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手机数码
|
汽车资讯
|
游戏硬件
|
评测专题
|
手机壁纸
|
海淘值得买
|
度假
|
求职招聘
|
广告联系
»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TGFC Lifestyle
»
影视专区
» 黑色电影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黑色电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kukutiti
混世魔头
帖子
4588
精华
0
积分
23194
激骚
56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5-10-27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8-1 22:48
只看该作者
不会插youtube视频,只能用海报替代--
我首先回忆起来的是一道穿越宇宙的白光。
我闭上眼,再睁开,眼前还是这般景象。
对于一些人来说,一开始,这就只是一场梦。
对我来说,这个开始就是场噩梦。
我长着一张陌生人的面孔。
镜中的男子,对我来说是如此陌生。
他瞪着我的时候,我也在研究着他。
不知怎的,我觉得,他的双眼很熟悉。
没有钱包,没有证件。
他死了。
我很清楚这一点。
罗德尼克伦布探员
我现在知道死者的名字了。
可我自己的名字,却依旧没有头绪。
子弹正好射入他的双眼之间。
如果是我把他给干掉的,那我可真是个神枪手。
一把枪,正合适。
我是个警察杀手。
**好莱坞标志附件发生枪案,附近的小组请立刻前往现场**
我知道,在警察到来前,我必须消失。
武器是我的,而车,明显是他的。
我脑袋里翻腾着千百个疑问。
我是怎么到那里的?
我是和他一起来的?
或者,我的车就停在附近?
我问自己,可不可以找出自己的名字。
只有一样是确定的:这个情况下,我是凶手!
EasyE films Presents
A Miodrag Certic/D.Jud Jones Picture
Mark Keller and Bettina Devin in
FILM NOIR
黑色电影(Film noir)通常用作指代一种特殊风格的犯罪电影,往往关注于性与道德的腐化。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因为在二战结束后,大量德军占领时无法看到的美国电影涌入法国,于是法国批评家们在短时间内看到大量40年代早期的好莱坞黑帮/犯罪/侦探/惊悚影片,其中尼诺·弗兰克和让-皮埃尔·查梯尔敏锐地意识到这些美国电影中体现出与战前电影不同的独特气质,他们借用“黑色系列小说(Série Noire)”的说法,将这批美国电影命名为Film Noir,但这个术语却一直不为当时的美国人所知晓。
什么是黑色电影
最早试图界定黑色电影的是法国影评人Raymond Borde和Etienne Chaumeton,他们在1955年的书《美国黑色电影全景扫描1941-1953》中写道:“如果把黑色电影看作是梦幻、陌生、情色、模棱两可和残忍的话,未免过于简化”。他们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并指出不是每部黑色电影都包含以上五个方面的特色,尽管他们的研究已经是五十年前的结果,但对于不要将黑色电影简单化的警告却始终有效。
黑色电影是否应纳入好莱坞电影商业分类法,成为一种“类型(genre)”曾是许多影评人和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查尔斯·海亚姆(Charles Higham)认为黑色电影是深深植根于19世纪的严酷浪漫主义(grim romanticism)的一种类型片;同样认为黑色电影是类型片的还有乔尔·格林堡与保罗·科尔。
反对视黑色电影为类型的有雷蒙德·达格纳特和保罗·施拉德。他们认为,黑色电影不像其它的类型主要依靠环境设定和戏剧冲突来界定,而是更多地体现出支配性的风格、情绪、视点和意味,它超越了传统类型之间的分野,在各种类型中均能体现出独特的风格标志。一部黑帮片(gangster)可以是黑色电影,惊悚片(thriller)可以是黑色电影,剧情片(drama)同样可以是黑色电影。简言之,黑色电影中最重要的是风格统领一切。
然而,正因为黑色电影的边界模糊难辨,存在完全相左的看法,所以有时候无法确凿地指认一部电影是或不是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的兴衰
现在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同意仅有64分钟长的《三楼陌生人》(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1940)是第一部真正的黑色电影,因为片长关系,也有相当多数人认为与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处女作《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才是第一部黑色电影,而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则被公认为经典黑色电影的绝唱。
作为一种电影形态的自发产生,黑色电影必然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同时它又是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或明或暗的历史背景、政治问题和美学渊源。
黑色电影出现于二战时的美国,持续到50年代末期。它以战时、战后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的幻灭感为心理依据,既吸收了文学传统,也吸收了电影传统,融汇而成。
一个国家的国家认同建立在变化的神话和意识形态基础上。十九世纪,处于前工业化时期的美国还是个农业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是进行西部拓荒。二十世纪早期,美国向工业国家过渡,20年代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即使生活方式改变了,但开拓西部的神话仍没有变化。而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摧毁了旧的意识,新的神话尚未建立,国家认同感面临危机。这时的好莱坞充当着彻底的造梦工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影片用来使人们保持精神振奋,这一点不光表现在怪癖喜剧(screwball comedy)同样也表现在犯罪片和歌舞片上。随后美国卷入战争,全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背后支撑着的是同一种动力,替盟军生产宣传片和在本土推动爱国主义是好莱坞的重要目标。然而二战结束,远方的士兵从战场回到家来,发现什么都变了,这种团结也不复存在,旋即民众的心中出现幻灭。二十世纪是社会变迁异常迅速的世纪,传统价值观一次又一次被前进的车轮碾碎。黑色电影中构建的黑暗世界便是对虚无精神的反映,这一片种迅速发展起来。
三十年代的美国曾十分流行硬派小说(hard-boiled novel),基本都是犯罪题材,也叫做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在硬派小说中呈现出和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世界,书中的侦探较之老式侦探小说也有很大变化,风格更趋向现实主义。主人公多半是反英雄的,以自恋和失败的准则生活,思想方式愤世嫉俗,与世俗格格不入。如果说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代表着优雅的上流社会侦探,那硬派小说则是关于无产者的侦探,他们出入于穷街陋巷的茶寮酒肆,连侦探自己也游走在法律和犯罪的边缘。
最负盛名的硬派小说作家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霍勒斯·麦考伊、约翰·奥哈拉、达希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与詹姆斯·凯恩,他们的作品被好莱坞频繁搬上银幕。
影响黑色电影的电影传统则主要包括: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约瑟夫·冯·斯登堡的情节剧和30年代华纳公司的黑帮片。
好莱坞在20年代、30年代,陆续接纳了许多杰出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电影人,他们包括弗里茨·朗、奥托·普莱明格、比利·怀尔德、罗伯特·西奥德马克、弗兰兹·魏克斯曼、阿纳托尔·李特伐克、迈克尔·柯蒂兹、卡尔·弗洛恩德、马克斯·奥弗尔斯、约翰·阿尔通、道格拉斯·瑟克、弗雷德·津纳曼(Fred Zinnemann)、威廉·狄特尔、马克斯·斯坦纳、柯蒂斯·伯恩哈特等等,他们中有不少是20年代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的重要人物,例如柯蒂兹在30年代初每年都要拍至少六七部影片,其中的20,000 Years in Sing Sing (1932)和Private Detective 62 (1933)都是早期有声电影的杰作,被认为初具黑色风格的雏形。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例如让·维果(Jean Vigo)的《亚特兰蒂号》(L'Atalante,1934)、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托尼》(Toni,1934)与《朗治先生的罪行》(The Crime of Monsieur Lange,1936)、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e)的《雾码头》(Port of Shadow,1938)与《黎明》(Daybreak,1939)讲述了注定破灭的爱情、底层犯罪和对社会的绝望,这都成为后来黑色电影采用的元素。现实主义也符合战后美国电影观众的情绪,一成不变的室内布景已经逐渐令人生厌,所以,将故事发生地置于街头巷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好莱坞黑帮片形成气候要拜荒唐的禁酒令所赐,三十年代取材自真实黑帮故事的华纳黑帮片,如《小恺撒》(Little Caesar)、《国家公敌》(The Public Enemy)等使这种类型趋于成熟。黑色电影中为数不少都是犯罪题材,但我们却不能将之与黑帮片视为一体,三十年代黑帮电影的整体气氛和人物设置均与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体现出较大差异。
环球公司的恐怖片也是黑色风格实践的乐园,《德古拉》(Dracula,1931)、《木乃伊》(The Mummy,1932)和《黑猫》(The Black Cat,1934)都和后来的黑色电影在影像风格上比较接近。
约瑟夫·冯·斯登堡的《上海特快》(Shanghai Express,1932)和《魔鬼是女人》(The Devil Is a Woman,1935)拥有巴洛克式的视觉风格,而他1927年的《底层社会》(Underworld)被部分人认为是黑色电影最早的先声。
黑色电影便是这样由各种各样的美学资源杂交而成的产物,最奇妙的是它将各种元素炼于一炉形成全新的、浑然一体的风格,决不会出现任何造作的嫁接痕迹。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奠定了黑色电影从叙事方式到视觉风格的一系列特征,也开创了黑色电影的第一个时期。按照施拉德的说法,这是侦探和孤独客的时期,是钱德勒和哈米特的时期,是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考尔的时期,是柯蒂兹那样衣冠楚楚的导演的时期,这些影片多数在摄影棚内拍摄,而且一般来说对白多于动作。1944年,是黑色电影前期的一个重要年份,同一年有5部重要的黑色电影问世,分别是《双重赔偿》、《劳拉》、《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幻影女郎》(Phantom Lady)和《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前四部的导演都来自德国、奥地利,更关键的是,这几部都赚了钱,《双重赔偿》更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这无疑都是对黑色电影的巨大鼓励。影片全部和谋杀有关,几年后,类似黑色电影开始成批生产。
战后的黑色电影开始向写实的方向发展,朱尔斯·达辛(Jules Dassin)和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等“工人阶级”导演是代表人物。《野蛮暴力》(Brute Force,1947)、《飞镖》(Boomerang!,1947)、《危险边缘》(On Dangerous Ground,1951)、《死之吻》(Kiss of Death,1947)等影片集中于表现街头犯罪、警察腐败等现实问题。
正是这几年,黑色电影迎来了它的最高峰,1950年前后,美国银幕被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制片厂的老板们发现这种电影场景简单,制作容易,投资也不高,票房回报却不错,自然乐于拍摄。投资额更低一些的B级黑色电影更是大行其道。HUAC调查开展后,电影从业人员将狂热的偏执气氛反映在许多黑色电影中。这一时期的黑色电影是最富社会批判意义的,他们仿佛自觉地意识到传统价值的崩溃将达尽头,所有荣誉、人格、英雄气概都已丧失殆尽,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时代的病灶。
然而,经典意义上的黑色电影那最后的辉煌却即将落幕,50年代中期,艾森豪威尔的崛起意味着美国人重塑中产阶级形象,电影中的城市犯罪不再允许,对社会进行批判必须小心翼翼,因为新的美国生活方式已经不容侵犯,黑色电影逐渐丧失大众心理基础,走向落寞就是必然结局。但经典黑色电影的消亡更显著的外部原因,则是电视的飞速兴起,电影不再是最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好莱坞为了对抗电视业,发展重心偏向于提供电视所不能提供的视听享受,例如那段时期盛行的彩色宽银幕史诗片便是这种产物。整个好莱坞的策略调整无疑决定了再也不可能有黑色电影的生存空间。
黑色电影的主要风格
1、低调子、低角度的夜景布光。匪帮们大白天在房间里也关门闭户,顶灯很低,落地灯不超过五英尺。多使用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画面常常出现大面积阴影。运用深焦摄影技巧,达到使人迷惑的视觉效果。总体风格压抑、封闭。
2、构图不稳定,斜线和垂直线的比例超过横线。相对于传统美国电影中四平八稳的水平线(例如格里菲斯和约翰·福特),斜线将银幕划分为不安定的形状,以营造出摇摇欲坠的倾斜感。人物在室内被从窗户射入的光线割成一条一条,从而削弱了权威感。画面设计总是幽闭恐怖的,门窗、楼梯的影子会把人从人群中隔开,让他在他的世界中更显孤独。人物常常缩到后景,让前景的物体显得更为有力。
3、向演员和布景提供相等的照明强度,让演员隐藏在夜色中,面部往往被遮住。这既区别于传统好莱坞满堂亮的布光,也有别于30年代华纳兄弟公司的特殊布光法,那种布光用强烈的阴影凸现中心人物,而黑色电影中,让阴影吞没人物,人们在阴影里走来走去,形成一种宿命的绝望气氛。城市比人存在得更久,不管你追逐什么,都没有太大意义。
4、构图张力第一位,形体动作第二位。经典黑色电影中不会让演员的形体动作控制场面,那必须让位于摄影机的运动。相比三十年代的黑帮片《疤面煞星》(Scarface,1932)中张扬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出卖皮肉的人》(The Set-Up,1949)、《以夜维生》(They Live by Night,1949)和《实施者》(The Enforcer,1950)中都利用精确的走位、压抑的怒火和低调的构图来体现张力,这是黑色电影的精神所在。
5、弗洛伊德式的对水依恋。空荡荡的城市大街,淅淅沥沥下着雨,随故事发展,雨可能会越下越大,直到情节发展到高潮。人物碰面的场所,除了街头巷尾,就是码头和船坞。
6、偏爱浪漫叙事。《邮差总按两遍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劳拉》(Laura,1944)、《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8)这类影片里,体现出一种往事已逝,命运前生注定的情绪。《来自过去》(Out of the Past,1947)中的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用悲怆的情调讲述他的历史,可见由于一切都笼罩在无望中,人只能重新体验过去来得到满足。
7、使用非常复杂的叙事时空加强观者对时间流逝和宿命感的感受。《杀手》(The Killers,1946)、《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45)、《黑暗的过去》(The Dark Past,1948)、《芝加哥死亡线》(Chicago Deadline,1949)、《来自过去》(Out of the Past,1947)及《杀戮》(The Killing,1956)等影片使用迂回的时序,使观者处于时间不定向但高度风格化的世界中。
作为风格的黑色电影从自身特性出发,学会以视觉语言反映社会问题,从而超越了类型片对主题的局限。
冷面硬汉和蛇蝎美人
亨弗莱·鲍嘉饰演的萨姆·斯派德树立了私家侦探冷漠、玩世不恭的典型形象,银幕上此类硬派人物越来越多。这些黑色电影的男主人公们往往相貌并不十分英俊,但棱角分明、粗犷有力,他们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但也不肯沦落入无政府的地下世界中,只为金钱效力。他们出没于黑暗的街区和灯红酒绿的场所,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时刻充满着犯罪与腐败,黑色英雄们孤身一人,独来独往,必须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
如果说所有艺术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由荡妇与圣女两个原型发展而来,黑色电影中的男女关系主要就是这两种女性与男性的交织。按照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在黑色电影中看到正常家庭的缺位,基本上,电影中的婚姻都是无聊乏味的,丈夫和妻子都在婚外寻找满足,不仅是寻找性的需求,同样是希冀在这个令人困惑的社会重新定位自我,是对程式化的日常生活的背叛。尽管这种对家庭的逃离终将导致个人的毁灭。
黑色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蛇蝎美人(femme fatale)”代表了不仅拥有如花美貌,且野心极大的一类女子。她们追求独立,包括经济独立和个性自由,这样的女人将逐步引男人走向死亡。当把蛇蝎美人同家里那位可靠、贤惠的妻子抑或母亲相比时,就容易发现后者虽然是一个家庭中的理想角色,但她们却对男人毫无吸引力。
黑色电影通过视觉风格来凸显蛇蝎美人的致命力量,她们会控制牵引着摄影机的运动,仿佛一切均被吸引。这些女人总是显出男子气概,喜欢抽烟,要么就端着一杯鸡尾酒或是摆弄枪支,那些举动一般都被认为是男人的专利。
弗里兹·朗格的《绿窗艳影》中,大学教授Wanley(Edward G. Robinson饰演)被一个模特吸引,卷入一起谋杀案,为维护名誉只有帮助隐瞒真相,却日益受到怀疑,并遭敲诈。重拍多次的《邮差总按两遍铃》里,旅店伙计同老板娘私通,合谋杀死老板,还布下迷局试图逃过法律制裁,最后阴差阳错仍然败露,难逃悲剧结局。
黑色电影的影响
除了好莱坞之外,部分英国和法国的电影也被认为是黑色电影,包括卡罗尔·里德的《谍网亡魂》(Odd Man Out)、《堕落偶像》(The Fallen Idol)与《第三人》(The Third Man),都散发出浓郁的黑色电影风格,尤其是第三部,由奥逊·威尔斯主演,被BFI评选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法国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这种类型在法国的影响比较大,伴随着黑色电影的兴起与消失,在法国本土也产生了一种题材、风格、色调与黑色电影相类似的法国黑色电影。亨利-乔治·克鲁佐二战时期拍摄的《乌鸦》(Le Corbeu,1943),二战之后的《恶魔》(Les Diaboliques,1955),被看作是法国黑色电影早期代表作,随后有雅克·贝克的《金盔》(Casque d'or,1952)、《金钱不要碰》(Touchez pas au grisbi,1954),雷内·克莱蒙的《阳光普照》(Purple Noon,1960)被称为“彩色的黑色电影”。
法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是梅尔维尔,代表作《第二口气》(Le Deuxème souffle,),《独行杀手》(Le Samurai,1967),《红圈》(Le Cercle rouge,1969),《大黎明》(Un Flic,1971)等。
此外,科斯塔-加夫拉斯把黑色电影的商业手法与美学系统用来改编真实政治事件,亦称“黑色政治电影”,代表作《大风暴》(Z,1969),《证词》(L'Aveu,1970)和《失踪》(Missing,1982)。
70年代以后,阿兰·科尔诺成为法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左轮357》(Police Python 357,1977),《黑色系列》(Série Noir,1979)。
80年代以来,黑色电影始终影响着新一代法国导演,许多中间代导演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黑色电影的风格尝试。
香港的黑色电影
杜琪峰
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及演员
部分导演
奥逊·威尔斯
亚伯拉罕·波隆斯基
朱尔斯·达辛
拉乌尔·沃尔什
罗伯特·罗森
弗里茨·朗
约翰·休斯顿
比利·怀尔德
爱德华·迪麦特雷克
罗伯特·阿尔德里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安德烈·德托特
罗伯特·怀斯
约瑟夫·H·刘易斯
卡罗尔·里德
亨利·哈萨韦
萨缪尔·富勒
罗伯特·西奥德马克
伊利亚·卡赞
奥托·普莱明格
迈克尔·柯蒂兹
雅克·图纳尔
尼古拉斯·雷
霍华德·霍克斯
部分演员
Robert Mitchum
Peter Lorre
Ida Lupino
Humphrey Bogart
Joseph Cotten
Gene Tierney
Dana Andrews
Clifton Webb
Fred MacMurray
Barbara Stanwyck
Edward G. Robinson
Lauren Bacall
Joan Crawford
Rita Hayworth
Glenn Ford
Ray Milland
Burt Lancaster
Ava Gardner
Lana Turner
Veronica Lake
Richard Conte
Dan Duryea
Alan Ladd
Dick Powell
Kirk Douglas
Richard Widmark
Sterling Hayden
Gloria Grahame
黑色电影的研究
黑色电影的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文献
Crime Certainly Pays on the Screen Lloyd Shearer (1945)
A New Kind of Police Drama: the Criminal Adventure Nino Frank (1946)
Americans are also Making Noir Films Jean-Pierre Chartier (1946)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Film Noir [from Panorama du Film Noir Américain] Raymond Borde and Étienne Chaumeton (1955)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me Drama Claude Chabrol (1955)
Noir Cinema [from Hollywood in the Forties] Charles Higham and Joel Greenberg (1968)
Paint It Black: the Family Tree of the Film Noir [from Cinema (UK)] Raymond Durgnat (1970)
《黑色电影札记》Notes on Film Noir [from Film Comment] Paul Schrader (1972)
Three Faces of Film Noir Tom Flinn (1972)
Some Visual Motifs of Film Noir [from Film Comment] Janey Place and Lowell Peterson (1974)
Film Noir: Society. Violence and the Bitch Goddess Stephen Farber (1974)
No Way Out: Existential Motifs in the Film Noir [from Sight and Sound] Robert Porfirio (1976)
Film Noir: A Modest Proposal [from Film Reader] James Damico (1978)
Out of What Past? Notes on the B film noir [from Screen] Paul Kerr (1979)
The Filmic Transaction: On the Openings of Film Noirs Marc Vernet (1983)
Film Noir: Style and Content Dale E. Ewing, Jr. (1988)
More Than Night: Film Noir in Its Contexts James Naremore (1998)
较为重要的个案分析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Film Noir?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46-1981) Robert G. Porfirio
Creativity and Evaluation: Two Film Noirs of the Fifties Robin Wood
Fragments of the Mirror: Hitchcock's Noir Landscape Alain Silver
The Unintended Femme Fatale: The File on Thelma Jordan and Pushover Elizabeth Ward
Translate and Transform: from Cornell Woolrich to Film Noir Francis M. Nevins
Film noir and Samuel Fuller's Tabloid Cinema:Red (Action), White (Exposition) and Blue (Romance) Grant Tracey
Dark Jazz: Music in the Film Noir Robert Porfirio
Mad Love is Strange: More Neo-Noir Fugitives Alain Silver and Linda Brookover
Phantom Lady, Cornell Woolrich, and the Masochistic Aesthetic Tony Williams
John Farrow: Anonymous Noir Alain Silver and James Ursini
At the Margins of Film Noir: Preminger's Angel Face Richard Lippe
The Killers: Expressiveness of Sound and Image in Film Noir Robert Porfirio
Mann in the Dark: the Films Noir of Anthony Mann Robert E. Smith
Expressionist Doom in Night and the City Glenn Erickson
Kiss Me Deadly: Evidence of a Style Alain Silver
The Post-Noir P.I.: The Long Goodbye and Hickey and Boggs Elizabeth Ward
Film Noir, Voice-over, and the Femme Fatale Karen Hollinger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Noir? Alain Silver and Linda Brookover
Angst at Sixty Fields per Second James Ursini
Miami Vice, The Legacy of Film Noir Jeremy G. Butler
Kill Me Again: Movement becomes Genre Todd Erickson
Son of Noir: Neo-Film Noir and the Neo-B Picture Alain Silver
其他书籍
Film Noir: An Encyclopedic Reference to the American Style, Alain Silver及Elizabeth Ward编著
Film Noir Reader 1、2、3、4,Alain Silver及James Ursini编著
The Noir Style,Alain Silver及James Ursini编著
著名黑色电影列表
《三楼的陌生人》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1940,Boris Ingster)
《92街的房子》The House on 92nd Street(1945,Henry Hathaway)
《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1946,Alfred Hitchcock)
《暗潭》Dark Waters(1944,André De Toth)
《白热》White Heat(1949,Raoul Walsh)
《暴行》Act of Violence(1948,Fred Zinnemann)
《本陪审团》I, the Jury(1953,Harry Essex)
《猜测》Dead Reckoning(1947,John Cromwell)
《出卖皮肉的人》The Set-Up(1949,Robert Wise)
《城市的呼喊》Cry of the City(1948,Robert Siodmak)
《职业杀手》This Gun for Hire(1942,Frank Tuttle)
《大火车站》Union Station(1950,Rudolph Maté)
《大爵士乐队》The Big Combo(1955,Joseph H. Lewis)
《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Howard Hawks)
《大热》The Big Heat(1953,Fritz Lang)
《大钟》 The Big Clock(1948, John Farrow]])
《狄米特里奥的假面》The Mask of Dimitrios(1944,Jean Negulesco)
《第三个人》he Third Man(1949,Carol Reed)
《地下美国》Underworld U.S.A(1960,Samuel Fuller)
《堕落天使》Fallen Angel(1945,[[Otto Preminger)
《房客》The Lodger(1944,John Brahm)
《飞镖》Boomerang!(1947,Elia Kazan)
《告密者》Le Doulos(1963,Jean-Prerre Melville)
《孤独地方》In a Lonely Place(1950,Nicholas Ray)
《黑暗的过去》The Dark Past,(1948,Rudolph Maté)
《黑暗走廊》Dark Passage(1947,Delmer Daves)
《红色街道》Scarlet Street(1945,Fritz Lang)
《荡妇姬黛》Gilda(1945,Charles Vidor)
《街头恐慌》Panic in the Streets(1950,Elia Kazan)
《久候》The Long Wait(1954,Victor Saville]])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Michael Curtiz)
《来自过去》Out of the Past(1947,Jacques Tourneur)
《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1946,George Marshall)
《劳拉》Laura(1944,Otto Preminger)
《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5,Fritz Lang)
《裸城》The Naked City(1948,Jules Dassin)
《马耳他黑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John Huston)
《煤气灯下》Gaslight(1944,George Cukor)
《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1944,Edward Dmytryk)
《拼命吻我》Kiss Me Deadly(1955,Robert Aldrich)
《玻璃钥匙》 The Glass Key(1942,Stuart Heisler)
《骑上粉红马》Ride the Pink Horse(1947,Robert Montgomery)
《枪疯》 Gun Crazy/Deadly Is the Female(1950,Joseph H. Lewis)
《强尼·奥克洛克》Johnny O'Clock(1947,[[Robert Rossen)
《请挂北区777电话》Call Northside 777(1948,Henry Hathaway)
《圈套》Pitfall(1948,André De Toth)
《人行道尽头的地方》Where the Sidewalk Ends(1950,Otto Preminger)
《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Billy Wilder)
《杀戮》The Killing(1956,Stanley Kubrick)
《夜困摩天岭》High Sierra(1941,Raoul Walsh)
《杀手》The Killers(1946,Robert Siodmak)
《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8,Orson Welles)
《疑影》Shadow of a Doubt(1943,Alfred Hitchcock)
《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6,Billy Wilder)
《死之吻》Kiss of Death(1947,Henry Hathaway)
《猎人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Charles Laughton)
《谍网亡魂》Odd Man Out(1947,Carol Reed)
《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Alfred Hitchcock)
《灵与欲》Body and Soul(1949,Robert Rossen)
《电话惊魂》Sorry, Wrong Number(1948,Anatole Litvak)
《玉面情魔》Nightmare Alley(1947,Edmund Goulding)
《盖世枭雄》Key Largo(1948,John Huston)
《狂恋》Leave Her to Heaven(1945,John M. Stahl)
《黑色天使》Black Angle(1946,Roy William Neill)
《伸冤记》The Wrong Man(1956,Alfred Hitchcock)
《D.O.A.》(1950,Rudolph Maté)
《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1957,Alexander Mackendrick)
《四海本色》Night and the City(1950,Jules Dassin)
《火车怪客》Srangers on a Train(1951,Alfred Hitchcock)
《夜阑人未静》The Asphalt Jungle(1950,John Huston)
《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Billy Wilder)
《微寒》Medium Cool(1969,Haskell Wexler)
《美人计》Notorious(1946,Alfred Hitchcock)
《陌生人》The Stranger(1946,Orson Welles)
《吻别明天》Kiss Tomorrow Goodbye(1950,Gordon Douglas)
《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Orson Welles)
《邪恶之力》Force of Evil(1948,Abraham Polonsky)
《野蛮暴力》Brute Force(1947,Jules Dassin)
《夜色好黑》 So Dark the Night(1946,Joseph H. Lewis)
《一丝不苟的人》T-Men(1947,Anthony Mann)
《阴阳镜》The Dark Mirror(1946,Robert Siodmak)
《邮差总按两遍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Tay Garnett)
《有和没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1944,Howard Hawks)
《以夜维生》They Live by Night(1949,Nicholas Ray)
《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45,Michael Curtiz)
《大刀》The Big Knife(1955,Robert Aldrich)
《无名街道》The Street with No Name(1948,William Keighley)
《南街奇遇》Pickup on South Street(1953,Samuel Fuller)
《危险边缘》On Dangerous Ground(1951,Nicholas Ray)
《正面朝下的王牌》Ace in the Hole(1951,Billy Wilder)
《贼之高速公路》Thieves' Highway(1949,Jules Dassin)
《狭窄边缘》The Narrow Margin(1951,Richard Fleischer)
《无冕之王》The Harder They Fall(1956,Mark Robson)
《派对女郎》Party Girl(1958,Nicholas Ray)
《无路可走》No Way Out(1950,Joseph L. Mankiewicz)
《侦探故事》Detective Story(1951,William Wyler)
《执行者》The Enforcer(1950,Bretaigne Windust)
《走投无路》Crossfire(1945,Edward Dmytryk)
《芝加哥死亡线》Chicago Deadline(1949,Lewis Allen )
……梦幻、陌生、情色、模棱两可和残忍
[
本帖最后由 kukutiti 于 2008-8-1 23:05 编辑
]
UID
49391
帖子
4588
精华
0
积分
23194
交易积分
0
阅读权限
40
在线时间
89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27
最后登录
2025-2-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lark99
外表斯文
魔神至尊
内里OPEN
帖子
17095
精华
1
积分
72508
激骚
1502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4-12-2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8-2 07:59
只看该作者
码字不易,消灭0回复
UID
34310
帖子
17095
精华
1
积分
72508
交易积分
6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152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21
最后登录
2025-2-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thebesian
小黑屋
帖子
17565
精华
0
积分
47632
激骚
182 度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2-8-14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8-2 14:17
只看该作者
太多,先收藏,回头慢慢看
UID
4375
帖子
17565
精华
0
积分
47632
交易积分
0
阅读权限
1
在线时间
65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14
最后登录
2019-11-19
查看详细资料
TOP
bobykid
魔神至尊
shitizen
帖子
18373
精华
0
积分
18849
激骚
826 度
爱车
MAZDA 6
主机
XO + PS2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04-6-2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
#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8-20 13:46
只看该作者
居然没有加精?
UID
25602
帖子
18373
精华
0
积分
18849
交易积分
8
阅读权限
40
在线时间
2400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
最后登录
2025-2-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控制面板首页
密码修改
积分交易
积分记录
公众用户组
基本概况
版块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线时间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