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17 12
发新话题
打印

转载:对《赤壁》批评的批评—兼骂所有“娘们”影评人

注:对“娘们”一词的定义参见老夫上篇影评。
  
  
   上一篇写了《赤壁(上)》的评论,骂了一些人,感觉没讲清楚,最近又看了铺天盖地的《赤壁》影评,在这三伏天里火气不禁又大了起来,索性再骂十块钱的,给各位看官在大热天里解解暑。
   看了那么多对《赤壁》的批评文章,感觉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台词:半文不白的台词没有处理好,有些地方太雷太囧,不伦不类,而且台妹说话嗲得鸡皮疙瘩掉一地,所以剧场效果不好;
   2. 演员:Tony和城武他们都是以桃花眼取胜的,看见这几位美男子出来就浮想联翩,不像政治家、军事家,老觉着在拍《春光乍泻》;
   3.武戏:打得不好看,关、张、赵都没有打出气势来,跟想象中有差距。
   总的来说,以上几点意见我还是同意的,而且有一些纯粹是个人口味问题,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什么好争的。不过这些意见的提出应当还是有其根源的,老夫想了想,可能主要有以下两条,再重复一下:
   1.类型电影的尴尬
   历史战争正剧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并没有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虽然嘴上嚷嚷着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能通过电影来传播这一点的目前还只有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做到了——美联社的溢美之词足可佐证,而这样大的一部超级巨制自然需要有票房号召力的超级巨星来出演——但长期以来我们的类型巨星都是在黑帮片、喜剧片、武侠片等片种中成长起来的,而现在又不得不找他们来出演,他们在观众心中长期形成的既定形象与角色的冲突便为《赤壁》的困囧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尤勇、侯勇、胡军乃至赵薇、小宋佳等大陆演员的出演并未对观众的心理定势发起多大挑战,说实话,我对城武哥满口的台湾腔也不满意,但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就这几个,不然还能怎么办?实在不行,拉葛优来客串个蒋干?或者,把志玲姐换成章子怡?可这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么?
   所以,《赤壁》的尴尬其实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孱弱的现实造成的——没有成熟的类型电影,更别提明星制了,大陆电影业哪有成型的明星制?
   2.全球化/民族性与时尚传播/传统文化的零合博弈
   《赤壁》的争议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对章子怡的争议,章MM刚走红那会,国内几乎是喊杀声一片,而小妮子不管不顾,兀自在好莱坞一飞冲天,人家老美也算是着了道了,跟在章MM屁股后面哭着喊着送美元。这实际上反映了国际、国内两种社会文化的巨大反差。而《赤壁》这么大的投资,显然是要面对国际市场的,一定要可靠的美金收入才能支撑制片人的信心。在影片的很多处理中,实际上是考虑到照顾国际市场的接受需求,也就是说,吴宇森更多的还得以John Woo的面目出现,有时候中国观众觉得别扭,那没办法,人家吴导还惦记着人家的美金,就像《卧虎藏龙》,很多浅显的中国哲学道理通过发哥别扭的普通话说出来,极为刺耳,但对国外观众而言,你不这样人家就看不明白。
   再者,电影说穿了就是个时尚文化的东东,特别是票房大片,跟时尚文化传播就是一回事。记得在《无极》上映前陈凯歌导演出席某时尚酒会,记者问及其对“时尚”的看法,陈导不假思索的回答:“《无极》的上映就是个时尚的事。”《无极》好不好姑且不论,但陈导对大片的这一认知确实是真理,《赤壁》的故背景事再久远,也是放给2008年的城市观众看的,所以必须在历史的外衣包裹下送出时尚的因子——所以这也再一次考验了编剧的台词功底,真要跟央视版《三国》一样文绉绉的说话,估计底下早骂成一片了。而既要古朴又要时尚,在夹缝中失位,有些硬伤,再所难免。
   不过总的来说,《赤壁》还是成功的。有个别地方不好,但瑕不掩玉,整体的素质还是说得过去的,而且比起内地电视荧屏上的所谓历史正剧来看,《赤壁》一点也不处下风。我看了看对《赤壁》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几个是人都看得出来的困囧场景上(刘备送饭、诸葛接生、周乔床戏等),其实吴宇森很多时候就是在搞笑,这些困囧也便称不上真正的困囧了。而真正扎实的历史考证和艺术批评根本无处可寻——吊诡的是,真正做过扎实历史考证的人,往往会觉得《赤壁》是部好电影,那些说《赤壁》不好的人,便一股脑的往男色、断背、3P这些下半身的词汇上扎堆,言语空洞、哗众取宠,根本没什么实质内容可言。
   那么,为什么会在对《赤壁》的批评里集中的出现这种现象呢?用《走进科学》的话说,这是为什么呢?好吧,老夫总结了一下,谈不上原因,也讲不清结果,总之想到什么就堆砌在这里,供批判用——
   1.官方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影文化需求之间的悖反
   也别冤枉观众,观众们实在是被“主旋律”恶心坏了,这年头,“主旋律”跟垃圾片基本是划等号的,一水的票房毒药。而主旋律、商业片、艺术片这种莫名其妙的三分法也让观众们走进影院——我指的是自己心甘情愿掏腰包走进影院——前就习惯了看些搞笑或者打打杀杀的东东,这种历史正剧长久以来似乎只能出现在枯燥的“主旋律”范畴里,而“主旋律”就应该是刻板的、僵死的,怎么能搞笑呢?吴宇森怎么可以让诸葛亮和周瑜当着成千上万观众们的面讲笑话呢?但是,为什么又不可以呢?以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智慧来看,他们显然是极有幽默感的——他们都是演说家,演说家一定要有晕段子吸引听众的。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历史正剧就是一副扳着臭脸孔的架势,作很傻很天真状,但商业电影则一定是要往很黄很暴力上靠的,你看看好莱坞那些经典的历史大片,都跟《赤壁》是一个路数。所以,《赤壁》的原则其实是典型的商业电影原则,但是习惯了被教育的观众们一时还无法接受在这样一个经典的历史情境中娱乐,容不得导演丝毫的僭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赤壁》其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赤壁》开启了华语历史大片的新境界,这才是有意义的电影,票房好,还能宣传我们的历史,什么叫对外输出价值观,《赤壁》才是对外输出价值观。让老外掏了钱还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本事。对照一下,想想我们在西藏问题上的被动,为什么《小活佛》《西藏七年》会谬种流传?还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西藏电影没人看,真要拍出一部符合商业电影规律、又贴合西藏实际的电影,既挣票房又宣传自己,岂不一举两得?
  可惜,僵化的体制是产生不了这样优秀的作品的,吴宇森也是在香港和荷里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真要呆在内地,早就窒息了。而《赤壁》作为突破体制牢笼的新生事物,自然会让习惯了僵化体制的观众们有些不适应——说句题外话,人民群众想看电影,但是僵化的体制又提供不了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产品,所以盗版才会大行其道,堵是没有用的,在体制理顺之前,盗版还将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话说回来,“主旋律”作为一个概念早就该死亡了。前几天SFTAT召开一个华语电影的国际学术会议,西南大学的余纪教授提交的书面发言就是论述“主旋律”的提法应该废止了。后来坐大巴正好跟余老师邻座,便又借着这个话题聊了一路。余老师言辞恳切,对中国电影产业忧心忡忡,由于“主旋律”造成的莫名其妙的三分法已成了一个毒瘤,而且还跟“商业片”对立起来,简直是自寻死路——主旋律首先应当是商业片,没有票房,何谈旋律?
   所以,《赤壁》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主旋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好看,看完了还有话题可以争。再说了,《赤壁》对促进祖国统一还有好处——两岸演员共同出演自不消说,孙权可是历史上第一个派兵一万将台湾纳入中华版图的英主!
   2.知识分子在信息爆炸时代的集体发槑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提法,利奥塔德60多年前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里就已经指出这个现象了,不过在当下、在中国的影评圈里,这个现象又表现得尤其突出。现在学术机构里跟影视沾边的数不胜数,是个学校就要整个关于影视的院系——赶时髦嘛,这玩意儿好扎钱。结果呢,真正懂影视的没几个。课堂上高谈阔论“影视艺术”的人有些根本就不看电影,无非是有个职称,又占了个茅坑,便开始在教室里误人子弟了。一旦有什么新的电影作品面世、有新的电影文化现象出现,这帮人根本就发不出什么像样的声音。按理说他们才是体制内、而且掌握知识资源的人,严肃的、有考证的、成体系的影评应该从他们的笔下诞生,可现状呢?一帮同人腐女们喊着号子对着《赤壁》一起意淫,愣是没有像样的声音出来反驳一下。特别是在网络这个新媒体中,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体无完肤、溃不成军。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去占领——这是被证明了无数次的真理,把阵地拱手相让,我们的知识分子真是大方得很,看来,庙堂之上的学院派影评已经彻底破产了。
   实际上这里也隐含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代际文化的巨大断层和掌握话语权学者们的鸵鸟障目行为。看电影的人主要是年轻人,电影文化也就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80/90后的年轻人与上一辈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断层,老学者们往往轻蔑的认为年轻人们轻浮、浅薄、没有思想,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调查研究,所以他们根本不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真正新鲜有活力的电影文化现象也不会被他们纳入视野,所以只剩得一群年轻人在这里互掐,乱相丛生,再所难免。其实我觉得很多老学者都是相当有学养的,只是他们不愿意俯下身去了解青年、了解青年文化,而往往采取鸵鸟政策,有什么问题不调查清楚,只是大帽子一扣,不知所云的批判几句,话语方式、姿态、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与年轻人们南辕北辙,根本行不成有效的交流,毫无意义。
   此外,人文艺术类的知识本来就是没有什么技术性的,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想知道什么上网搜一下就OK了。对人文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其实已不再具备任何知识优势,普通人想了解知识,完全可以绕过他们。所以,他们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但知识分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忙得很!你说他们不了解电影吧,有些人还到处做报告、“搞学术”,实际上,电影学术研究已经被他们弄成了纯粹的小圈子趣味。反正就那么几个人,一起槑在那里,你忽悠一堆名词,我折腾一坨术语,你方概念唱罢,我又理论登场,乌烟瘴气,好不热闹!回头一看,论文摞了堆,著作等了身,职称升了级,博士成了批,真是大快人心也么哥!电影呢,还是不看,无非是从书本到书本罢了,说是研究电影,电影院一年都不进一回,何来有力道的影评?关起门来坐而论道似乎头头是道,可一跟社会接触,全白瞎!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学术态度,无可厚非,只是如果这也成为教育体制里的一种潜规则,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什么用?影视专业的大学生,可能还不如娱记对电影熟悉!
   这些问题早已有,只是《赤壁》的出现让一切暴露得更加明显起来。事实上,我们的价值观脊梁已经被打断了,学术——尤其是影视研究——的泡沫化人所共知,根本没有权威的公信力。而有价值的严肃影评,更是无处可寻。
   3.80/90后青年亚文化的劣根性
   首先,老夫对80/90后的年轻人还是相当认可的,他们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复杂、价值体系成熟,而且有责任感、有公益心,比起他们批过老师、斗过家长又不敢让后代知道的父母来说,80/90后的孩子们既可爱又可信。不过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中,大人们对孩子根本没什么有效的引导,所以孩子们犯点错误再所难免。从这次对《赤壁》不靠谱的批评中,老夫觉得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
   一曰不看历史。很多年轻的“娘们”影评人根本对历史一无所知,整个赤壁大战究竟是谁打谁都没搞清楚。评论历史电影,历史不了解,评论个逑!(居然还有人批评骊姬的造型像日本人,干!有基本的历史常识没有?)当然要你去读罗贯中和陈寿的原著不大可能,起码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行啊。其实赤壁大战在史学界有很大的争议,到底怎么打的,多少人打的,曹操怎么败的,都有数家之言。那些“娘们”对历史根本毫不关心,只看到花样美男出镜,有点联想都是下半身的,要说扫黄打非也不少年了,怎么这帮“娘们”还活得这么滋润?
   二曰不看电影。没错,就是不看电影。这年头,“影评”和“影评人”本就是两个虚妄的概念,会写几个错别字,认识几个洋妞的名字,便开始白话电影了,再找几个吹箫吹喇叭的灌灌水,帖子很容易上首页。从那些“娘们”影评人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的电影审美趣味——看了大量的扭曲、变态、阴暗的作品。老夫不是说这玩意儿不能看,可电影也不是只有这个啊?生生的把《赤壁》解读成同人漫画,好好的《赤壁》评论,搞成了腐女大联欢,这他妈有意思吗?电影艺术的层次、类型是很多样的,单纯的打压一些另类耽美之作不负责任,但是也不能把这些玩意当成电影艺术的全部。既然要评论电影,那就要对整个电影世界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建立一个自己的坐标,才能有的放矢的比较、定位吧。
   三曰不看医生。有病就要看医生,心里有病就去看心理医生。有些“娘们”影评人现在见不得帅哥出镜,刘备拥抱了赵云,就说恶心;孙、刘、曹三方混战,就说3P;周瑜跟诸葛亮眉目交汇了两次,就说断背……NND,这下半身的想象力怎么就这么丰富?什么素质啊?如今世道真是变了,以前男的跟女的走在一起招人议论,现在他*的男的跟男的并肩而立招来的非议更大!那些“娘们”影评人的性激素分泌已经严重失调了。按照他们的看法,电影就弄来一堆动物拍《动物世界》就齐活了,不然男的跟女的就是勾搭,男的跟男的就是BL,女的跟女的就是拉拉,妈的整个一感官世界!《三国演义》里描述周瑜为了欺骗蒋干,特意说:“久不与你同榻,今宵抵足而眠。”然后周郎便携蒋干共寝——《赤壁(下)》如果把这一段演出来,估计就成了那帮“娘们”影评人认定周瑜有断背癖好的铁证了!
   NND,阿诺在《终结者》里领着个小男孩满世界跑,你们怎么不说他恋童癖?开点善意的玩笑无所谓,但是对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要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吧!中国人是拜祖宗的,没有先人,哪有你们这些不肖子孙!
   4.个人意志的勃起与群体责任的阳痿
   这年头,自由主义的思想泛滥成灾。只要是自己愿意,不违法、不反党,想说什么说什么。你说我不能把《赤壁》理解成同性恋,你怎么知道他们就不是呢?我愿意这样理解招谁惹谁了?——这话有道理,这是个个人意志最大化的时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老夫承认。但是,当某种群体性现象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根本没人来承担责任——譬如说,老夫认为对《赤壁》的批评出现了群体性的偏差,太多的人把此片解读成男男之间的暧昧关系,不合适。你去批评这个现象吧,到底是批评谁呢?作为一种现象,好像你可以批评,但是这个现象落实在个人身上,你到底在批评谁呢?
   是啊,老夫到底在批评谁呢?这其实是一个阴谋,在勃起的个人意志身后,隐藏着已然阳痿的群体责任。个人意志的自由成为抵抗所有批评的化骨绵掌,法不责众,大家都以“个人”的面目来说话,众声喧哗,确实是热闹啊——用周星驰在《行运一条龙》里的台词说,一定要用个“射”字才能形容“娘们”影评人们到处发言的愉快心情——不过这群体的责任就无人承担了。就像全民所有制企业,说起来全国人民都有份,可分红的时候除了几个贪官,谁都没份。
   所以,老夫索性决定加一个副标题——骂所有的“娘们”影评人!NND,一个不留,挨个骂!既然是群体的责任,那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娘们”影评人,挨个站好咯,老夫一个个上!
   5.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与电影三位一体的迷局
   前几天与一个国内顶级纯文学刊物的副主编聊天,这位老师的看法很有见地,他就指出中国传统的文艺创作里大都是“贴着地面爬行”的,缺乏想象力,相对而言,80后的文学作品中反而是想象力旺盛。其实电影也一样,搞到现在,中国就没个像样的科幻电影,老夫这把年纪的人回忆起来还只有《霹雳贝贝》。当然,这位老师说的想象力并不是简单的科幻作品的那种想象力,而是某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的整合、升华能力——如果艺术家没有想象力,那他只能创作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显然是可笑的。
   具体到《赤壁》,情况有些复杂。我们有一个历史典籍中的三国(所谓的“寿志松注”),然后又有一个古代文青鼓捣出来的文学版《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印证了那位老师的“想象力”概念,罗贯中若没有想象力,哪有那么多经典的三国段子),现在又有了一部电影。于是乎,三个东西搅和在了一起,艺术和历史、想象和真实、文学与电影,许多东西搅成了一锅粥,这也是造成观众们对《赤壁》褒贬不一的重要原因吧。老夫其实也是个二把刀,有些情节就分不清到底是史籍里的还是演义里的,不过好歹还算有个常识。
   所以说,我们欣赏《赤壁》时,也是需要想象力的,只是这种想象力应该更多的施加在人物命运、历史背景等方面,要将较为空洞的历史叙述人性化,而不要一股脑的下半身化。今后这样的迷局估计还会很多,中国的历史是座宝库,吴宇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今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导演去其间寻找资源。到时候《唐史》和《隋唐演义》、《宋史》和《水浒》、《明史》和建文帝传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估计以后这种三位一体的迷局会成为历史大片上映后的普遍现象。
   话说回来,《赤壁》的观众缘相当好,一扫国内影坛被只外国熊猫霸占的低迷,而且长达两小时的片长观众很少觉得闷,这也说明了影片的成功。坦率的说,《赤壁》是不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而且时间过长,商业电影没有这么干的(若能做成三部曲可能更合适些),但影片还能有这么好的票房,足见吴宇森的功力。吴宇森其实不用拍《赤壁》,他在银幕上打打枪、放放鸽子什么的,日子会过得相当滋润。《赤壁》对吴导来说是一次豪赌,一旦失败,吴导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据说《赤壁》这是他内心的一个情结,而这个对自己祖先历史的崇拜,相信也是不少热血男儿心中的念想。
   骂完了,估计老夫也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您要回骂,麻烦留个名,我也好知道这些“娘们”到底是谁。
   最后,让我引用青云哥在《阿呆拜寿》里的经典台词来奉送给全体“娘们”影评人,买一送一,以飨观众:
   下贱!下贱!下贱!
   ……
   操!终于凉快了。
   P.S.“操”在这里是曹操的名字,并非脏话。


TOP

个人不太认同文章作者关于赤壁的评价,但文中的观点有点意思,转过来娱乐一下



TOP

这帖实际上是骂腐男腐女的 和电影无关


TOP

没看完。。。事实就是国内的电视剧演员演的所谓主旋律的历史剧比你的港台好莱坞大导演大明星弄出来吃B好看。。。

如果以票房论英雄,老张的英雄,10面埋伏,黄金甲个个都卖座得很(包括海外票房),都是成功的商业片

TOP

我觉得《英雄》和《赤壁》都算不错的片子。

TOP

赤壁是非常垃圾的片子,这个俺是认定了

TOP

我决的英雄还是可以的  黄金甲十面埋伏和赤壁是一个艹性

TOP

就好像 有一个人装13 你可能觉得他很个性 但是他明天后天依旧装 还带了另一个学着他装 这瞬间就成213了

TOP

现在影视区的风气都这样,谁都想冒个泡装个13,挺没意思

TOP

无极的票房如何?有没有惨败?

TOP

引用:
原帖由 PLuckSword 于 2008-7-25 18:53 发表
无极的票房如何?有没有惨败?
近2亿吧,算不错了

TOP

所以说在国内谈票房没什么意义,再傻的片只要是大片,都能把票房当作遮羞布

TOP

有些地方写的在理,只看了一半.

TOP

这文看着真无力

竟然把马克思主义都搬出来了

看到“城武哥”我就喷了,作者什么眼神啊。

作者口口声声传统文化,其实只是给自己的偏见加上正义的旗帜而已。而且,这文基本上没有谈电影拍得怎么样,全都在谈影评界怎么样冤枉了导演 。:D

TOP

真长,慢慢看

TOP

 17 12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