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金陵十三钗》的专业的有深度的影评

国破商女恨,城沦烟花真 / 吴澧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0109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The Flowers of War》(下文将译作“城沦之花”——吴老农宁愿唐突张大导,也不愿唐突《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最近在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各选一家影院上映一周。奥斯卡有规矩,新片只要年底前在洛杉矶任何影院公映至少七天,就有资格报名参选。显然,这部电影是冲着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去的。

故事想来大家已知道。1937年12月,日本兵攻陷南京。南京天主堂内,有两拨女子躲在那里避难。一拨是教会学校女学生;另一拨是秦淮河上的商女。一个美国来的假神父约翰,代表教会与日本占领当局打交道。当日本兵要把女学生带走蹂躏时,商女们挺身而出,替下了女学生。

坐在影院里,感觉上,这几几乎就是一部美国电影了。编排和节奏是好莱坞式的,甚至男主角起用的都是洋人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大把的英语之外,汉语讲的是南京方言,从根上甩掉了央视腔。摄影很好,拍国军战士很酷,拍秦淮商女很美。片中的江南丝竹,也是老农爱听的音乐。张艺谋的一贯弱项是编故事,这次基本编顺了,看来刘恒和严歌苓起了作用。有些细节略为用力过度,过于巧合,比如贝尔的角色约翰“神父”之女儿在女学生书娟的年龄死去,头牌商女玉墨在这年龄被嫖客开苞,以此建立这两位与女学生的暗中感情联系。但这至少说明编剧尽力了。戏里甚至有黑色幽默。为日军作翻译的书娟父亲,见到被日本人拉走的“女学生”里没有自己的女儿,他很可能叫唤坏事,日本兵却没有给他机会。

中国第一部基本好莱坞化(说得好听点是全球化)的片子,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可算划时代,但要打开海外局面,却还得是上乘的好莱坞电影才行。可惜洋人不太买账,至少俺找到的几篇美国影评不太买账。我们中国人多少读过些武侠小说,商女们仅凭一腔侠情而代女学生去死,还觉得可以接受。美国影评人则认为整个故事不可信,当它纯为煽情之作。其实,就是侠义,多少也要点报恩成分的。

这里就看出张艺谋的局限了。这老小子也是老农德性,扎根乡土坚定不移,虽说表现不同。老农是自知土而拼命装,明明只是中学程度——英语算是勉强有英国中学程度吧,其他各科中国中学程度——却整天装得像是有点文化的样子;老谋子则跟俺老家的乡亲一样,坐田埂上聊天,三句里总有两句跟男性生理偏好有关。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12月15日)中说:“在创作前期,我跟许多专家讨论,专家给我讲好多秦淮文化,因为电影讲的是秦淮女子嘛”——更严格地说,《城沦之花》讲的『只是』秦淮女子。电影里另一拨女子,书娟她们这些教会学生所受的基督教文化影响,则对不起,通忘记了。老谋子只对商女感性趣,他才不会想到要请专家给他讲讲基督教义。难怪电影里书娟她们祈祷完了,连个十字都不划。

书娟她们在电影中是 convent students, 读的是修女院办的女校,在那个时代,是按准修女培养的。而且那时的十四岁也不是今日的十四岁,今日的十四岁还是傻的,那时已是准大人。她们不可能没有受过基本的宗教教育,不可能不受传 教 士活动的影响。当年传教士在中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收容失足女性,为她们治病。明年是赛珍珠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她因着写了描写中国农民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而成为诺X尔文学奖第一位女性桂冠作家。从小带她并教她汉语的王阿妈,就是赛珍珠的传教士父母从女支院赎出来的。但老谋子把这些学生拍得像是纯受旧式中国教育似的,她们看不起商女,不让玉墨她们用楼上的厕所。如果改为商女们逃难时受尽歧视,人们不准她们进入藏身洞所;倒是这些女学生将她们当作可以拯救的迷路羔羊,两拨女人间开始良性互动,那么后面的替死,是否有了点洋人能够理解的感情基础?

现在电影里,替死之前,两拨女人间几乎没有来往。其实可以让女生为商女作翻译的,当商女们要和约翰“神父”打交道时。与其编那种玉墨曾是教会学校高材生(所以能讲流利英语)的不可信桥段,还不如编书娟母亲曾经有恩于玉墨,这更符合中国人的侠义道。

张大导和编剧们似乎想通过为救援女学生而牺牲的李教官,将保护女学生的责任转移给商女们。但是,这一“转移”交代得既不清楚又不可信。

《城沦之花》的一大败笔,是让女学生们爬上教堂钟楼要自杀,从而引出商女替死之慷慨。问题是天主教徒能自杀吗?自杀相当于叛变上帝啊。至少也要让书娟她们争论争论吧?如果讨论后决定自杀,自杀前也该请求上帝宽恕:Lord, forgive me for being too weak to stand up to this evil。

至于决定替死后的来往,至少让老农觉得感情上很难接受。知道商女代自己去死,女生们怎么能带着笑将学生制服递过去?就算贝尔骗她们,说商女是 professionals,应付日本兵绰绰有余,女学生也该知道商女此去凶多吉少——对方都在托嘱后事了。面对救命恩人,在感情上是很难应对的,十四岁的女孩子处理不了。贝尔若是个懂事的,这时就该隔开两拨女子,不让她们再见面。制服可以由那个男孩乔治(电影里只有该角色是完全自然的)收齐了交给商女。当然,张大导是非要有这一幕的,以此引出商女们齐唱《秦淮景》。

张大导刻划商女的体态很到位,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则毫不在意。贝尔驾着卡车开出南京城,书娟的画外音说她再也没见过玉墨她们、甚至不知道她们名字,电影到此就完了。老农倒是很想问问书娟——她今年要有八十七岁了——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what you did with your life, which was saved by a humble but noble woman?

《城沦之花》让人想起莫泊桑的名作《羊脂球》(Boule de Suif)。 一个莫大师式的启人反思的结尾,或许是这样的:

书娟后来参加了抗战,为援助中国的美军教官作翻译。胜利后,她去美国继续求学,读下了博士学位,作了教授。待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书娟回国寻找玉墨她们。她只找到玉墨的女儿。玉墨女儿告诉书娟:玉墨活下来了,1949后,屡次政治运动中她都是打击对象,说她是破鞋和汉奸(这是某些被迫做过“慰安妇”的女人们的真实经历),直至文革中不堪忍受而自杀。书娟将玉墨从未说过也无处可说的那段故事告诉了玉墨的女儿。书娟搂着玉墨的女儿说:Your mother and my father, they were not bad people. They just lived in bad time。

[ 本帖最后由 kiwin 于 2012-1-3 01:08 编辑 ]


TOP

这影评也没啥专业的,还不说最后还加了点自己的私货



TOP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后面的脑补真够纱布的,非要较真个结尾,是自己带入感太深了吧?喷了!


TOP

这傻逼文也叫专业有深度?

TOP

剧情方面,我确实也不喜欢老谋子的安排,又是那种利用大环境背景模糊化,激荡特定观影人群情绪的调调。

概括起来就是很偷懒、很陈旧的思路。


十三钗,最被打动的还是玉墨这个角色的个人塑造。

TOP

太长了,懒得看

TOP

政治任务片你还能要求啥

TOP

自杀这块有点道理

TOP

对于情感方面的指摘十分赞同,噱头要的太强,秦淮景那段违和的过分了

TOP

上半部分很好,后半部俗了

TOP

灾难中注入性成份 好莱坞报导者:最愚钝制片人
北京电视台网站论坛影视剧转贴的腾讯评论指,《十三钗》虚假有硬伤口碑不好。大部份国外影评人都认为,《十三钗》的故事讲得有些过火了,他们也觉得张艺谋可能讲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像基督徒自杀、以及十二月份妓女们穿旗袍摇曳生姿等情节,也是硬伤。
他们也不理解张艺谋展现南京大屠杀中女性遭遇性暴力的良苦用心,《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整部影片做作而缺乏说服力。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目前《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而以往参评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好莱坞报导者》批评称,在好莱坞只有最愚钝的制片人才会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灾难中注入性的成份,但这却成了《金陵十三钗》的核心元素。图为《十三钗》剧照。(网络图片)
美评论家:《十三钗》不过是低级噱头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十三钗》影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混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 (a hodgepodge of a movie),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The Wilted Spoils of War)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邮报的评论并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ludicrous soap opera)”。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好莱坞报告》的评论文章则称,如果华纳兄弟娱乐公司(Warner Bros.)在1942年导演《十三钗》片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而且博得好效益。但是今天,它(《十三钗》)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 (hokum)。
肖鹰:情色华丽下灵魂空洞
大陆羊城晚报近日发表题为“《金陵十三钗》:一部荒谬绝伦的肥皂剧”的评论文章,作者肖鹰讲到:“在看国内媒体的‘外转中报导’时,我感觉到《十三钗》片似乎已经被山姆大叔内定为第84届奥斯卡奖影片了。张伟平一气给这部影片投报了奥斯卡全部 13个奖项,似乎是交定金通吃了。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我不仅没有在美国媒体上看到‘观众一致好评’的信息,而且来自好莱坞等地的专业评估信息是美国观众对《十三钗》片的反应‘冷淡’,业界普遍不看好其市场前景。”
“在国际著名的‘电影评论知性网’(www.Movie Review Intelligence.com)12月27日发布的专业电影评论信息是:自在美上映一周来,《十三钗》影片在美国获得的电影评论,肯定性评论仅占 32.5%,平均得分是倒数第二级‘贫弱’(‘weak’)。”
肖鹰说:“我所阅读的10余篇美国评论家评论《十三钗》片的标题文章,是严肃依据电影作品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评论,表现了令人尊重的专业性。就此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评论家对《十三钗》片的批评,均是在电影艺术的层面上展开的,并没有从意识形态上说话。”
“他们所否定《十三钗》片的,就是该片表现的严重缺陷在于:张艺谋导演迎合和炫耀性地使用商业电影元素的时候,并没有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因而,没有赋予《十三钗》艺术的完整性和意义的生命力。”
肖鹰认为,张艺谋谋求美轮美奂的画面,从《英雄》到《十三钗》,历10年之功,为什么自认最好的《十三钗》影片仍然不仅被有识的中国批评家而且被美国批评家一致批评为虚假、造作、错乱呢?技术层面讲,是张导不会讲一个清楚的故事;意义层面讲,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家,尚没有觉悟到电影的美丽画面必须要由深刻的灵魂注入生命,才能真实,才能生动,才能真正产生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脏一毛自从决定跟D走以后就已经死了!珍爱健康和生命脏片我不看!!

TOP

又是豆瓣那种

TOP

我觉得这片挺好的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替身其实过渡的还算自然,至少比原书里要好多了

在中国文化中,商女何曾想过主动去做商女,被卖的丫头总有自己不愿意揭开的伤疤
同样女学生也是旧式伦理教育下接受部分天主教的教义,真的受到侵犯时,寻死的心思总归是有的
这是文化的冲突,可以说贝尔的转变是因为基督教义,学生的寻死也是中国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体现,或者是礼教的荼毒,商女的转变当然可以说体现的中国人的侠义精神

这里老外的不认同,不代表中国人的不认同,不管拿不拿奥斯卡,我认为从各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少有的一部好片了,观众认可就够了,如果中国导演能够继续拍出这种好片子,我也愿意去电影院捧场

TOP

imdb分数还可以嘛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