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杂谈] 将博瑞和雅阁拆散以后,车黑们被啪啪啪地打脸 [打印本页]

作者: henryzyl    时间: 2016-7-23 09:02     标题: 将博瑞和雅阁拆散以后,车黑们被啪啪啪地打脸

http://www.xincheping.com/cehua/98806.html
作者: fadeaway    时间: 2016-7-23 09:2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特别反感这种拆解用料对比,大都停留在简单的钢材钣金,隔音用料上面。
国产车毛病多是因为各种小配件质量堪忧,塑料橡胶件首当其冲,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3 09:47

引用:
原帖由 fadeaway 于 2016-7-23 09:25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特别反感这种拆解用料对比,大都停留在简单的钢材钣金,隔音用料上面。
国产车毛病多是因为各种小配件质量堪忧,塑料橡胶件首当其冲,
有啥好反感的,现代汽车主体结构都差不多,用料好坏对汽车的各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拉出来看看不挺好,塑料件橡胶件拆出来看看做工有什么问题?
作者: fadeaway    时间: 2016-7-23 09: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3 09:47 发表
有啥好反感的,现代汽车主体结构都差不多,用料好坏对汽车的各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拉出来看看不挺好,塑料件橡胶件拆出来看看做工有什么问题?
设计功力差太多了,这种所谓专家现场点评也是针对某些对车的了解浮于表面的潜在客户。当年买奇瑞A3,网上也是各种厚道论,发动机隔音棉,门板隔音棉,钢材粗壮,买回家开了一年就觉得一泡亏了,连老富士康这种都打不过。
车架结构,钢材抗拉屈服这种干货有几个人明白,不服的整一下IIHS 25%折叠碰撞。橡胶和塑料件最重要的就是老化测试,这个有条件测试吗?
作者: 股市就是提款机    时间: 2016-7-23 10:0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不管二楼说什么都支持国产,不过我买进口车。
作者: catup    时间: 2016-7-23 10:2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入夜以后,现场主持(吴越)确实开始进行一些伪科学误导,拿电钻去钻车身的钢板,重玩那种钢板论。这是整个活动最大的败笔,白天活动的三观都很正,毕竟是三位资深KOL在点评。以当时的拆解情况来说,吉利根本没必要做这种伪科学的事情,从拆解中已经看到博瑞是台很有追求的车,真的是晚节不保,甚至有点自作孽。这段无稽的剧情,我没有写在文章中,因为没有真正的营养在里面。如果没有这个钻钢板的环节,这个活动能给它点赞,这一段真是一锅美味鱼汤中的一粒老鼠屎。
作者: 朱爷吉祥    时间: 2016-7-23 13:10

同样用好的零件不一定能组装出好的车,光比零件真的太流于表面。
作者: fadeaway    时间: 2016-7-23 13: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朱爷吉祥  于 2016-7-23 13:10 发表
同样用好的零件不一定能组装出好的车,光比零件真的太流于表面。
这招可以迅速锁定潜在客户,从营销来讲是成功的,类似比亚迪这种百公里5秒。
作者: slr    时间: 2016-7-23 13:31

电钻喷了,这种节目敢上个专业点的器材测数据吗?
作者: dfg1101    时间: 2016-7-23 13:3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可以,考察智商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3 15:03

引用:
原帖由 catup 于 2016-7-23 10:2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入夜以后,现场主持(吴越)确实开始进行一些伪科学误导,拿电钻去钻车身的钢板,重玩那种钢板论。这是整个活动最大的败笔,白天活动的三观都很正,毕竟是三位资深KOL在点评。以当时 ...
这新车评的小编一看就是文科生了,对一些常见简便的检测方法嗤之以鼻,却又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其实这段用电钻钻孔才是最有看头的。
钻孔本身就是靠的钻头硬度大于被钻物体才能钻出孔来,现场视频我看了,钻的是车身驾驶舱框架,又不是钻的蒙皮(不过钻了翼子板的蒙皮作为对比组)。钻不动说明用的钢材硬度至少接近钻头硬度,基本就是热成型钢材才能达到。那钢材硬度更材料屈服强度有直接关系,现在大家车子主体结构基本一样,都是笼式驾驶舱加前后缓冲溃缩机构,重量又是一减再减,也不可能说哪家钢材用的特别厚,特别多。那么用上高刚度的钢材,那驾驶舱刚性必然会更好。
这也是途胜不用过度加额外配件就能在iish的25%正副驾驶偏置碰撞取得优秀的重要原因,途胜的热成型钢运用比例非常高,A、B柱通通都是。
反观日系一项是很保守的,从来没宣传过用热成型钢,因为用热成型钢,防腐、焊接、油漆等等很多工艺完全不一样了,以日本人的保守做派,呵呵~~~~
下图是北京现代版的途胜剖视图,红色的就是热成型钢材,可以看到A、B上下一圈都是,美版途胜只会多不会少吧。

[ 本帖最后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3 15:10 编辑 ]
作者: johentai    时间: 2016-7-23 15:1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fadeaway  于 2016-7-23 09:59 发表
设计功力差太多了,这种所谓专家现场点评也是针对某些对车的了解浮于表面的潜在客户。当年买奇瑞A3,网上也是各种厚道论,发动机隔音棉,门板隔音棉,钢材粗壮,买回家开了一年就觉得一泡亏了,连老富士康这种都打不过。
车架结构,钢材抗拉屈服这种干货有几个人明白,不服的整一下IIHS 25%折叠碰撞。橡胶和塑料件最重要的就是老化测试,这个有条件测试吗?
橡胶和塑料都要做光照/温度耐久试验的,看你是整车还是零件做,按照各种标准,一轮的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无论自有研发中心还是第三方做,结果基本上只有委托方自己知道,肯定不会告诉你~
作者: jinye2001    时间: 2016-7-23 18:1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这玩意儿光靠拆是看不出来的
老婆以前在汽车配件厂做财务,国产自主品牌拿的都是二等三等品,只求价格便宜
作者: Elements    时间: 2016-7-23 20: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市场部一群垃圾,没水平
可惜博越的研发
作者: lrj2u    时间: 2016-7-23 21:15

虽然组装更考功力,但用料好了,你们又不屑一顾。到底想怎样啊……

这不和以前的手机的路数一样吗?先配置赶上来,再工艺赶上来,不都一步步的吗?
作者: fadeaway    时间: 2016-7-23 21:1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引用:
原帖由 @lrj2u  于 2016-7-23 21:15 发表
虽然组装更考功力,但用料好了,你们又不屑一顾。到底想怎样啊……

这不和以前的手机的路数一样吗?先配置赶上来,再工艺赶上来,不都一步步的吗?
你确定所有的用料都超越合资了,
手机难度比这个低多了,
作者: Eurydice    时间: 2016-7-23 21:21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充分说了吉利的目标客户
作者: lrj2u    时间: 2016-7-23 21:32

引用:
原帖由 fadeaway 于 2016-7-23 21:1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Chrome
你确定所有的用料都超越合资了,
手机难度比这个低多了,
我可没说所有的用料都超过合资,你不要偷换概念。
相近的价钱,更好的用料,更好的配置和用车体验。
牺牲了油耗、安全性(没比过,默认博瑞不如雅阁)、耐用性。

本来这个价钱就是要取舍的,给大家看清楚也好,客户更想要哪个自己决定。
作者: zengxx1986    时间: 2016-7-23 21:52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7 Edge
引用:
原帖由 @fadeaway  于 2016-7-23 09:59 发表
设计功力差太多了,这种所谓专家现场点评也是针对某些对车的了解浮于表面的潜在客户。当年买奇瑞A3,网上也是各种厚道论,发动机隔音棉,门板隔音棉,钢材粗壮,买回家开了一年就觉得一泡亏了,连老富士康这种都打不过。
车架结构,钢材抗拉屈服这种干货有几个人明白,不服的整一下IIHS 25%折叠碰撞。橡胶和塑料件最重要的就是老化测试,这个有条件测试吗?
233当年不懂事,看评测以为自己懂完了,推荐一个基友买了a3,基友开了不到一年就后悔了。
作者: Eurydice    时间: 2016-7-23 21: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哪看得出用料好坏了?

就拿车门来说 最基础的耐久性测试:
按钮 以特定的行程或者扭矩触碰 外企标准一般都是2w次以上没有明显压降
摇窗电机 需要在高低温湿热等不同环境下做升降次数测试
成门铰链 零件需要用测试抬价做开合测试 门在白车身上要做四门两盖实验 也是不同温湿度下 以特定速度扭力测试个十几万次
关门声测试 关门声音对主管评价车辆影响很大 越高级的车关门声音越厚重
内部的塑料件 ls某位说了 需要做耐候性测试 阳光照射或者紫外照射
零件装配公差需要三坐标 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
其他的nvh bsr测试都需要几千万的设备
外壳涂漆怎么检测不清楚 需要分色仪还有一些特俗仪器

靠几个半吊子编辑拆个部件目测下就能知道好坏
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也在侮辱几百万工程师几十年的工程设计生产经验
作者: Eurydice    时间: 2016-7-23 22:2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汽车测试 我也算半个业内
杭州某研究院和深圳某研究院在业内是出名的low,东西基本只买最便宜,能买到的质量可想而知

不过这行太烧钱 说不好听点把新车评卖掉也买不起几件像样的测试设备 汽车之家价值十几亿烧个5年 也就勉强入门而已
作者: dongfang110    时间: 2016-7-23 22:42

引用:
原帖由 zengxx1986 于 2016-7-23 21:52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Galaxy S7 Edge
233当年不懂事,看评测以为自己懂完了,推荐一个基友买了a3,基友开了不到一年就后悔了。
我觉得还是应该在实力差不多的竞品中,买优惠最大的。

就算有点毛病,想想便宜了那么多也就不后悔了。
作者: oando    时间: 2016-7-23 22:47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问一下,开个10年或者20万公里,故障率,老化有什么差距?
这种问题对5年或者开个5万公里的就换车确实没意义。
作者: dongfang110    时间: 2016-7-23 22:59

引用:
原帖由 oando 于 2016-7-23 22:47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Android
问一下,开个10年或者20万公里,故障率,老化有什么差距?
这种问题对5年或者开个5万公里的就换车确实没意义。
我觉得年份往往比公里数更影响大一些。

一些塑料橡胶的老化是看氧化时间太阳晒多久的。和公里数关系不大。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4 08:5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引用:
原帖由 @Eurydice  于 2016-7-23 21:59 发表
哪看得出用料好坏了?

就拿车门来说 最基础的耐久性测试:
按钮 以特定的行程或者扭矩触碰 外企标准一般都是2w次以上没有明显压降
摇窗电机 需要在高低温湿热等不同环境下做升降次数测试
成门铰链 零件需要用测试抬价做开合测试 门在白车身上要做四门两盖实验 也是不同温湿度下 以特定速度扭力测试个十几万次
关门声测试 关门声音对主管评价车辆影响很大 越高级的车关门声音越厚重
内部的塑料件 ls某位说了 需要做耐候性测试 阳光照射或者紫外照射
零件装配公差需要三坐标 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
其他的nvh bsr测试都需要几千万的设备
外壳涂漆怎么检测不清楚 需要分色仪还有一些特俗仪器

靠几个半吊子编辑拆个部件目测下就能知道好坏
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也在侮辱几百万工程师几十年的工程设计生产经验
用料大部分当然能看出来,给你两把塑料椅子一看,也能看出用料好坏。测试只是进行量化,生产需要量化的标准进行管控质量,而买家不需要将质量量化。
作者: Eurydice    时间: 2016-7-24 08:5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4 08:54 发表
用料大部分当然能看出来,给你两把塑料椅子一看,也能看出用料好坏。测试只是进行量化,生产需要量化的标准进行管控质量,而买家不需要将质量量化。
按钮的寿命你肉眼看一个?

塑料椅子2333 你肉眼就知道哪种塑料颗粒在紫外线下分子链紧密?
作者: 雾桑    时间: 2016-7-24 09:4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我一个客户卖给丰田和BYD的零件,BYD要求的测试时间只有丰田要求的1/3。
作者: MrAmethyst    时间: 2016-7-24 11:26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博瑞绝逼是好车








然而我压根不会去考虑
作者: cp251    时间: 2016-7-24 11:33

说到底还是以生活常识去理解工业和科学而已,中国人反智的外在表现之一。
作者: AyamaruMK2    时间: 2016-7-24 11:50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车评圈做好自己的导购和建议就行了,一个个都把自己当成汽车攻城狮…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4 12:37

引用:
原帖由 Eurydice 于 2016-7-24 08:5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按钮的寿命你肉眼看一个?

塑料椅子2333 你肉眼就知道哪种塑料颗粒在紫外线下分子链紧密?
超市里两把不同价格的椅子,看起来一样你会买贵的?看来就质量就不一样,不差钱的话你会买便宜的?
塑料件眼睛看看,手摸摸,只要不是文科生,质量好坏还是能分的出来的,虽然无法量化。
如果肉眼和手感都已经分辨不出区别,那价格差别巨大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忍受少许的寿命降低。
要是价格一样,消费者当然买牌子更好的。
消费者不需要也不可能去量化产品质量。

[ 本帖最后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4 12:39 编辑 ]
作者: Eurydice    时间: 2016-7-24 12:48

posted by wap, platform: iPhone
引用:
原帖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4 12:37 发表
超市里两把不同价格的椅子,看起来一样你会买贵的?看来就质量就不一样,不差钱的话你会买便宜的?
塑料件眼睛看看,手摸摸,只要不是文科生,质量好坏还是能分的出来的,虽然无法量化。
如果肉眼和手感都已经分辨不出区别,那价格差别巨大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忍受少许的寿命降低。
要是价格一样,消费者当然买牌子更好的。
消费者不需要也不可能去量化产品质量。
懂的自然懂 就怕不懂装懂的

吉利这种营销就是筛选目标客户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16-7-24 16:05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既然东西这么好,我认为自主车真的要让人买的放心就是尽快输出到国外并且获得认可…
目前可以吗?
这个国外当然是指发达国家,人家法规监管严苛,你在国外站稳了脚,大家自然会放下有色眼镜…
像棒子车一样,以前还是很不待见终究闯出一片天地,并且时间不算太长…

还是那句,如果我预算超10万的话,自主车还是拜拜吧…

本帖最后由 倍舒爽 于 2016-7-24 16:07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4 17:53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16-7-24 16:05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既然东西这么好,我认为自主车真的要让人买的放心就是尽快输出到国外并且获得认可…
目前可以吗?
这个国外当然是指发达国家,人家法规监管严苛,你在国外站稳了脚,大家自然会放 ...
进入发达国家不光质量要过硬,还要有钱啊,国内车厂一年也就几十万销量,国内市场都忙的不可开交,基本没有进入国外市场大力推广的可能性。上汽这样自称世界500强的是有钱,但是车子三大件基本都是通用的,怎么进人家市场?它想进人也不会给他那么多货啊。
吉利集团年销量起码达到两百万才能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吧,现在吉利加沃尔沃一起才100万,能把沃尔沃搞起来就不错了。

[ 本帖最后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4 17:57 编辑 ]
作者: 倍舒爽    时间: 2016-7-24 20:09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引用:
原帖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4 17:53 发表
进入发达国家不光质量要过硬,还要有钱啊,国内车厂一年也就几十万销量,国内市场都忙的不可开交,基本没有进入国外市场大力推广的可能性。上汽这样自称世界500强的是有钱,但是车子三大件基本都是通用的,怎么进人家市场?它想进人也不会给他那么多货啊。
吉利集团年销量起码达到两百万才能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吧,现在吉利加沃尔沃一起才100万,能把沃尔沃搞起来就不错了。
国产车好多年前早就往国外卖了…
记得那啥欧洲碰撞测试,什么旗云,中华一炮五么?记得utube还有国产车国外碰撞测试合集,里面还混了些老大众车和俄罗斯车来黑国产车…

但后来a3 倒是综合评价还行…

只是整体不知真的太屎还是被国外有心黑,现在还是抬不起头来…
反正我想说明的是国产车早出国就行了…

现代以前一直以来都是三菱技术魔改往美国卖,引进技术不能成为不能出国的理由吧…

本帖最后由 倍舒爽 于 2016-7-24 20:12 通过手机版编辑
作者: 北平孤儿    时间: 2016-7-24 20:14

posted by wap, platform: Samsung
如果汽车制造还是科学而不是玄学,这种对比比主观对比更有意义。同样其他车系我也不觉得能赢博瑞
作者: 幻飞一线天    时间: 2016-7-24 22:28

引用:
原帖由 倍舒爽 于 2016-7-24 20:09 发表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国产车好多年前早就往国外卖了…
记得那啥欧洲碰撞测试,什么旗云,中华一炮五么?记得utube还有国产车国外碰撞测试合集,里面还混了些老大众车和俄罗斯车来黑国产车…

但后来a ...
那是到发达国家吆喝,哪里是卖,卖给鬼,鬼要。非洲造的车国内卖你会要么?
上汽引进的技术,人家通用为啥要给它?还不是看着合资给点好处么,真要上汽往国外卖,那谁会愿意到自己家里拿自己东西跟机子竞争,荣威950就是君越换标,通用能让上汽往美国卖?他两又不是真的是一家。
作者: daonciun    时间: 2016-7-25 08:03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你国车评人太喽逼
作者: Tobar    时间: 2016-7-25 10:58

引用:
原帖由 幻飞一线天 于 2016-7-23 15:03 发表

这新车评的小编一看就是文科生了,对一些常见简便的检测方法嗤之以鼻,却又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其实这段用电钻钻孔才是最有看头的。
钻孔本身就是靠的钻头硬度大于被钻物体才能钻出孔来,现场视频我看了,钻的是 ...
兄弟没用过电钻吧?电钻能不能钻进去,很大程度看的是你有没有用力压紧钻头啊
作者: cmomo    时间: 2016-7-25 13:48

汽车业内朋友讲的,国产研发团队,技术功底低的令人发指。
材料好坏一方面,团队和文化的差异没办法弥补
作者: u2_snake    时间: 2016-8-11 17:55


作者: wg667188    时间: 2016-8-11 18:25

不能只靠拆解来说明问题
国产车要走的路还长
作者: jkparis    时间: 2016-8-15 21:23

引用一个评论
        这个拆解视频极大的拉低了吉利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很多东西稀饭没说,吉利的目的,不光是说自己有多厚道,还包括说对手有多垃圾,吉利请的那个胖子主持人全场都在说一些类似哎呀,日本车是这样省成本的啊之类的话,最后更是拿着一个钻头到处打洞,每打穿一个地方就兴奋的尖叫。吉利通过这个节操尽碎的主持人试图拉低所有人智商,可惜在场的yyp,夏东等人多老练啊,就不入坑,最后只能是胖子一人独舞,这也就是在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不对内,不然这种对同类竟品的诋毁行为早就被告到拉裤了




欢迎光临 TGFC Lifestyle (http://club.tgfcer.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