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登录:请 登录 | 注册 | 标签 | 帮助 | 小黑屋 |


发新话题
打印

[业评] GDC China 课程深度报道 - 敏捷开发和网络游戏

第一届GDC China的见闻, 俺写了些见闻 http://blog.sina.com.cn/chinagamemaker 这里转贴其中一帖,如有兴趣可以到俺博客瞧瞧。

GDC China 教程:“敏捷开发和网络游戏”

GDC China 讲座剪辑:8月27 上海浦东国际展览中心

Richard Vogel, Gordon Walton, Bioware Austin
GDC China Tutorial: “Agile Development in Online Games”

GDC China 第一天的教程,分美术和敏捷开发两个全天的课,二选一,俺在敏捷开发泡了一天。

收获不错。最近几年敏捷开发才在游戏业使用,基本的观念有:

1.注重游戏本身,让开发中的游戏永远可玩,成为所有人工作的中心。还是有企划文档,不过一切用看得到,摸得到游戏为讨论,进步的目标。
2. 小步快跑,以2 到4 周为一个冲刺(sprint),而不是大部头,长时间,开发。这样可以让公司上上下下更了解,游戏的进度,并作必要的修改。
3. 小团队,在冲刺阶段,独立作业,跑的快,又有认同感。
4.高频率整合,冲刺的时间短,又要在冲刺后,游戏立刻能玩。各部门更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部门间的矛盾。

听起来,这些都是常识,不过想当然尔。难在如何实践。真的要干,其实是有很多要摸索的。例如,老是小步快跑,会不会见树不见林?弄得个游戏没有整体性?Bioware 几个老外,是做MMO的老前辈了,他们是“创世纪”(Ultima Online) 的主要研发人员。敏捷开发他们也是摸索了一段时间。像见树不见林的问题,他们在敏捷开发上还有一个,全方面的整体企划,不是老看近的。

同时每一个工作都被量化,并追踪,一个团队能做多少事,清清楚楚。考绩,和加班有依据。他们的数据还证明,没日没夜的加班,只有前两周有效。第三周后,不过是工作时间长,效率还不如正常上下班。- 真的吗? 只是我公司领导死活不会相信的。

另外有人问,敏捷开发会不会不适合大型网络游戏? Bioware 认为大型网络游戏,尤其需要这种,以产品导向的方法,不断的改进,否则很容易,团队自己在干啥,都弄不清。

在会场和人聊天,听到国内有公司已经用敏捷开发一年多了,国内有些人是很先进的,只是低调罢了。

一天的课,上午是基本观念,下午是使用经验分享。整个开发流程,冲刺和“版本”(release),和整体企划的关系。每个人的职责,从最高领导到每个开发人员,什么时候,做什么,等等。

难能可贵的是,Bioware 很愿意教。问啥,答啥,不保留。还留下邮箱,可以问问题。这帮老外挺可爱的。

听众问“中国游戏业,起步晚,你认为是不是比较难接受,新的开发方法?”
老外答 “其实我是比较羡慕你们的。替有经验的人,洗脑,可难多了。你们从头开始就用最好的方法,可以少走多少弯路!” - 嗯。。。。

下午看到网易的丁磊也在下面听课,网易在研发上是很用功的。-

chinagamemaker@yahoo.com

[ 本帖最后由 chinagamemaker 于 2007-9-7 00:14 编辑 ]


TOP

好贴没人回 可悲的战区



TOP

我不懂呀,我只知道卖装备赚钱,以后中国网游应该都去卖装备把


TOP

我觉得套软件工程这种东西实在是太虚了, 不说也罢。

随便说说几个问题:
1: 游戏随时可玩, 质量如何? 没有文档, 游戏的深度怎样? 这种做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信心是没错, 可是当项目进度受滞的时候, 大家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一个游戏真能完成吗? 能卖吗? 因为永远都是demo一样的半成品。
2: 游戏随时可玩, 有认同感? 这个真的做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是空话。半成品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想玩自己做的游戏。无穷的debug和测试, 校正。最后可能人都是被逼在玩自己的游戏。

敏捷开发不是万能药。这些东西国内早就有人尝试过了。

TOP

这个看看战神的主创采访,他们开始倾向于制作一个最简单得可玩的框架,比如主角就是一个滚动的球,然后测试他和环境的互动和可玩性,测试设计的合理性,然后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成品,和这个有一定的异曲同工。

TOP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07-9-6 23:18 发表
我觉得套软件工程这种东西实在是太虚了, 不说也罢。

随便说说几个问题:
1: 游戏随时可玩, 质量如何? 没有文档, 游戏的深度怎样? 这种做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信心是没错, 可是当项目进度受滞的时候, 大家 ...
要有爱:D

现在越来越觉得文档其实是写给GD自己看的,为了在长周期制作过程中别忘了自己之前究竟是怎么想的,免的日后作出来的东西驴唇不对马嘴。至于深度,和文档灭关系。

TOP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07-9-6 23:18 发表
我觉得套软件工程这种东西实在是太虚了, 不说也罢。

随便说说几个问题:
1: 游戏随时可玩, 质量如何? 没有文档, 游戏的深度怎样? 这种做法,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信心是没错, 可是当项目进度受滞的时候, 大家 ...
对的,在会上的确有人问类似的问题。转借Bioware 的回答.

1. 这不是demo. 尤其不可以是demo. 这个可能是最大的区别。每个版本都是不断加强的可能上市版。写的代码就是最新版本。
2。质量是人人看得见,摸得着,每个部门都要能玩到。
3。文档是必要。 有文档,而且一定有见树也见林全面性的企划。
4。因为大家都看得到,领导,市场,渠道,都可以直观评估,导论,商业效能。
5。半成品不能玩的确一个大问题,等到可以玩了,一切都太晚了。这个方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每一个成员,绞尽脑汁,把游戏在最早的一刻,实证。

[ 本帖最后由 chinagamemaker 于 2007-9-7 00:04 编辑 ]

TOP

6楼同感:D

现在时不时就要扭头回来看看当初文档里的大方向 以免自己做着做着就转一边去了:D

手上的游戏最近正在集体DEBUG 每天全公司发动一起玩半天
不过只听一阵大呼小叫很是热闹
还是挺有意思的:D

TOP

小团队一般都是使用这样的开发模式,先是快速推出一个可玩的版本,然后再根据市场的反应不断调整和推出新的功能,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且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比较有成就感

嗯,期待LZ下文

TOP

引用:
原帖由 chinagamemaker 于 2007-9-6 23:56 发表


对的,在会上的确有人问类似的问题。转借Bioware 的回答.

每个版本都是不断加强的可能上市版。写的代码就是最新版本。
看了这句话我真的有点想笑,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有的游戏敢拿出来卖了。
玩笑而以, 我对LZ没有恶意。我只是觉得, 拿BioWare的话来打发我, 就像Bill Gates对我等说"这是我的一些经验, 我希望各位都和我一样成功"一样可笑。
引用:
原帖由 SlaughterA 于 2007-9-6 23:44 发表

要有爱:D

现在越来越觉得文档其实是写给GD自己看的,为了在长周期制作过程中别忘了自己之前究竟是怎么想的,免的日后作出来的东西驴唇不对马嘴。至于深度,和文档灭关系。
这是没错, 不过一个现实是GD未必是说了算的, 有时候开始的东西不知道被推翻过多少次。这就是生活。
Bioware是Bioware, 中国还有不计其数死掉的怀有理想的小公司。

TOP

软件工程的死穴是:

一个人告诉你说:我这样做, 成功了, 你跟我学吧。《XX开发》
另一个人对你说:不要学他, 我用过的, 不灵。你还是这样做。《YY开发的技巧与实践》
第三个人对你说:《ZZZ精萃》

TOP

先顶再看......

TOP

Bioware 几个老外,是做MMO的老前辈了,他们是“创世纪”(Ultima Online) 的主要研发人员。敏捷开发他们也是摸索了一段时间。像见树不见林的问题,他们在敏捷开发上还有一个,全方面的整体企划,不是老看近的。

====================

是Bioware Austin的,都是SOE的老家伙

TOP

貌似小弟两年前在国内已经是采用类似的方法了
那时是跟ea学的

TOP

lz的blog不错
希望能坚持,收藏了:D
国内还是得靠网游啊

TOP

发新话题
     
官方公众号及微博