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转载一长篇好文:教父三部曲蓝光是怎样炼成的

教父三部曲蓝光是怎样炼成的(1)

《教父》是什么?


《教父》是1972年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它原本计划是一部廉价投资下的普通黑帮片,但在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手里,提升了档次,变成了一部隐喻了资本主义的家族史诗。写父子情,写黑帮分子以家庭的名义实施罪恶,触及了美国梦的重建这个好莱坞电影的恒久母题,兼顾反思力量,手法从容不迫,秉承好莱坞古典主义遗风,是当时新好莱坞派与旧好莱坞交替时的完美交叉点。它不仅获得了空前的票房,把派拉蒙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也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大奖,并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进程,成为美国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教父》是什么?

《教父》是一个影迷必须要看的电影,在西方观众的眼中,《教父》是男人眼中的《圣经》、《教父》是长期盘踞IMDb最佳电影250名榜首的经典。《教父》衍生了1974年的《教父续集》,这是一部被称为影史上少数“续集更胜前作”的作品,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这两部作品并称为两大经典。1990年,科波拉为了重现当年勇,走上了拍摄《教父第三集》的险路,不仅票房失利,而且影片质量也无法跟前两集比肩。



2001年10月9日,《教父》和它的两部续集一起被派拉蒙公司推上了DVD的舞台。五碟豪华装的配置令当年的碟市为之震撼。前4碟收录三集正片,第二集由于片长关系而被分置在两张碟上。正片均经过数码修复,并制成了可变宽屏格式,科波拉还为三部电影奉献出了DVD史上最佳的三条评论音轨,9个小时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将他对电影的热情和拍摄的细节全盘托出,令影迷听得热血沸腾。



第五碟为单独的花絮碟,收录总长超过3小时的花絮,包括“图片集”(收录预告片和剧照和现场照片外,还有三部《教父》的奥斯卡提名和得奖名单、主创人员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发言的现场录像)、“《教父》的树形家谱”、“《教父》编年史”(其中还包括34个删除片段)、“幕后花絮”(包括73分钟纪录片、科波拉的制作手记、配乐师谈配乐、原著作者普佐的访谈、1971年拍摄的幕后花絮等)、“影片制作人”(科波拉、普佐、摄影沃里斯等人的介绍和与之相关的纪录片)、隐藏花絮“彩蛋”(包括主演詹姆斯·凯恩的试镜片段、《黑道当家》剧集中黑帮分子看《教父》DVD的短片等)


这个套装在当年以精良的制作、满载的花絮赢得了众多影迷的心。唯一遗憾的是,正片画质不甚理想,此后派拉蒙公司又分别单独发行了全新修复单碟版,但效果也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斯皮尔伯格进入了派拉蒙公司。


当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被派拉蒙买走之后,科波拉立刻发了一封祝贺信给他,信里特意提到了:既然你老弟已经加入了派拉蒙,那就请赶紧来拯救拯救我的《教父》吧。所以,斯皮尔伯格在派拉蒙的第一件公务就是去拜访派拉蒙的头:布莱德·格雷,格雷大笔一挥:同意,拟按照斯导的意愿立刻执行。派拉蒙的后制部副总裁马丁·科恩接到通知后立刻照章办理,但1972年原始底片已经不能使用了……



《教父》和1970年代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难逃“底片保存不当”的命运。1980年代之前,包括派拉蒙在内的好莱坞制片公司,都没把影像资料的保管当回事。既无特别规划,也无专项拨款。所谓的“影像资料馆”,也只是随便找间仓库,把底片往里一扔了事。直到1980年代,录像带诞生,家庭影音消费与日俱增之后,各大影片公司才赫然发现,之前被无视的“影像资料馆”竟是个取之不尽的“大金库”。于是,“资产保护”这一行业术语才逐渐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底片的受损程度与冲印的次数有关:次数越多,损坏越大。因此,目前业内通行的保护原则是:将“原始底片”的冲印次数降到最低。影片完成后,先用 “原始底片”复制出“副本底片”,然后将“原始底片”妥善保存,用“副本底片”来完成之后所有的冲印和拷贝工作。然而,1970年代时的情形却大不相同,那时并没有什么“副本底片”,而是将“原始底片”直接用来冲印正片。这对好电影来说是场噩梦。因为影片越受欢迎,拷贝的需求量也就越多,相应的,底片冲印次数也越多。而《教父》则不仅仅是一部好电影,它是好莱坞的旷世经典。巨大的拷贝需求量,使《教父》的底片成为一只为派拉蒙下金蛋的鹅。十多年下来,“金蛋”产量固然丰富,但同时,这只“金鹅”也已不堪重负,底片的磨损程度简直可以说是不忍目睹。



虽然2001年发行DVD时,《教父》的影片画质曾得到过些许修复,但对已“身负重伤”的底片来说,这些小手术根本无济于事。如今,为了在“蓝光时代”继续下蛋,派拉蒙终于将《教父》这只“金鹅”送上了手术台。



本次“修复手术”的“主刀医师”由导演科波拉钦点,集结了业内精英。他们包括,来自Film Preserve公司的电影修复专家罗伯特·哈里斯及其助手乔安娜·罗森,该公司因修复《阿拉伯的劳伦斯》、《斯巴达克思》、《后窗》、《迷魂记》等经典老片而扬名业界;还有,华纳电影成像公司(MPI)的资深数码着色师简·亚伯勒和数码特效主管达夫尼·登特等人。此外,修复过程还邀请到两位摄影师鼎力相助。一位是《E.T.外星人》的摄影师艾伦·达维亚,他从摄影师的角度为影片修复提出建议;另一位,则是此次修复至关重要的人物:《教父》的摄影师戈登· 沃里斯。


图为罗伯特·哈里斯



2006年秋,整个修复工程正式起步。Film Preserve公司收到派拉蒙发来的素材,包括:原始底片、三分色母带、黑白分色母带以及数千英尺的其他素材胶片。其中,“原始底片”就是拍摄时的成品;“三分色母带”与“黑白分色母带”,则是将底片中的青、洋红、黄三原色(即正片中的红、蓝、绿三原色)与黑白两色分离后,分别保存,以确保颜色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长期保存不变色的目的。在修复过程中,这三套胶片缺一不可。

然而,粗略检查后,老道的Film Preserve公司也不禁眉头紧锁,原始底片比他们料想的还糟:污迹斑斑、布满划痕和裂纹,有的已严重影响甚至破坏到电影画面。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整整一卷底片彻底遗失,只得采用复制的副本来代替。两套“分色母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划痕不算严重,但却出现了多个镜头丢失的重大失误。这也难怪,既然1980年代前,影片公司没把影片的保存当回事,而“分色母带”恰恰又是为保存影片而服务的,那自然不会得到认真对待。有的电影甚至根本不制作“ 分色母带”。即便制作,也只是随便了事,根本不会去看第二眼。《教父》就是如此,“分色母带”居然是在最终剪辑之前做的,所以未将最终入选的镜头收入。一上来,《教父》就给了修复工作一个大大的下马威。(未完待续)


TOP

教父的蓝光是怎么样炼成的(2)

底片的问题还没完,当修复小组找来早期正片与目前的正片进行同步比对时,再度傻眼,两者不同步!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的版本与早期的版本居然是不同的!后来,修复主管哈里斯才发现,这个“新版与旧版之差”起于1980年。那时,派拉蒙把底片送到一家光学研究室去冲印正片。结果,胶片被拆开后却怎么也拼接不起来,无奈之下,光学研究室只好采用一种廉价的化学方法来补救。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来片中极富抒情色彩的12秒渐隐效果,被替换成了一般长度。而更匪夷所思的是,对这一重大错误,派拉蒙居然浑然不知!

当然,《教父》的底片也并非一无是处,修复工作也不总是愁云惨淡。一个利好的消息便是,尽管底片遭受的物理破损严重,但值得庆幸的是,它并未发生化学损坏,有效的图象信息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简单地说明一下,所谓物理破损,即是上文提到的划痕、裂纹等,而化学损坏,则是胶片因时间过久而发生的颜色失真,比如,平时我们看到的泛黄的老照片,就属于化学损坏。前者,来自保存及使用不当;而后者则主要是材质本身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必须感谢柯达公司,它所生产的优质胶片保证了底片历经30年后,依旧未发生严重的化学损坏。


修复过程的第一步是将底片转换成数码图像。修复小组用高画质影像扫描仪,以4K(4096x3112线)的高分辨率把底片扫描进电脑。不过,这貌似简单的一步,却总让哈里斯紧张不已。他回忆说:“每当把底片塞进机器,我就手心出汗。底片的破损实在太严重了,很可能被机器卡住,绞坏。如果不巧的话,我们很可能因此彻底丢失几帧宝贵的画面。因为《教父》和《教父续集》里的有些镜头只在底片上才有,根本没有备份!”所幸,在数码转换上,底片没有出大问题。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把数字图像导入简·亚伯勒开发的“Baselight数码修复系统”中。通过该系统,修复人员用电脑对画面进行清洁、修复、颜色校正、去噪。扫描一帧胶片要耗费50MB的容量,而一秒有24帧画面,就是说一秒的电影画面的数据容量是1.2GB,一分钟的数据量是72GB。《教父》片长180分钟,需要数据容量12.96TB。


所有工作都是一帧一帧进行的,耗时巨大。就在这“数码找茬”的过程中,亚伯勒揪出了《教父》的一个惊天大秘密:影片在后期制作中出了错,而且出错的还是《教父》中相当经典的段落:迈克在饭店刺杀一场。

当时,这段戏是分两个晚上拍摄的。第一个晚上拍了前半段,即到迈克起身去洗手间拿枪为止。其中,第一段没有问题,后期处理效果符合沃里斯的要求。但第二段底片的色调却显得不够浓,据沃里斯说,这是因为后期制作时,在胶片处理上犯了错,而且是覆水难收,无法挽回。这虽然对影片的速度没有影响,但画面的雾化效果明显下降,影片的质感也与先前的不同。这一细节之所以始终未被发现,是由于之前几个版本的画质太不理想。

如何纠正这一失误,令修复工作陷入困境。重拍这一段是不可能的,于是,修复人员只能竭尽所能地去还原这段场景的原貌。漫长的工作几乎持续到整个项目结束。最终,工作团队还原出80%的底片,虽然仍不令人满意,但已相当不容易。而且,在这过程中,亚伯勒又找到了一个“小茬”。根据“原始底片”,就在迈克开枪之前,特写镜头里可以看出他面部的抽搐与紧张,但随着不停的拷贝,在副本的副本里,这一细节几不可见。如今,在数码修复版中,亚伯勒把它们还原出来。

同时,这段修复也凸现出“数码修复界”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如果影片在后期处理中产生当时无法修正的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如今可以修正的,那到底该不该修正?这样的修正是对影片的保护,还是破坏?”对此,科波拉曾指示说:“但凡发现影片的某格画面或某个镜头有问题,只要修复后的画面不显得突兀,那就尽管修复。”因此,在某些段落的修复中,哈里斯大胆采用了替换法:即用底片中未使用过的画面替代现有画面。比如,《教父》中,有一个严重损坏的画面。马龙·白兰度躺在病床上,镜头位于他的脚跟处,往上拍摄。这几秒钟的镜头受损相当严重,几乎无法修复。于是,哈里斯找来底片,发现这个镜头的实际拍摄时间比较长,因此底片中保留了一段未经使用的相同画面。随后,在亚伯勒的帮助下,他在底片中找到了可替换的段落。该段落中,马龙·白兰度胸口起伏的速率与受损段落中的速率相同,因此根本看不出被替换过。

相对而言,在修复《教父续集》时,问题要少很多。尽管它的胶片也谈不上“保存完好”,但与《教父》相比,其“原始底片”至少好上7成。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教父》的成功,让派拉蒙在《教父续集》的发行上更有信心,预先制作了许多副本与拷贝,不至于因拷贝不够用,而直接把底片拿出来冲印。也由于这个原因,《教父续集》的可用素材远比《教父》丰富。有许多早期拷贝可以为修复提供帮助。不过,在色彩还原方面,《教父续集》的困难程度并不低,因为它的色彩表现度要比《教父》复杂得多。至于到了《教父第三集》,修复工作更为轻松。由于是1990年拍摄的,所以它的底片保存得比较好。不过,《教父第三集》也带来了新麻烦。由于拍摄时间相差20年,使用的彩色技术完全不同。《教父》前两集采用的是彩色印片法(Technicolor),而《教父第三集》用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彩色胶片,两者在黑平衡上有区别。修复人员只能调整对比度与饱和度。

历时一年之后,修复宣告完成。《教父》前两集的修复版在洛杉矶进行了内部放映。放映结束后,沃里斯评价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但完成得非常好!尽管《教父》中的暗色依旧和原貌有差距,但能达到这个水平已令我满意。修复后的《教父》再度焕发出年轻的光彩。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修复没有添加任何原先没有的元素,是地地道道的修复,而不是再创作。”


(本文为笔者与棉花合著)



TOP

不错

非常喜欢教父


TOP

[posted by wap]


这么复杂!

TOP

TOP

bd修复版的颗粒感和噪点还是有点严重阿…………

尤其是昏暗场景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redemption 于 2008-11-14 23:51 编辑 ]

TOP

我也很喜欢教父,不过1080p大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下载

TOP

我说这修复的成本也太高昂了吧......

TOP

修复起来实在是太麻烦,看来要收一套了

TOP

三部曲的720p都下好了,做个记号。

TOP

哪个版本有中文字幕啊? 淘宝上光看到美版了

TOP

哎?

这个不是bd版附带的花絮的翻译吗?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