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ZT:战争与人性的问题——南京! 南京!

作者:太玻璃

南京!南京!
  
  看完《南京!南京!》,我的肚子一直在疼。我觉得同期上映的《拉贝日记》已经不用看了,陆川这次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突破性的,他的这部电影突破了传统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而真正上升到了一种人类所共通的高度,足以与《辛德勒的名单》相并列。当然,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可能尚且不如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上,其意义足以相提并论。
  之前陆川的访谈中他就说:“我想拍出一种和以往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不一样的东西。以往的记忆好像就是,日本人杀人,中国人被日本人杀,然后一个德国人救了我们。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其实抵抗过的。”但实际上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光是讲述了抵抗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真正南京大屠杀从何而起的问题。以往我们的记录往往就是,日本人就是恶魔,见人就杀,在南京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但是这样一个大屠杀归结于日本士兵的丧失人性很难说是一个有力的原因。其和现代战争的根本本质不同。灰熊猫在《窃明》里说:“近代军队是一具战争机器,通过残酷的体罚和每天的训练,让士兵渐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而形成对命令条件反射式的执行。一支近代军队中的士兵,对军棍和皮鞭的畏惧是根深蒂固的,在战场上越恐惧就越会机械地执行命令。封建军队的组织结构不必说,作战主要靠个人武勇,凭首级计功,靠抢劫来维持斗志,所以封建军队才会有归师勿遏、围城必阙的说法,就是希望不要逼得对手拼命。而近代军队就没有这些说法,反正都是拼光了拉倒,但也只是战场上的一具僵尸和行尸走肉罢了。没有灵魂的军队只能僵化地进行杀戮或被杀戮,而不能积极主动地作战,所以遇到现代军队后就再次出现了一边倒的大屠杀。只有理想,才能给近代军队这具死尸注入灵魂,不仅仅是机械的刚硬,还有灵活的战术和柔韧的弹性。充满战斗欲望地去作战,灵活地根据战场形势去争取胜利,被击溃的单兵也能自行恢复战斗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论美军苏军德军还是中国红军,都是有一种理想存在。美军踏上欧洲大陆是很认真的相信他们是为了一个更美好更自由的世界而作战,红军高喊“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德军“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无论这种理想是好是坏,但总是存在的这种理想。有了这种理想,再加上现代国家的制度,军队就不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部机器。陆川在这部电影中就是有意识的设置了这种视角:他回避了以往对南京大屠杀的那种描写,当众砍头,杀人竞赛,逐屋的搜查然后搜人出来枪毙。他所采用的,是那种大规模的,集体的,极端冷静的,机械化的视角。影片中几次大规模的机枪扫射屠杀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人的镜头,特别是人的表情。我们只看到手,看到机枪的枪口火光,弹带的步进,枪机的往复运动。在这点上,其意义上就上与其他的大屠杀一样,上升到人类的现代性困局的高度:国家是机器,军队是机器,都是非人的东西。人是渺小的,无论是受害人还是施暴者,都是渺小的。德国人屠灭犹太人(还有波兰人,斯拉夫人,以及那些血统不够“纯洁”的德意志人)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这个机制是一部机器,高度自动化,非单独任何一个人所能够掌控。联想到我前几天看完的《朗读者》,女主角汉娜施密茨当庭受审,被法官问道:当时你为什么不打开教堂的门?汉娜的回答是:我是看管,看住她们是我的责任。法官又问:为什么你要把那些女人挑出送进毒气室?汉娜回答:因为空间不够,只有那么多空间,我没有选择。换做你怎么办?是啊,换做另外一个人怎么办?就好比最后拉贝秘书被枪毙那里,一列士兵听着口令,跑步走,立定,向右转,举枪,射击,你能说杀害这些俘虏是他们的责任?他们所有的动作都是遵守命令。假设其中哪个士兵良心发现扔掉枪不干了呢?不会有差别,不过换一个人开枪而已。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城市进行的无限制轰炸,是有意识的从肉体消灭德国人么?不是,是制空权的理论,用战略轰炸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这些困局从哪一点上来说都不是那些飞行员的责任,他们不过是按了个按钮。二战后的审判有个重要原则:不能用遵守命令的说辞来逃脱责任。但悖论就在于此:他们负杀人的责任,但他们不是杀人的原因。就算有人良心发现,这个庞大的绞肉机的功能也不会因此削弱。从这点来说,陆川的立意比以往的任何南京大屠杀的影片都要高远。
  开枪是遵守命令,强抢女人是高层对维持军纪的考虑,下层则在执行过程中疯狂了。层层都有很完美的逻辑链条,而最终的结果却是疯狂,这和德国人的做法在精神上取得了一致。拉贝离开南京是遵守元首的命令,似乎每个人都是在遵守命令;陆川有意识的设置了一个对比,全片中唯一一个想要独自承担起责任的人是拉贝的秘书,然而他的命运却最悲惨:女儿死了,小姨子死了,自己也死了,只有妻子活了下来。
  哈耶克曾经说过,群体的道德规范一般比个人要低,因为个人会把责任推给大众承担。当然,还有《乌合之众》。这部电影同样如此:日本兵个人出现的时候,其行为都不如一群人时疯狂。我们看到两个日本士兵去把难民营的旗子抢了就跑;这看上去只是一种不太超越限度的恶作剧,而之后成群的日本士兵却做出了更疯狂的举动。陆川在影片最后设置的那个舞蹈同样是非人性的;我们只能看到成群的士兵在鼓声中动作,那种机器一样的前进让人不寒而栗。不知怎的,我想起了Red Alert中的主题曲Hell March;一开始清晰的脚步声,德语的口令(Die Waffen, Legt-an!),完美的把军队那种机器的特质表达的淋漓尽致。
  不过话说回来,把《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还力有未逮。《朗读者》中听完庭审的那个法学生就说,难道把这些人送上审判席就能够清算战争罪恶了?我们要问,为什么当年那么多普通德国人支持纳粹?德国人的民族性出了什么问题?这种审判根本是在逃避。而《辛德勒的名单》则在出世(指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荒谬性,当然更好的反映了这个问题的是《巴西》)之后又入世,说明:只要有人良心发现,负起责任来,还是能救一些人的。不能救所有的人,能救一部分就好。《南京!南京!》在这点上做得不够,只是出世,还没有入世;最终角川还是救下了两个人,自杀了,这样的结局难免力度单薄,但很难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说两个技术性问题:一个是音乐。《南京!南京!》的音乐非常出色,最后一段鼓声震撼人心;二是全片基本采用手提摄像,镜头无时无刻不在晃动。当然经过伯恩系列的考验这算小意思,但是开头的一段抵抗巷战就未免显得太乱。镜头在双方之间不停切换,看一会就有点搞不清楚哪边是哪边。大兵的登陆战在这点上控制的最为完美,登陆的场景除了数个德军机枪手的镜头之外全是从美军角度的跟进路线,非常清晰。《集结号》同样有这个问题,不过比《南京!南京!》稍好。陆川对于手提战地摄影风格虽然有些稚嫩,但是已经算学得非常不错(某国产电视剧学得非常糟糕。这里就不点名了)。
  其实我深感《南京!南京!》仍然有很多东西可供发掘,比如小妹所唱的《梁祝》。但是在这里我没有能力说得更多。《南京!南京!》的首映在我这里这样一个小城也将近满场(《疯狂赛车》的首映,诺大的电影院只有不到十人;《变形金刚》首映同样寥寥),说明这个题材还是非常多人关注。陆川拍了一部好电影,《南京!南京!》是09年最好的中国电影,没有之一。


TOP

《疯狂赛车》的首映,诺大的电影院只有不到十人;《变形金刚》首映同样寥寥

作者在什么地方?我这小村子里都过了半个月变形金刚还是场场爆满



TOP

文青太玻璃垒猴


当年变形金刚的时候我在北京,那真是一票难求啊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