。。。。。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母亲不懂装机,也没听说过其它大品牌,只知道联想在国内的口碑不错。于是,在大家的推荐下,她选了一个型号,花了四千多块钱把儿子的电脑问题给解决了。

“这边的电脑通常几百英镑一台,苹果电脑一千英镑左右。”他介绍说。卡迪夫市的人均收入约在两三千英镑左右,相比较而言,电脑的价位并不算高。苹果i7系列刚出时,孙鹏也赶了回潮流,花1875英镑买了一台,但因为不习惯苹果的操作系统,又转手卖掉了。

TOP

当年初中的时候干劲大啊,没电脑用都自学BASIC和C……游戏都是在SFC上玩,现在想想…………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去百度chrome吧看看,里面不少初中生技术党

TOP

 18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