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GBA始动,NDS延续,逐渐蔓延的泡沫化掌机软件!

LZ我没有说你是S饭.
虽然不喜欢DS,但也觉得DS很好玩.
有些人太极端,没有和他理论的必要.
你说的话题已经发过多次了.

[ 本帖最后由 我是我的马甲 于 2007-10-12 18:10 编辑 ]


TOP

坦白说,楼主一共玩了多少款gba游戏和ds游戏了?这2机种垃圾的确不少,但究竟有多少,还真没人知道.
26楼说的也有道理,现在一个游戏拿到手里,你会有多大感觉.就跟吃饭喝水差不多.比起以往动辄上百块拿到一个游戏,其珍惜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工作学习的压力,所以人心比以前浮躁是必然的.这没啥好说的.



TOP

哎,就这么2页的贴怎么也看完了,看来你是根本无法接受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你又何必发这种贴呢,自己心理怎么想着就行了,找别人来同意你的观点?找那些和你同样心浮气躁的人就对了,就是那些复制游戏30秒,开机看个10秒就删的人,我相信很多啊,尤其是那些日文么看不懂,英文么水平差的,爱玩不玩,不玩拉到,反正你也不是玩Z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use2 于 2007-10-12 17:35 发表
PSP精品不会比DS少
来来来,我们来对比一下,你顶多把些妇科游戏拿来充数。

多就是多,少就是少

TOP

引用:
原帖由 use2 于 2007-10-12 17:35 发表
PSP精品不会比DS少
完全同意。

TOP

LZ么,玩精品游戏不就可以了么?又并没让你去当ROM测试员,何必去做这些无谓的排雷工作。

TOP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却被LZ说得痛心疾首,你不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吗?

TOP

我说LZ 你既然不准说你什么  那你发这个帖子有什么意思? 搞不懂 还弄的自己多有理一样 不同意你的看法就不能反驳么?

TOP

lz说的没错

现在掌机区也和战区一样恶心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kasenbi 于 2007-10-12 13:44 发表


回楼上的话,我蛋痛不痛,你怎么知道,莫非你痛,你就以为大家都痛?倘若如此,是否我可以说你用你个人的感受来代表所有人的感受?那若不是这个样子,你又凭什么说我指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代表全部人的观点?

我再次申明,我并不是要拯救什么天下水火中的苍生,我发帖子不过是跟大家share一下我的感受,你不同意,就不同意,可以举出反例,请勿从人生攻击的角度来树立你那根本站不住脚的观点。OK?就是有人不骂人就不爽。真是不知道该说是你妈没教过你,还是全你妈教的~
回lz的话,我承认我蛋痛,你不也是么?你要不蛋痛来tg发这种必定被喷的贴干嘛?

我也申明,我发帖子也不过是跟大家share一下我的感受,你不同意,就不同意,也可以喷我啊,请问我原贴中哪里对你“人生攻击”了?反而你的最后一句是赤裸裸的对我全家进行人身攻击,强烈建议斑竹xhw:D

TOP

Dear All:
首先要说,我没有说不允许大家批评我的观点。我既然发帖供大家讨论,自然希望听到大家的声音。可是,出发点是,我们针对的是问题的现状,而不是个人的因素~
各位的发言我都有看,支持我的固然我是觉得开心,有人认同自己的观念,批评我的,言论激烈的,我也没有往心里去,骂我,我骂回去好了。可是,请大家冷静看看对我的回复~根本就是冲我个人来的。
无非以下言论:
1、你又不买Z,在这里GY个屁~
这个我实在懒得回了,没有意义,我说了,不在于你我有多少Z,才有资格讨论什么问题,那N多称赞这个神作,又缅怀那个什么经典系列玩家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Z版拿出来,才配发帖聊天?!
2、个人喜好问题~
是的,游戏好玩与不好玩是个主观判定的问题。我也没有非要把所有的游戏都冠上不好玩的头衔~我的出发点也不在于是讨论游戏到底多少好玩。我只是在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跟风游戏多~做工粗燥的游戏多~如果大家认为我的描述是错误的,那就举例说明好了~不必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到我一个人的审美水平上~
3、个人游戏心态~
我已经承认了,游戏获得的太容易,就不会珍惜~但是,凭这一点就说是我个人浮躁的心态,使得我评价游戏好玩与否的标准下降了,那我倒想问问批评我的各位,你们真的没有觉得确实拙作多过佳作吗?模仿跟风之风越演越烈?
4、市场经济~
嗯,老实说我只是做营销的,还真是不懂什么叫市场经济~可以请知道的朋友帮忙分析解释一下,看看用市场经济的理论,如何指导游戏产业的生产实践~
呵呵,我承认我说话有点冲~
我想美国应该是全世界市场经济的典范吧~那Atari的兴衰到底与什么是市场经济有没有关系呢?这个我就不清楚了~见仁见智吧。我的观点很简单,掌机软件如果缺乏必要的软件水平的管控的话,最终就会使整个市场失控~

好了,不多说了。说多了又变成不让别人说话了~
嗯,希望回帖的朋友冷静一点,我需要倾听大家的声音,从交流中吸收新的与我不同的观念,但我不需要大家教我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个不是我开帖子的目的~因此,请Focus on our topic,Thanks


刚刚看见LS的帖子。再编辑一次~
蛋痛还不叫人身攻击~
那Sorry,我的Range没有你那么宽~谢谢。
至于我的最后一句话,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来而不忘非礼也,我可不想非礼你~

[ 本帖最后由 kasenbi 于 2007-10-12 21:22 编辑 ]

TOP

psp nds上玩得最多的是djmax 俄罗斯方块 音乐方块
- -
其他玩久了就玩不下去了
就这几个一直留在里面

TOP

引用:
原帖由 zj87813096 于 2007-10-12 18:29 发表


来来来,我们来对比一下,你顶多把些妇科游戏拿来充数。

多就是多,少就是少
你要把脑白养狗拿出来的话那是不用比了

TOP

长尾理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8f71b01000eek.html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上网搜到的



我们玩游戏,通常只认“大作”,因为“大作”卖得好,既然这么多人肯买就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我们看游戏销量榜,通常只看top10的数据,如日本MC周销量榜(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eds )和美国NPD月销量榜(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e1d ),至于top10乃至top30之外的游戏,就不会太重视了。



但事实上呢,“小作”就算销量不高,但总是会有人买,销量就算只有几百套、几千套,那也算销售额啊。在这个市场里“大作”总是少数,而这些“小作”才是占了游戏市场的绝大多数,把它们加起来,总数就算不能和“大作”相比,也是不小的数字。



如果个个都只报着“大作”的思想,那任天堂开脆只开发旗下的百万大作的续作好了,什么新马里奥、什么动物之森的一年出一作,为什么还要开发那些不见得能卖多少的相对冷门的游戏(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eea )?答案很简单: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就能更好地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让自己占有更广阔的市场——这也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当年N64的“少数精锐”策略不敌PS上良莠不齐但海量的软件阵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少数精锐”也只不过是游戏数量少的托辞,当不得真)。为SCE打下家用机市场的,除了《最终幻想7》这样的一锤定音的超级大作,那些数量惊人的“小作”们组成的PS软件阵容中的长长的尾巴,同样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前日本电视游戏业的厂商只怕有上百家,但真正占了87.3%分额的厂商只有那11家而已(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3rv )——虽然这是2005财年的数字,但相信现在情况仍然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么,其他厂商怎么办?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还做电视游戏有前途吗?



在互联网的促力下,被奉为传统商业圣经的“二八定律”开始有了被改变的可能性,比如说现在ps3、xbox360、Wii三台主机都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游戏下载服务,允许用户花一些小钱下载一些“小作”,这也许就能让“长尾理论”发生效用,让游戏市场出现新的变化,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谁知道呢?





——预定2008年3月推出的“Wii Ware”频道



至于硬件普及量大、开发成本低的nds,早已成为了日本第三方厂商的乐土,TGS 2007展出软件的数量比例(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e44 )足以说明一切。在nds这样的土壤里,“小作”的层出不穷是可以想见的,当然,“大作”也不会少就是了。



去年曾经在blog转过大导演卢卡斯的话:“我们不想再做电影,我们要投入电视业。我们之所以不做电影是因为它的成本太昂贵而且风险太大。我想赢得未来的秘密将是数量。”(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77g )现在回头看看,意思都差不多。我对“长尾理论”没啥理解,以上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



“大作”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小作”也不一定没人买,前提是不能偏颇。



相关链接:

http://blog.sina.com.cn/u/4938f71b0100077g
无关游戏

TOP

小日本的游戏现在越来越屎了,如今还是欧美的游戏NB,年纪大上去这种体会也越来越深了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