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李少红表示《红楼梦》本身的丰富性使“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

声称尊重原著却又大胆创新的《红楼梦》美术指导叶锦添和导演李少红也接受了《青年周末》采访。叶锦添说“艺术不可能民主”,李少红表示《红楼梦》本身的丰富性使“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他们表示,在这道菜还没煮好之前,下定论为时过早。











■艺术不可能民主,否则就叫公共艺术

■有分别再正常不过,如果没有反倒邪了

文/《青年周末》记者 王晓晶

新版《红楼梦》定妆照掀起的轩然大波还在继续。

从“宝黛钗”到“贾府四春”,从“晴雯补裘”到“尤三姐戏二贾”,等着被“雷”已经成了众网友的惯性思维。

《青年周末》记者在百度“新版《红楼梦》贴吧”看到,有海外华人已经致电广电协会,并得到回复,对方表示会搜集相关情况报告给上级。

声称尊重原著却又大胆创新的《红楼梦》美术指导叶锦添和导演李少红也接受了《青年周末》采访。叶锦添说“艺术不可能民主”,李少红表示《红楼梦》本身的丰富性使“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他们表示,在这道菜还没煮好之前,下定论为时过早。

叶锦添:艺术不可能民主

有人说:叶锦添的服装会说话。无论是《卧虎藏龙》的衣裾飘逸,还是《橘子红了》的唯美绮丽。但当这位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得主设计的新《红楼梦》造型一亮相,却招来板砖无数。网友这样说:“他终于没能锦上添花,反而是太另类的衣服让人第一眼就忽略了角色,有些喧宾夺主。”叶锦添现在成了网友讨伐的“第一对象”。

《青年周末》记者几经联系采访,叶锦添终于答应在7月14日下午面谈。他认为没有改造型的必要,艺术不可能民主。

■整盘菜还没煮好,观众下定论太早

采访地点在何各庄318国际艺术园的叶锦添工作室,一进门的白色巨幅雕塑很惹眼,抬头向上看,它就把你的视线带上了2层。顺着楼梯走上去,从透明的玻璃窗往工作室里看,叶锦添依旧是“黑衣黑帽”的经典造型,就像王家卫永不摘掉的墨镜。他独自一人坐在位于屋子中央的大办公桌后,手里点着香烟,没有表情。正对着他的是一个同样穿着暗色衣服的模特模型,低着头。

叶锦添的随和缓解了氛围的凝重。他讲着讲着就会尖声大笑,像那种憋了半天忍不住的感觉。他认为现在是新版《红楼梦》的“一个过渡期”。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会这么快展示这些造型,我觉得不太好。因为我在创新,每个东西都是有整体考量的。现在一批一批公布剧照会打破我的整体性,让观众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我喜欢把整盘菜煮好了再端,现在为什么要单独下料?我不喜欢。如果当年《大明宫词》剧照提前曝光,可能也会引起争议也不一定。”

对于网友的恶搞甚至人身攻击,叶锦添说:“这些都很没意思,大家都在搞娱乐,我不知道我的东西怎么会变成有娱乐性的东西了。我会很关心他们的想法,他们喜不喜欢对我来讲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东西他们说的好,我会改,但是有些东西可能他们还没看清楚。现在有些混乱。这次《红楼梦》的情况比较特殊。突然间什么都透明了,但艺术怎么可能什么都是透明的?这波还没开始下波又来,还没开始又来……但我还是相信它是一个过渡期。”

叶锦添随即拿出一本《世界都市I LOOK》杂志,封面是“秦可卿”。那还是他在剧组公布造型图之前接受的专访,当时网友没有开始攻击新《红楼梦》。

他一边翻着各个人物定妆照一边告诉《青年周末》:“那个时候我很安心,这些出来我不会觉得有很大问题。因为它整个都是我的风格。我们的东西是要很集中来看的。”

■“现在我只能说都是外行人在说话”

虽然叶锦添一直强调整体性,但是网友更热衷的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月5日,百度“新版《红楼梦》吧”的十余位红迷精心列出了11个问题,请记者代为转交叶锦添回答。这些问题包括服装的用料、头饰的选择、服装的礼仪、背景图风格、各朝代服饰元素的杂糅等颇为专业的内容。举例来说,即妙玉为什么戴花?宝钗为何一身“丧服”等。

叶锦添不喜欢这样的问答方式,他说这样讨论没有意义。“现在我只能说都是外行人在说话。我们现在是在工作,不是画画给他们看的。我们的取向都已经定了,而现在的问题是我要变成男人,但你一直说‘你为什么不是女人’?”

说着,叶锦添拿出《红楼梦》的背景图册,解释道:“从我这些东西上你可以看到光是怎么打的,道具画到什么程度。我们不能管外行人怎么讲,我们是从这里来的。(又拿出一本清朝孙温的全绘本《红楼梦》画册)像孙温他有舞台感,我们当初也想做到这样,但是后来发觉根本不可能。《红楼梦》90多个景,全部搭出来工程很大,剧组的条件没有到那一步。李少红很疯,她希望整个都搭出来。这些我们都跟红学家讨论过,我们最担心他们不满意,但是他们没有。”

翻到“晴雯补雀裘”的剧照,记者又忍不住问了一句“具体的”:“网友都在考证雀裘应该是用孔雀的羽毛捻成线织成,你做出来的却是大片大片的孔雀羽毛。”

叶锦添回答:“不是我们不会做。我们可以把孔雀羽毛连成线,也做过一整块出来,但拍在画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是孔雀毛做的,后来结果是我跟导演讨论怎么做,看不出来是什么做的。因为电视剧的整个取向都是表演性的,它本身是一个表现主义的东西,不是一个写实的东西。”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混搭

叶锦添告诉《青年周末》记者:“红学家跟我讲过一个东西,他说《红楼梦》的服装不是历史的,它是独特的。用历史来衡量《红楼梦》的服饰是不对的。像宝玉的箭袖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葱绿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时空跟细节的混搭。其实我看很多历史经典名著,时空观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如果我把五六个东西摆在一起,有的人就会保卫这三个,有的人则保卫另外四个。”

叶锦添说:“其实我看《红楼梦》时,觉得它根本没有那么严肃,它讲的是人性,把曹雪芹自己所有的东西记下来。它对我讲全都是唯心的,不是理性的文学。我自己的性格是必须要创新的,我不会墨守一个旧的东西。其实李少红也清楚,她找我就是要这个。大家都希望给一些兴奋点。如果是做一个老套的电视剧,那应该找一些历史学家慢慢研究林黛玉头发应该是怎样的。”说着他又开始大笑起来。

叶锦添还透露,现在的《红楼梦》造型已经是中庸的了。“我原来想,像女孩子穿的那种Cosplay,我觉得《红楼梦》可以玩的,但是5年后才可能被接受。观众要再开放一点,为什么不可以呢?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没有用后现代手法来拍呢?莎士比亚的戏有几千个版本。我觉得不能把那么伟大的著作一直匡死在一个样子里,我们是创作者,有责任去突破。不然你是永远都在拜神吗?”

“如果每一句对白都公投,如果每一个造型都要照顾不同观众的口味,如果出来的整个东西都是通俗的……拍《红楼梦》再这样搞是不是会很惨?”叶锦添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艺术不可能民主,否则就叫公共艺术了。”

李少红:“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

新《红楼梦》被网友讨伐的第二目标人物是导演李少红。虽然已经在杂志或者网站上答疑,并对“额妆太老”、“背景图太妖”等问题作出解释,但对声势汹涌的网友来说显然是“解不了渴”。质疑、恶搞、攻击还在继续。

因为一直在北影厂拍摄《红楼梦》,采访李少红只能通过邮件。7月5日,记者把百度“新版《红楼梦》吧”网友提出的问题汇总成10个,交给她的助手陈飞。陈飞说:“导演说网友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颇为深刻,导演希望亲自回答,因为拍摄任务太多,所以还需要等几天。我们不是回应,而是与网友进行的‘平面对话’。”

7月14日,《青年周末》终于等到了李少红的回信,面对网友有些不留情面的问题,她的回答也针锋相对。

青年周末:作为导演,您将从哪些方面把握《红楼梦》,可否真正体现出《红楼梦》作为名著的文学价值、民俗价值而不仅仅是艺术价值?

李少红:我的任务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根据市场的要求,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财政能力拍成一部五十集的彩色电视连续剧。我希望在更大的艺术化上下功夫。对于文学价值和民俗价值,领会多少实现多少。我确实不是一个红学家,但我懂得怎么拍成戏,懂得其中的艺术含量,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这些技能足够使。我所不能及的倒是有些艺术以外的困难,我个人因素无法控制,克服不了,不能尽善尽美。只能留给后人去完善了。

青年周末:您本次创作的思路是否受到87版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反方向的?如同叛逆期的少年一样?如果不是,请您谈一下看法。

李少红:87版也好08版也好,大家拍的都是同一部小说,没有方向性的差异,但会有侧重的不同。毕竟相隔20年了,1987年人们的审美趋向和今天一定有距离,这二十年城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别说人的意识形态了。有分别再正常不过。如果没有反倒邪了。今天的观众不可能希望看到一个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的电视剧吧?二十年来87版已经重播了近八百次了,够厉害的了!

青年周末:定妆照出来,吧里的网友都表示不能接受,不知导演为何十分满意,您尤其满意其中哪些部分、哪些元素?为什么?

李少红:简单的说,很多古典元素都被运用过,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红楼梦》够级别承载这样的独有性。这次的造型在外间看来是挑战了大众审美。不过,日本人的《大奥》,可以有大辫子;《艺伎回忆录》,可以有岛田髻。那,什么是我们的呢?不可复制的、够申请非物质遗产资格的?我觉得额妆就可以。一部戏的造型好坏绝对不能孤立看,必须和整体风格放在一起评价。所以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大家都觉得好,原因之一是因为大家是和剧情、环境、表演、风格整体接受的,催眠了审美,所以认为浑然一体,所以觉得并不突兀。现在单独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造型,和每个人心目中已有的约定俗成的形象经验发生了冲突,影响了冷静客观的评价。其实,片子和额妆用在影视中并不是第一次,只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红楼梦》能不能用?可能真的是对(大众)审美是一次挑战。不过,好像没有什么规定说名著就不能用吧?

青年周末:各大网站设置的满意度投票,基本都只有1%-2%的支持率。剧组前几天为什么说观众对新造型的认同度是“五五开”?

李少红:这结果让我挺惊讶,我原先以为电视观众群体和网络群体完全两码事——上网的人也许不看电影电视,可能都是些高中生,看电视的也许不上网。现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青年周末:对于气氛图的油画风格(至少是太过恢宏的气氛)是否不太合适《红楼梦》原著的基调?而我们认为工笔画更能体现出原著的细腻、瑰丽、婉约,其平面效果也更加中国化。您怎么看?为何不采用公认的明清背景?

李少红:那几张效果图还真不是油画效果,是电脑CG(数码图形)制作出来的,素材来自明末(1535年)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和清中期(1741年)周鲲、丁观鹏、孙祜合作的《汉宫春晓图》。中国画的种类很多,工笔画固然好,但和影视透视学相悖,只能取其意念,不可能照搬。我们在背景绘制上都采用了明清的绘画效果,亦真似幻,介乎于真实和虚幻之间。

青年周末:该剧会不会沿袭李少红导演的话剧风格?有人评价您的作品太过阴郁,像《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您觉得呢?

李少红:《红楼梦》只可能有曹雪芹的意志,该阴郁的地方阴郁,该浪漫的还得浪漫。尽管从总的感觉来说,曹雪芹的人生观相当悲观。

青年周末:四大名著重拍,《红楼梦》引发的讨论最大。有人说与国外的莎士比亚等剧相比,是我们拍得太少了,需要跨越一个20年的审美真空,而20年前记忆里的东西往往又会被美化,您认为呢?

李少红:审美惯性会局限我们享受新的体验。有的人愿意不断巩固已有的经验,排斥未曾证实的东西;也有的人愿意享受未知和新的体验。我个人感觉没有新的体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悲哀。文化工作者就是要为大家的精神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体验,扩大人们对有限世界的无限化的眼界。

青年周末:您认为历史传统和古典审美是否应该搞创新,搞突破?这样做是否是在逃避过去,变更自己国家的传统?您是否想过“为古代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句话和改造古代文化传统。

李少红:有三类人面对古代历史,功能完全不同:一类是考古学家,另一类是艺术家,还有一类是历史学家。考古和史学家都不能创新,都必须立足还原。唯有艺术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激发原始的最大能量。可以古为今用。这跟“改造古代文化传统”毫不沾边。艺术家改变不了任何历史,(如果认为艺术家可以改变历史那是)太高抬(艺术家的功能)了。审美是一种认知,正是艺术的创造之本,没有审美意识的创造才是可怕的。

青年周末:假如这部作品,让一向喜欢《红楼梦》的红迷都不能接受,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的吗?

李少红:戏还在拍,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红迷”接受与否,恐怕现在很难做假设。我倒认为真正的“红迷”都很懂曹公的用心,都应该有曹公宽容的胸怀。人家曹公都笑看后人评说,咱们为什么画地为牢?对于一出彩色电视剧来说,观众是标准。观众看的是好看不好看。就《红楼梦》本身的情节来说戏很足,人物丰富,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这就叫名著。说三姐戏二贾像“西门庆”,像“金瓶梅”,都行,《红楼梦》本身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类似的段落还有,还有大雷《牡丹亭》的呐,只能说曹公也借了人家昆曲的“皮”,有什么关系?对戏剧观众来说,像谁不重要,好看就行。

青年周末:您怎么看待叶锦添和他的作品?批评奥斯卡得主等于不会欣赏吗?

李少红:就我对叶锦添的了解,他很注重和谐,而不是一味强调服饰的标新立异。他在置景色彩、建筑结构、摄影的光影控制上都有自己的想法,经常和有关人员一起讨论,希望整体协调。

网民希望政府干预新《红楼梦》人物造型

文/《青年周末》记者 王晓晶

从7月3日开始,《青年周末》记者就一直在与百度“新版《红楼梦》吧”的吧主“凌云虚心”采访。她是福建一位资深红迷,在她们的QQ群里,都是一群“少说也得有十来年‘红龄’的粉丝”。这些人的职业包括医生、记者、工人等。

2007年11月吧里最早开的有关叶锦添的帖子、“贴片头”最先被某网站曝光、哪个“楼”的第几个网友的观点最精辟,“凌云虚心”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给记者链接看。

她说自己走遍红学各大论坛,支持新造型的人数极少。吧里甚至有人开始给广电部门打电话反映情况,希望政府进行干预,还意外得到回复。

■海外红迷向广电协会“投诉”

记者在贴吧看到一篇《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回信,大家来帮忙,一定要讨个说法!》的加精帖子,作者是一位海外华人“晴儿”。

她写到:“今天我实在忍不下去了,打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红楼梦学会 、北京市文化局便民热线,除了没人接或者接不通的电话,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都说要找广电总局受理。”

其中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对她说:“我一定帮你向广电总局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晴儿”留下了邮箱。

这位工作人员给“晴儿”的第一封回信内容是“我帮您找到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的电话,可以跟他们联系反映您的意见。” 第二封邮件是:“你反映的情况我刚才跟领导汇报了,他很重视,并希望您能帮助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汇总之后向总局相关的领导和中宣部领导写报告反映海外华人的意见。这样可能比你自己去找要更有效。”她在邮件的最后说自己是广播电视协会“ 通联部的工作人员”。

7月15日,记者致电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工作人员表示还不太了解情况,不能接受采访。

■大多网友对新造型不能接受

“晴儿”只是抵制新《红楼梦》人物造型的其中一个。

“凌云虚心”告诉《青年周末》记者:“新浪、腾讯、天涯、百度这几个算综合论坛;百度红楼系列贴吧、夜看红楼、红楼梦谭、也是红楼梦里人、红楼艺苑是全国最大的红楼专业论坛。还有汉服贴吧、昆曲贴吧、大明衣冠论坛……凡是造型所到之处,支持的人屈指可数。”

“你有各大网站的调查数据可以证明吗?”记者问。

她先发来贴吧里的各个调查帖,整整一个页面,有的显示“进行中”,有的显示“已截止”。内容包括“你愿意收看李少红版《红楼梦》吗?”“李少红版《红楼梦》服装造型的满意度调查”等等。接着她又发来天涯论坛的调查“你接受叶锦添设计的红楼造型吗?”,显示“坚决抵制”的达到75.8%。“如果你还要看其他网站的,我这就都发给你。”

“那会不会只有反对的网友发言,支持的也就沉默不语了。”记者问。

“如果是否不发言就算支持和不支持,那中国确实有十几亿的人是默认了。”她答。

■红迷的讨论一直在进行

7月7日晚10点,记者应约来到他们的资深红迷QQ群,这里都是“骨灰级”的红迷。一上来就开始讨论造型中是否该出现蕾丝?为什么不用中国传统的丝绸?

因为当时晴雯的造型刚出,她头上顶的红色羽毛引发新争论。“黛玉的兔子”开始论述“中国的羽毛文化”。他说:“中国妇女只喜欢把翠鸟的羽毛插头上。和西方人追求羽毛的飘逸蓬松不同,中国人追求的是羽毛的光泽和色彩。因为翠鸟羽毛稀有,制作点翠工序繁杂,所以物以稀为贵,自然就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

“苴”说:“点翠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

在他们群里,还有一位著名的“洛梅笙”,她是“大明衣冠”论坛的版主,“贴片头”造型曝光后,她专门发帖把“额妆”的历代演化彻底分析了一遍。还被新浪转载。以致于记者采访李少红助手陈飞时,她还跟记者探讨说:“她的帖子我看了,可是分析到最后没有说明白到底明清有没有‘额妆’吧?”


TOP

有成为有史以来最雷的潜力



TOP

一堆不上油彩的旦照,有P丰富可言


TOP

SB定妆照,雷吧

TOP

靠!什么造型,又不是演京剧

TOP

你要先把脑残吸引过来才行啊

TOP

赞成李少红导演,不要听sb网民的sb意见:)

TOP

我预感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将会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恐怖片~~

TOP

演员也非常难看

TOP

神了

TOP

上网的都是高中生,很好

TOP

喷了~
这形象还不如老版,而且渣了好几个档次下去,
贾母为何是蛤蟆脸?那些脑残脸真的可以吟诗作画吗?

TOP

老祖宗的样子太雷了....完全没有那种富贵的感觉嘛

老板湘云最高!
爱哥哥赎我~~~~~~~~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